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与美国形象的建构

  • 来源:对外传播
  • 关键字:美国,电影,形象
  • 发布时间:2015-03-25 13:59

  去年底,随着《星际穿越》在全球市场的热映,《洛杉矶时报》刊登乔尔·西尔贝曼(Joel Silberman)的评论。文章称,该片选取一群为美国航空航天局工作的美国人作为拯救世界的英雄,清楚地表明美国人的聪明才智能够拯救世界,较好地构建了国际社会对美国的印象;而将星条旗插在外太空行星的举动,既可以唤起人们对美国登月历史的美好回忆,也是对美国未来的一个隐喻。西尔贝曼认为,《星际穿越》是导演诺兰送给美国的一份厚礼。他的观点或许有些夸张,然而毫无疑问,美国电影为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建构良好形象立下了汗马功劳。

  美国的形象大使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历史等方面的表象特征的总和,对内表现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表现为国家吸引力和影响力。它不仅取决于国家的实际状况,受政府的政策和行为的影响,也取决于媒介如何塑造,受话语和符号的影响。它既是现实的表征,也是媒介建构的结果。媒介对国家现实的剪裁、拼接与重构能较为显著地影响国家形象,而国家形象又关系到国家的现实利益。因此,任何国家都希望通过媒介营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最大化地实现自身利益。

  在诸多形式的媒介中,电影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上拥有其他媒介难以比拟的优势。电影难以脱离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整体语境,国家形象总会渗透在电影文本中并被其合法化。电影能将社会制度体系、风俗习惯、行为模式、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等构成国家形象的诸多内容,以一种极其自然的、直观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它采用令人惊叹的景观、虚构的故事和独特的叙事模式,在提供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限定了观众对国家形象的判断。表面上,电影用视觉奇观、故事、情感和价值征服了观众,但在更深的层次上,电影俨然成为观众建构“异邦想象”的思想资源。

  美国人很早就意识到电影与国家形象的密切关系,认为美国电影是美国最能干的驻外大使,不遗余力地推动美国电影走向全世界。事实也的确如此,美国电影充当了美国的形象大使,将美国的生活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建构起人们关于美国的想象,并成为观众日常生活经验和个人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23年,《纽约晨邮报》就曾刊文指出:“即使美国撤回世界各地的驻外使馆,船只不再远航,旅行者不再外出,取消世界各地的商务往来,美国的公民、美国的问题、美国的城镇和乡村、美国的道路、美国的摩托车、会计事务所和沙龙,即使是在世界最偏远的角落,也仍然会为世人所熟知……电影与美国的关系,就像悬挂米字旗的舰船和大不列颠帝国之间的关系。”①

  政治与商业的合谋

  美国电影诞生之初,为与欧洲电影竞争,自觉举起了爱国主义的旗帜。此举打下了美国电影“爱国者”的底色,拉近了好莱坞与美国政府的关系,使电影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有力工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好莱坞就与美国政府结成正式伙伴关系,通过电影对内动员民众,对外推广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把“美利坚的福音”传播到全世界。白宫则宣称电影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业,通过国际贸易体系积极为电影的全球扩张创造条件。合作让双方都尝到了甜头,美国电影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为好莱坞带来可观的利润,使美国政府获得了声望,并将美国的生活方式推广到其他国家,还促进了美国的对外贸易,加速了将世界美国化的进程。此后,尽管美国国内外局势风云变幻,好莱坞与美国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却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基于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的双重考虑,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来保持美国电影的竞争优势和塑造美国的良好形象。为达成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目标,美国政府的各种机构,如国防部、航空航天局、国土安全局、中央情报局等,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与制片公司进行联络,能对影片的内容施加影响。例如,国防部为制片公司提供军事设备、素材、人员和资金支持,从而获得对电影剧本内容进行审查和删改的权力,防止电影传播不利于美军的内容。另一种干预影片内容的方式是将工作人员派往影片拍摄现场,为影片提供咨询意见,对影片制作者施加影响。一旦影片背离了美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影片和制片人都可能受到实权派人物、权力部门及其他组织机构的刁难甚至惩罚。

