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源头垃圾顺水流 直击渭河源头“堆粪门”

  • 来源:环境与生活
  • 关键字:堆粪门,渭河,渭源县,生态文明
  • 发布时间:2015-04-15 09:07

  自《环境与生活》杂志启动“寻找中国好水大型环保行动”系列报道以来,既有读者来函举荐家乡的优秀水源地,也有群众投书反映本地水源污染的情况。近日,本刊接到地处渭河源头的甘肃省渭源县当地群众投诉,称渭河源头主要支流之一的莲峰河河道堆满垃圾,周边百姓苦不堪言。《环境与生活》记者于是乘车西行,调查走访了渭河源头垃圾污染现场和周边居民,并采访了当地主管部门。所见所闻令记者震惊。

  渭水出焉清且甜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早在2004年的一份文件中就提出:渭河已经基本丧失了生态功能,成为黄河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近些年,渭河中下游更是因容纳了沿岸城市诸多污水和垃圾污染,被戴上“关中下水道”的黑帽子。那么追根溯源,渭河源头的情况又如何呢?深冬的渭源刚下过雪,空气清新冷冽。这个甘肃中部的县因渭水源头而得名,这里是养育了八百里秦川的古老渭河的发源地。全县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共辖16个乡镇,总人口约35万人,其中32万人是农业人口。该县还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和药材之乡,盛产当归和黄芪。在驱车从陇西县到渭源县莲峰镇途中,道路沿着渭河干涸的河道一直向前,正值枯水期的河道裸露着大片砂石,几乎断流了。由于堤岸平缓,土色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不注意都发现不了河道就在眼前。

  大家熟悉的成语“泾渭分明”,本指黄河支流渭河和泾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汇时,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的奇特景观,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据考,唐代诗人杜甫在《秋雨叹》中有“浊泾清渭何当分”之句,大概是这个成语的由来。显然,杜甫当年说的是泾水浊渭水清,但到了现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人类活动的原因,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反而看上去是泾水清渭水浊了。究竟谁清谁浊,是古人弄错还是后来演变,颇引起一番争议。《现代汉语词典》似乎一锤定音,将这一成语解释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不管怎么说,《环境与生活》记者此次来到渭河源头,终于有机会亲眼看看渭水的清浊了。

  记者顺河道而上,来到地处渭河源头的渭河源景区。2014年8月,这里举办过《甲午年公祭华夏文明先祖大禹大典》的大型公祭活动,此处被当地政府定为渭水发源地,属于鸟鼠山系,当年大禹治水经过之地,当地借此正大力发展旅游业,景区也做好了收门票的准备。

  据历史文献记载,“渭水出焉”之地正是鸟鼠山。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就说:“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渭源县境内普遍少水,唯有这里是难得的天然林和自然保护区,水土涵养好,浅层地表水渗出,汇聚成小溪流,四季不断,到了夏天,溪水较大就变成小河,成为渭河珍贵的源头水。

  记者一行沿着山势往上走,穿过树林,潺潺溪水声不绝于耳,伴着山林积雪和丘陵状山坡,听来令人愉悦。此时深冬,结冰水面浅雪覆盖之下,似无一物,然溪流不经意间从小沟小洼中就流淌而出,冰雪裂开处,能清楚地看到水底的苔藓和石头。沿溪流而上,步行几公里就到了“大禹导渭”题字的石崖边,此处恰是峡谷,两边石崖形成一线天之态,底下深水已结冰冻实。可以想象,夏天多水之时,此地当有无限美景。看溪水清澈,记者忍不住捧起来喝了一口,清甜甘冽,没有城市自来水的消毒水味。用矿泉水瓶装满一瓶,再细细观察,水样透明,没有沉淀物残渣,应属优质山泉。从渭河源景区的水质来看,渭河源头始发之水天然清澈,未见污染。景区周围多是村落、农田,未见工业企业。

  垃圾岸边堆 随水冲下游

  然而,走出美丽的渭河源景区不久,美好的景象开始发生变化。记者发现,在渭河支流蒲川河和莲峰河交汇处不远的岸边,在一些较僻静的河湾,人们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直接倾倒在路边。一位在此倒垃圾的三轮车司机说:“大家都倒在这里,到了夏天大水下来就冲到下游去了,不用人工去处理。”

