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让中国更美丽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感动中国 美丽
  • 发布时间:2010-07-01 10:25
  1970年冬天,萨布利亚·坦贝肯出生于德国波恩市附近的一个小镇,父母满怀喜悦地为女儿规划着美好的未来。然而,当坦贝肯刚刚两岁时,就被诊断出患有色素性视网膜病变。父母虽然带女儿四处求医,但在坦贝肯12岁时,最终还是双目失明。

  失明后的坦贝肯不甘消沉,她恳求父亲将自己送进一家盲人学校,并于199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波恩大学。

  坦贝肯将中亚学作为自己的研修专业,其间,她还研修了英语和计算机,并专门学习了藏文,发现藏文竟没有盲文。她很难想像,如果那些藏族盲人离开了阅读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于是,她靠着电脑听音分析器的帮助,又借鉴布莱叶盲文,自己编写了一套藏语盲文程序。

  1997年,坦贝肯即将大学毕业时,去了西藏拉萨旅游。她此行的目的,一是考察西藏究竟有多少盲童,二是尽自己所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考察中,坦贝肯发现,和自己小时候一样,这些盲童不仅少有机会接受教育,而且很多人歧视盲人。“我要留在西藏,给雪域高原上的盲童创造受教育的机会!”

  当坦贝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在西藏结识的外国朋友时,他们都认为她的出发点虽然很好,也很浪漫,却太不切合实际。朋友们直言不讳地劝她:“你本身就是一个盲人,连自己的饮食起居都照顾不好,更别谈帮助别人了。”令坦贝肯欣喜的是,她在拉萨邂逅的荷兰小伙保罗却站出来,举双手支持她:“如果你不反对,我愿意和你一起做这项伟大的事业。”

  有了保罗的鼓励和支持,坦贝肯顿感精神倍增。她于回国后的1998年6月,向德国政府申报了西藏助盲项目,并得到了德国政府的资助。

  就这样,两个有着共同理想和信念的人走到了一起。

  坦贝肯到西藏的目的是开办一所盲童学校。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她在拉萨市江苏路的一条小巷深处,建起了西藏第一所盲童学校,免费招收学生。

  她手把手地教他们从基本的生活技能学起,对于年龄大的孩子,她则教他们学习按摩和手工制作等常用技术。而所有孩子,都要接受藏语、汉语和英语的盲文学习,接受理疗以及音乐或电脑知识的教育。每个学期结束,都要进行严格考试,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给予奖励,这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为了帮助孩子们树立起自尊,坦贝肯对他们说得最多的话是:“藏文是世界上一种神秘而美丽的东方语言,而藏盲文则是一种用指尖阅读世界的语言。大家以后想要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就要有人生目标,树立社会责任感!”

  截至2009年年底,坦贝肯的盲童学校已有9名授课教师。学校除对孩子们教授上述课程外,还相继开设了美术课和体育课。坦贝肯的丈夫保罗自豪地说:“孩子们是认识颜色的,因为他们能够感受到阳光,阳光便是红色的。在盲童学校接受过教育的160名学生中,已有23名进入了正规学校,有的成了按摩师、翻译、地毯编织工,还有的当了教师或导游等。”

  坦贝肯有一双美丽的眼睛,尽管这双眼睛看不到光明,但这目光却分明充满了一种动人的力量。12年来,她为了办盲童学校所付出的努力和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像的,但是她成功了,得到了中德两国人民的尊重和爱戴,获得了许多荣誉:2000年,她获得国际妇女俱乐部年度奖以及德国政府的邦比文化奖章;2008年,中国外交部发行的《国际人才交流》月刊将她选为过去30年中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15名外国人之一,德国电视一台将她的事迹拍摄成纪录片予以播放;2009年年底,她与另外12位活跃在中国的外国人一起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你让中国更美丽”大奖。

  同时,她撰写的《我的道路通往西藏》一书,成为德国畅销书之一。她在书中回忆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她回到德国去寻求资源时,当地一家媒体不怀好意地纠缠她,非要她说一些关于西藏的阴暗面,她很愤怒地拒绝了,对那些人说:“西藏并不是你们所想像的那样,那里的人民很善良,到处充满了欢歌笑语。如若不信,就去拉萨市江苏路我的盲童学校看一看,从那里回荡着的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里,你们一定会感受到西藏的天空是多么美丽,更会感觉到那里人民的力量是多么伟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