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活生态这盘棋——专访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生态,信阳,低碳,毛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01 09:47
在孩子读小学时我就和他约定,要在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始终坚持节约用水的理念和行为。
地处“中国之中、河南之南”、被誉为“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信阳,提出“生态优势是核心竞争力”——这座千年古城如何能够“轻轻放在山水之间”?建设生态城市,究竟靠什么产业支撑?信阳毛尖的品质,还能有保证吗?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近日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专访。
发现了桃花水母
《瞭望东方周刊》:信阳的对外宣传提到,生态优势是美丽信阳的核心竞争力,这种自信的根据是什么?
郭瑞民:信阳具有前沿、生态、民智三大优势。所谓前沿优势,是指信阳地处河南省承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前沿,且境内有三条铁路、三条高速、三条国道和一条高铁与长三角、珠三角相连。民智优势是指信阳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常年有200多万人在外务工,这些外出创业人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受了锻炼,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信阳人。
而生态优势更是十分宝贵。举个例子:2014年在信阳董家河镇发现了神奇的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又称“桃花鱼”,属于极度濒危物种,若水质受污染,可能在数日内灭绝,其珍贵程度媲美大熊猫,包括信阳在内,全国也只有两三个地方能采集到桃花水母标本。
《瞭望东方周刊》:雾霾已成为许多城市绕不开的话题,那么信阳的空气质量如何?
郭瑞民:信阳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地质公园有7处。在全国江河湖海多数都有不同程度污染的现状下,信阳的地表水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信阳空气也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多年在300天以上。
信阳的好山好水好空气,赋予了我们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们更要珍惜这一优势、发挥好这一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
信阳制造将成为新符号
《瞭望东方周刊》:大家都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要真心做到,还需要做许多艰苦的工作,这方面信阳有哪些具体措施?
郭瑞民:我们主要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以及市民生活4个方面,把生态建设融入到城乡建设全过程。
比如在产业发展方面,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的增长,是我们发展产业的基本原则之一。因此,我们一方面关闭了一大批高污染、高消耗、高能耗的重污染项目,加快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另一方面,出台了《信阳市产业发展和区域开发环境保护负面清单》,并在产业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上,坚持做到几个“绝不”:绝不把降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条件;绝不在接受产业转移中接受污染转移;绝不让产业集聚区成为新的污染源。
信阳如今共有13个产业集聚区,目前发展势头良好,有些还被列为河南省重点培育的千亿元产业集群。比如,信阳市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示范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7家、授权专利突破100项。
在信阳市产业集聚区内,我们规划了一个面积48平方公里的电子信息产业园,从2010年至今,先后有泛蓝科技、博士达通信、星天空数码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入驻园区,签约落地的相关项目达64个,协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
河南省第一台液晶电视整机,在这里下线;自主品牌手机“搜神一号”在这里诞生。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信阳制造”将成为信阳新的符号。
《瞭望东方周刊》:这样的工业发展会对生态造成影响吗?比如对信阳毛尖会造成污染吗?
郭瑞民:我可以肯定地说,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绿色经济,不会给信阳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更不会影响到信阳毛尖的品质。
就信阳的生态保护现状来说,一件带有标志性的大事可以解答你的疑惑。2013年10月10日,信阳市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培育的34只朱鹮,从繁育基地的大网笼中飞出,展翅翱翔在信阳上空。朱鹮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鸟类之一,堪称国宝。此次放飞是我国在朱鹮原产地以外的首次放飞,在某种程度上,朱鹮也见证了信阳生态环境的不断进步。
作为茶叶生产大市、信阳毛尖的原产地,信阳市委、市政府一直把茶产业作为一项生态低碳产业来抓。全市70%的乡镇产茶,总产值达80多亿元,茶叶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茶农因种茶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发展生态茶乡旅游、推进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茶产业集群建设、发展电子商务营销新业态等措施,力争到2020年,全市茶叶总产量达到20万吨,产值达到300亿元,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
算好三笔账
《瞭望东方周刊》:在城市发展战略上,信阳似乎更加强调发展新型工业和高端服务业?