  最让人惊异的一幕,出现在莲峰镇群众举报的莲峰河河道。莲峰河是渭河源头的主要支流之一,在三河口注入渭河。莲峰镇集贸市场后面紧挨着莲峰河堤岸。在当地居民指引下,记者震惊地看到,河道内尽数堆满了垃圾,裸露的河床中几乎无一块干净的立脚之地,灰黑色的水流流过一堆堆生活垃圾、累积成垛的人畜粪便、丢弃的建筑垃圾以及农药瓶等,还有一头硬挺挺的死猪,臭味在四周弥漫,令人难以逗留。

  在莲峰镇市场上游木材市场堤岸边,医疗垃圾也被倒在这里,用过的针管吓人地裸露在外,人们在垃圾堆成的道路上行走,踩过一个个药盒、注射器。当地的一位袁姓中年男子向记者介绍:沿岸4公里前后都是垃圾,有的堆成了4米高的垃圾山,不仅居民在此倒,镇政府也开着垃圾车在此倾倒,若遇上环境检查,镇政府就找挖掘机在河道里挖坑浅埋、推平,但不久垃圾又堆成山,如此反复好几次了。他表示,莲峰河里的水不仅不能作为居民日常用水,连地都不能浇了,因为污染太厉害。

  袁姓男子的这一说法得到常住莲峰市场边上一位李姓大姐的认同,她家离莲峰河就十几米远。“夏天这里臭得很,到处都是苍蝇蚊子,我们都没法住了,只想搬走。政府还偷偷在晚上拉着垃圾过来倒,怕被人看见。”这位大姐戴着口罩,难掩愤怒与无奈。

  那么,居民的垃圾应该倒在哪里呢?记者在镇上没看到几个垃圾桶,河岸边更是一个都没见到。在沿着堤岸往前走时,恰好看到一位老人正在往河道里倒生活垃圾。李大姐说:“没地方倒啊,以前偶尔有垃圾车来收,但收走后也是倒在河道里了。”据了解,县政府向莲峰镇配备了4辆农村环保垃圾转运车,目前正在使用的只有一辆环保转运车和三轮车,其他车辆都停放着。居民们非常不满。

  有人将垃圾拿到稍远一点的地方处理,但最终还是没离开莲峰河这个“天然垃圾场”。

  当地的孩子们似乎并不为垃圾烦心,在肮脏的河道里,离死猪不过十几米的地方,有一片脏水结成的冰,几个八九岁的孩子正在冰面上玩耍,拿着破蛇皮袋或塑料瓶当玩具。站在这条当地人的“母亲河”里,他们的背景是无边的垃圾,这样的环境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也许还无从感受。

  其实,莲峰镇有的居民更忧心另一个后果。作为季节性河流,莲峰河到夏天才是汛期,在河道里堆积了一冬的垃圾,此时会被大水冲走,浅埋的垃圾也会沉渣泛起,一起向中下游进发。70多岁的曾大爷对这种“越穷越污染,越污染越穷”的现象尽管不满,但他更有大局观:“我们这么一个小地方,污染就污染了,可是这里的水流向渭河,最终到黄河,那才是大问题。”中国治黄多年,并无太大成效,也许无法统一治理,顾头不顾腚、首尾无法相顾也是原因之一吧。

  “堆粪门”引爆官民冲突

  莲峰镇的垃圾问题已存在多时,为何此时当地百姓才无法忍耐而大胆投诉?《环境与生活》记者在调查中得知,由镇政府牵头进行的莲峰镇集贸市场拆迁改建,是引发问题的导火索。

  据镇政府提供的《莲峰镇商贸市场建设相关情况说明》显示,现有等待拆迁的莲峰镇集贸市场建于1988年,是漳县、陇西、渭源三县群众农副产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房子多为砖土木结构,现在大多数已成危房。因此镇政府招商引资1.8亿元,要对市场进行改建,这就涉及拆迁补偿问题。和全国大多数地方的拆迁一样,因补偿问题引发了拆迁户和政府、开发商之间的矛盾冲突。一部分被冠以“上访专业户”“钉子户”名头的住户,仍旧据守在市场里不肯搬走,同时与政府打官司。拉锯战持续多时,直至“堆粪门”事件发生,矛盾终于白热化,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

  据当地未搬迁的住户反映,为了赶走他们这些“钉子户”,镇政府派人将市场内使用了近30年的旱厕拆除,将旱厕里的粪便堆积在拆迁户门口,到了夏天,住户们就被苍蝇蚊子包围了。政府拆除旱厕后,并不新建厕所,来市场交易的商户无处解手,大骂“缺德”之余,只能到河道里解决。《甘肃农民报》一位记者为了求证群众反映的厕所问题,蹲守在河道,居然看到了令他尴尬的一幕:一些赶集妇女接二连三,直接在河道里解决内急,整个河道毫无遮挡,大小爷们就在河岸边经过。拆迁冲突的实际后果是,大家都向渭河“泼了粪”,直接污染了河水。

