不待扬鞭自奋蹄

  ——访北京师范大学株洲附属学校初二学生冯嘉睿

  近几年,“雾霾”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早晨拉开窗帘“雾里看花”的场景,也许大部分人都经历过。面对人人头疼不已的雾霾,北京师范大学株洲附属学校初二年级的冯嘉睿和它较上了劲,并凭借作品“雾霾空气净化系统”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创新作品展评活动”中斩获发明类金奖。

  13岁的冯嘉睿高瘦白净,让人觉得弱不禁风,不过这个看上去腼腆内向的大男孩,却在市、省乃至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类竞赛中大放异彩:株洲市第3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六届湖南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一等奖、第十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铜奖……

  科技创新“天赋异禀”

  超临界水是什么?玻璃和石头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为什么一个是透明的,一个是不透明的?压电陶瓷为什么受压后有电流产生?什么是四维空间……从小到大,冯嘉睿的好问是出了名的,连最擅长物理和化学的爸爸冯爱明也常常被问得要上网求教。

  冯嘉睿如何成长为发明达人?在爸爸看来,用“天赋异禀”来形容并不为过。

  “小学一年级时,一位老师要将电脑中的文件拷贝到另一台电脑上,由于不懂如何操作,课堂陷入卡壳,最后还是冯嘉睿站出来‘指导’老师操作的。”冯爱明笑着说,“从小他就对电脑感兴趣,不但没有沉迷于游戏,反而钟情于电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如今已经算是一个‘电脑通’。现在家里用的电脑,都是他自己组装的。”谈到自己的儿子,冯爱明满是骄傲。

  不仅如此,冯嘉睿还喜欢拼装模型。一次,他拼装了一艘二战时的军舰,精确到每一个细小的零部件,大人们都佩服不已。

  小学三年级时,科学老师布置了暑假作业,要做一个科技小制作,冯嘉睿就自己上网查资料、看视频,学着做了一个蜂鸣器。在爸爸的陪伴下,通过几十次测试,终于成功了。“那天作业交上去时得到老师的表扬,嘉睿表现得很兴奋,也许这就是他兴趣的开端吧。”冯爱明说。

  冯嘉睿只要有空,就会上网淘一些宝贝,如磁铁、压电陶瓷片、温差发电陶瓷、电动机等,并用这些材料制作玩具。每当有好的想法时,爸爸总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他寻找制作材料,提供支持。

  在科学课上,冯嘉睿也是班上表现最好的学生之一。一次科学老师在班级选拔机器人社团成员,几乎在冯嘉睿举手的同时,同学们大都转过来指着他。冯嘉睿的认真和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一半冰山一半火焰

  在同龄人眼里,冯嘉睿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可谈到科技创新,他却有着火一样的热情。

  “生活中,只要发现问题,我总会想着去改进,让物品变得更利于人们使用。”冯嘉睿说。“按压式发电蓄能遥控器”就是其中一个。

  一次冯嘉睿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节五号电池造成的污染可让一立方米的土地绝收。怎样减少电池的用量?他注意到,电器的遥控器用五号电池较多,恰好自己手头有一个按压发电的手电筒,于是将它们整合,做出了按压式发电蓄能遥控器。

  虽是学校小有名气的科技达人,上初中后,冯嘉睿却沉寂了一段时间。为了避免“吃老本”,在老师的激励下,他决定搞点“新名堂”,将研究方向对准了雾霾。

  “雾霾最近‘肆意横行’,全国各地都在‘追杀’它,我也想通过科技创新,为净化空气献一份力。”冯嘉睿花了20多天,前后修改了6次,“雾霾空气净化系统”才最终亮相。

  冯嘉睿介绍,虽然现在有了空调,但由于空调并未向室内吹入“新”风,而是将室内空气过滤后再吹入室内,这样会造成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严重时还会引发窒息。而自己设计制作的这套雾霾空气净化系统,不仅能将室内浑浊空气排出去,还能将室外新鲜空气吸收进来。

  “雾霾空气净化系统”看似简单,其中可大有乾坤。房子外面挂着一个类似鼓风机的装置,是净化系统的第一道程序,用来吸附空气中的颗粒污染物;送风管道内的碳化物过滤层是第二道程序,空气只有经过二次过滤后,才能进入房屋;最后,进入房屋内的空气在人体吸入前还要经过第三次过滤,这一层所用的材料和常用的口罩差不多,作用是消灭空气中的“顽固分子”。

  新鲜空气进入房间后,屋内浑浊的空气要尽快排出。因此,冯嘉睿还特意在窗户上设计了两个类似排风扇的装置,利用浑浊空气比新鲜空气重的原理,将浊气排出。

  在他看来,整套系统最难也最关键的地方,是在过滤材料的选择和通风管道的设计上。“刚开始我只考虑用活性炭过滤,但过滤效果并不明显,即便加大炭包依然不起作用,最后在老师的提醒下,我改变出风口,并使用专业除霾材料才解决了问题。”

  冯嘉睿将出风口做成圆柱体,表面包上一层防霾口罩的面料,既能提高过滤效果,又可减小风的流速,使之不会与大量的污浊空气混合,影响空气质量,同时让污浊的热空气能升向上方,被屋顶上的排气扇抽到室外。

  博学的科技达人

  不要以为冯嘉睿就是一个古板的技术宅男,平日里他也有着不少爱好,骑单车、看电影、偶尔还玩玩电游,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看书。

  比起同学中盛行的青春小说,冯嘉睿更喜欢与物理、化学、汽车科技有关的书籍。虽然书中的许多专业知识他并不能完全看懂,但凭借对理化学科的浓厚兴趣和爸爸的有问必答,小小年纪的他弄懂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和深奥的原理。“科技创新固然重要,但学习更重要,没有博学的知识,科技创新就无从下手。”

  如今,冯嘉睿正计划做一个关于汽车刹车安全系统的发明。或许这会影响他的文化课学习,但父母却毫不在意。“文化成绩只要跟得上就行,在未来,一个发明家远比一个名牌大学生对社会有用。”

  有了父母的支持和兴趣爱好作支撑,冯嘉睿定会在科技创新这片领域快乐地驰骋。

  本刊记者 王继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