郭瑞民:我们对发展旅游业一直高度重视,之所以现在强调发展新型工业和与之配套的高端服务业、建设产业集聚区,是基于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良性平衡的把握。我认为,要把握好这个“度”,至少要算好三笔账:眼前账和未来账;经济账和生态账;新型产业账和传统旅游产业账,以及它们各自的投入产出账。
一个800多万人口的城市,仅靠旅游来支撑是不够的,并且目前流行的一些传统旅游业态,即便冠以“生态”二字,如果管理粗放、开发过度,很容易对生态和环境造成破坏。而新型工业和高端服务业,能够在较小的单位面积内创造出更多、更大规模、更优质的产值和效益;与此同时,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更能够把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所以说,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首先要做到留得住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好山好水。我们保护生态,就要像琢玉一样珍惜有度,尽量更多地保持其原貌,尽可能减少消耗。
比如说鸡公山、南湾湖的开发建设,都是以不破坏生态资源为前提。身临生态景区内,你能看到路都是顺着原来的地形规划,路两旁的树都完好保存,让人们领略到原生态的景致和魅力。
走出生态城市不要工业的误区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各地建设生态城市的热情都很高,信阳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哪些现实困难?
郭瑞民: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确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问题不少,困难不小,重要的是我们要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面对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具体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克服?
郭瑞民:一是要走出生态城市不要工业的误区。“穷山僻壤”不是“生态文明”,生态城市建设离不开产业支撑。信阳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们必须发展新型工业。
二是要坚守绿色发展的底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信阳市产业发展和区域开发环境保护负面清单》出台之后,信阳所有区域在规划产业发展、引进建设项目时均严格对照清单执行,让城市发展的成绩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三是破解资金缺乏的难题。作为国家连片扶贫区,信阳经济长期处于欠发达水平,生态低碳城市建设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近年来,我们采取股份制、承包、租赁、兼并、收购、出售等多种经营方式,鼓励社会各界跨行业、跨地区投资林业等生态产业发展,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生态城市建设。
此外,在争取上级政策上积极协调,多方争取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资金、林业建设项目资金、林业贴息贷款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四是理顺长远发展的规划。缺乏总体规划是制约提升生态城市建设水平的突出瓶颈。我市聘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组编制《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纲要》,为推动信阳长远发展绘就了科学蓝图。
低碳生活形成共识
《瞭望东方周刊》:在发展低碳城市方面,是许多地方都追求的目标,信阳有哪些措施?
郭瑞民:城市归根到底是人的城市,我们在全市积极倡导生态低碳发展理念,鼓励企业低碳经营,引导居民低碳生活。
就拿每天的出行来说,为了降低汽车污染物排放,信阳在中心城区建设了公共自行车系统,并推行清洁能源公交车。市民们都感觉到,现在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变多了,城市的空气变好了。
连续6年,全国自行车公开赛都在信阳举办。2014年公开赛不仅有来自国内各省区市的选手,还有来自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的选手,成为信阳又一张“绿色名片”。目前,信阳市民间发展的自行车俱乐部有10余家,常年活跃骑行的自行车队伍有数千人之多,每天早晚,在信阳沿河大道或者绿水青山、乡村田园之间,都能看到骑行者的身影。
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也可圈可点。比如信阳潢川县人叶榄,是“墨子绿色与和平奖”、“林则徐禁烟奖”和“绿色餐桌公益联盟”的发起人,获得过中国环保最高奖“地球奖”。农民刘永,在自家的屋顶上建起了光伏发电设备,这些电都是“自发自用、余量上网”。
《瞭望东方周刊》:低碳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作为个体,您怎么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低碳?
郭瑞民:我认为最大的低碳行为首先应该是把本职工作做好,履行好组织上和广大市民赋予的保护信阳绿水青山的神圣职责。
在日常生活中,很长时间以来,我就养成了爱惜水、尊重水的习惯。说到这,我还得感谢我的孩子。他在读小学时的一件事情给了我很大触动。那时,我在省里的环保部门工作,有一次我洗手,他特意站在我旁边,我一缩手他就关一下水龙头,等需要冲洗的时候他再打开。后来,他还在学校写了一篇作文“水爷爷的故事”,讲水的形成,它的珍贵,它对生命的意义。从那时起,我和孩子就约定,要在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始终坚持节约用水的理念和行为。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高雪梅/河南信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