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地方策须防“新瓶装旧酒”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一带一路,亚投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01 09:21
一些地方仍将“一带一路”视为从中央规划里抢夺重大项目、争取优惠政策的利器,匆忙上马一些未经科学评估的示范区、孵化器和基础设施项目,以期能“倒逼”中央承诺。
近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4个“八国集团”成员相继公开宣布愿意加入亚投行,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进展。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多边开发机构,亚投行得到的国际支持越多,为地区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可贡献的力量就越大。
这就更需要对于亚投行乃至“一带一路”建设的难度有充分的认识。英国财政部在宣布加入亚投行时,已经明示其意在治理层面的制度安排。治理是良序之源,如果不能在治理上保持“先进性”,作为“一带一路”倡导国,我方话语权也难以有效保证。
治理虽然可因问题的不同划分为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但治理的逻辑一以贯之。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发展程度来看,国内基础还需夯实,一些地方政府想用“一带一路”的“新瓶”来装旧发展模式之“旧酒”的惯性思维仍然存在。
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一些地方治理观念还守着“老黄历”,跟不上“新常态”的新要求。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唯GDP增速论英雄”已成过往,未来的发展更强调增长的质量、环境的保护、人民满意度的提升。然而,一些地方仍将“一带一路”视为从中央规划里抢夺重大项目、争取优惠政策的利器,匆忙上马一些未经科学评估的示范区、孵化器和基础设施项目,以期能“倒逼”中央承诺。个别地方甚至直接以投入为产出,不断积累落后过剩产能,想把“政绩”留给自己,把烂尾楼、烂摊子留给未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战略的地方实践,考验着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水平。正确的选择是,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契机,推动地方政府自身理念和能力的提升。
首先,应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要充分认识良序和善治对于我国在“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布局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发展自觉。当前,仍有一些干部固守“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懒政思维,信奉“稳”字当头的为官之道,习惯于简单化的上传下达。这种墨守成规的背后,是基本的责任意识和从政道德的缺失,因此也必然成为创新路上的绊脚石,贻误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其次,应不断强化改革意识。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以“简政放权”为重要工作目标,两年来取消、下放了为数众多的行政审批权。其中相当部分,当转由市场化的、充分竞争的行业组织、专业机构等来承担。但是在一些地方,下放的审批权没有人接,该办的事情办不了。还有个别干部,以此为借口,庸懒慢浮混日子。甚至有一些地方,从政府部门中延伸出摘掉政府牌子的“二政府”,凭借独此一家的地位,服务态度不升反降,收取费用不降反升,施政手段简单粗暴。
此外,“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治理能力提升,应突出地体现在服务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能力。在某些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的既往经验中,能力突出地表现在管理上。譬如说要有广场,便修了广场,说治理街道脏乱差,城管就能到位……其效率不可谓不高。但这样的管理,其对象往往目标明确、业已存在,通过人力物力组织的效果较容易保证。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势必面临许多前所未见的局面,用命令或计划的方式往往事倍功半。此时更重要的治理能力,是服务的能力。如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收获服务能力的提升,于国于民,皆为幸事。
本刊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