  除了政府的推动,好莱坞在塑造美国的良好形象上也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自觉。被誉为“美国电影之父”的大卫·格里菲斯(D.W. Griffith)曾经说过,向世界传播美国核心价值观是好莱坞除赢利外的最高使命②。这构成了美国电影人制作影片的基本立场,电影对美国的现实政策可能看法不一,但无一不是在对外传播美国价值观。虽然国际市场早就成为美国电影票房收入的主要来源,好莱坞也已不再是美国的好莱坞,但好莱坞仍然倾向于讲述美国故事,把美国人作为主要服务对象。

  另外,好莱坞形成的商业惯例也促使美国电影传播美国价值观。美国的六大制片公司联手为明星和高科技特效制定了业内标准,以此削弱低成本电影的竞争力,平均每部影片的制作和推销成本费用早在2007年就已超过1亿美元③。高额的电影制作成本给电影制作者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迫使他们拍摄更符合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影片。

  输出美国

  政治和商业这两股力量合谋用电影对外推销美国的良好形象。美国电影将美国主流的思想信仰体系和生活方式作为真实自然的生活面貌加以表现,小心翼翼地避开国家、民族等具有明显争论性的话题,以此增强美国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总的来说,美国电影在输出美国时,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策略:

  强调美国梦一定会实现。狭义的美国梦是指个人的出身无论高低贵贱,只要坚持努力、不懈奋斗,理想一定会实现。广义的美国梦是指美国主义,包括爱、民主、自由、机会均等、崇拜金钱、崇拜成功、劳动致富、上帝的选民等内容。《阿甘正传》是宣扬美国梦的典型影片,阿甘这位轻度智障的主人公,一直对生活充满希望,坚持奋斗,历经生活的磨练,最终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阿甘那充满传奇色彩的成功历程,实际上是美国历史与美国精神的寓言。

  刻画美国人“救世主”形象。在美国影片中,当人们面临极大的威胁时,往往会有美国英雄挺身而出。这种英雄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领袖,如《空军一号》中睿智英勇的总统;可以是具有超能力的人物,如美国队长、超人、蜘蛛侠等;也可以是平凡人,如《阿凡达》中的杰克。不论是哪种英雄,在关键时刻都会机智勇敢地与一切恶势力作斗争,舍生忘死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救世主”形象反映出美国人的自我期许——美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国家,美国担负着维护世界秩序的责任,随时准备拯救世界。通过把美国集体想象的威胁具体化,并赋予美国人“救世主”的形象,美国电影试图宣扬这种观点,即美国在海外动用军事力量将对整个人类产生积极结果。

  简单化处理美国的社会问题。美国电影经常反映当下美国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把现实的社会情景植入到电影剧情中。但是,电影所表现出的社会问题往往被简单化地处理为个人化的、短暂的而且是可以被轻易解决的,把对国家形象构成挑战的社会问题转化为重塑国家形象的机会。例如,《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以金融危机作为故事背景,却把危机发生的原因简单地归结到华尔街的贪婪。在影片中,金融危机带来的现实困境被转化为主人公所面临的亲情问题,主人公通过努力最终获得了女儿的原谅,社会层面的问题在家庭的框架下得以解决,暗示美国所面临的社会危机可以轻易解决,从而完成对国家形象的修复。

  结语

  美国电影在全球的支配性地位,使其能源源不断地将美国形象输出到世界各地。制作精良的美国电影成功地激发了人们对美国、美式生活方式和美国价值观的向往,将大批其他国家的学生吸引到美国求学深造,保持了美国的活力。然而,正如国家形象的定义所揭示的,失去国家现实状况的有力支撑,银幕上美好的国家形象总归是苍白的。好莱坞并不能修复美国对外政策给美国形象带来的损伤,也无法令人忽视美国软实力不断下降的现实。对中国来说,这正是传播中国形象的难得机遇,问题在于,我们准备好了吗?

  「注释」

  ①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 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吴菁,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16页。

  ②Stephen J. Ross. “Introduction: Why Movies Matter”, Movies and American Society.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5 (4th edition), p.4.

  ③马修·阿尔福特:《好莱坞的强权文化》(杨献军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6页。

  罗中书 南京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