  群众的怨气让政府和开发商做了一些改善措施。集贸市场如今有一个小小的临时厕所,算是对住户和赶集群众有所交代;同时在大粪堆上铺上建筑垃圾,遮盖住大粪的臭味。记者在集贸市场现场发现,房子确实是老旧危房,有些已经拆了,开发商在旁边盖起了新房。记者在售楼部了解到,那些楼房已经以五六千元每平方米的价格售出,但卖方并没有售楼资质。一位老人爬到盖上泥土的粪堆上,边抽烟边看底下的人,他的背后是新盖的楼房。

  县级主管部门这样说

  针对莲峰河水质和河道垃圾问题,渭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祁小平接待了记者来访,并很快召集起由县水务局、国土局、环保局、住建局分管副局长参加的联席会议。但这次会议主管者没有直面问题,局长们要么说不清楚情况,要么摆出很多困难,要么谈规划、说成绩,或者埋怨百姓素质不高。因各个机构责任不明晰,中国的治水常被戏称为“九龙治水”。看来在基层,也是“九小龙治水”。

  县水务局的乔局长分管县城城区水务,对乡镇河道的情况“不太清楚”,原因是人手不够,“业务覆盖不过来”。有关渭河源头的几条支流水质如何的问题,局长们认为是可以“人饮”的。县城居民用水来自建在五竹镇的峡口水库,其他乡镇靠石门水库和麦坝河供应。而莲峰镇居民却说,他们的饮用水只能靠地下水,渭河的水不仅量不够,也被污染了而不敢喝。

  根据分工,河道里的水和垃圾归水务局管,河岸上的土地和垃圾归国土局管。但现实中两者都没人管。对百姓们“等汛期大水来管”的说法,局长们并不认同,理由是根本就没有那么多水冲走垃圾,因此也不会污染下游。

  渭源县环保局刘局长表示,从环保要求上看,他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乡镇实际上达不到,比如监测不到位,像莲峰镇这样的大镇也没有监测站和垃圾处理站,全县只有县城有一处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刘局长介绍,大一点的乡镇正在申请建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但还没批复。若从责任上划分莲峰河的污染问题,“责任单位是乡镇人民政府。”刘局长又补充道,“环保宣传不到位,老百姓也在往河道里倒垃圾。”他认为,像莲峰镇那样的情况,垃圾分散乱倒还好一些,如果集中处理,按现有条件会二次污染,甚至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然而,莲峰镇现在的垃圾状况是,分散的集中在河道里,集中的集中在河岸上,二者皆有。

  县住建局董局长认为,城区的污水管网建设是到位的,没有向渭河排放的现象。据了解,流经渭源县城的是渭河重要支流清源河,城区河岸两边垃圾状况比莲峰镇要好,但也存在堆积。河道内设有阻拦垃圾的横坝。住建局是负责牵头做规划的,董局长认为垃圾处理厂的处理成本太高,全县16个乡镇要逐一做规划,“那些都是很吃钱的。”他认为目前只能分散处理。

  关于采砂场破坏了渭河河道和周边田地问题,县国土局领导表示,已经不审批新的采砂场了,目前仍在作业的砂场是在处理尾料。“渭河主干流上已经没有一家砂场了,支流上是限制性开采。”

  局长们告知记者,渭河在渭源段已经没有任何排污企业了,全部被清除了。县城生活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厂达标后才进入渭河。

  会议结束后,分管环保的王县长通过祁部长表态说,渭源县作为马铃薯良种之乡,却没有开办一家马铃薯加工企业(如淀粉厂),就是考虑到渭河的环境治理。

  把环境整治“成果”倒进河道

  作为县环保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县环保局对莲峰河的垃圾问题应最有发言权。《环境与生活》记者请分管刘局长一同到莲峰镇实地查看,刘局长以人手不够、省上来人检查,无法抽身为由,不肯同去。记者再邀刘局长派一位下属同去,刘局长也未答应。也许局长当时确有要务在身,媒体突然来访不在他的工作日程计划之内,也许是他料知莲峰镇河道“那画面太美不敢看”。

  县环保局随后给记者发来《渭源县渭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汇报材料》,上面列举了渭源县近期做的环保工作和成绩,比如“加强执法,解决本地突出水污染……严格执行……大力查处……”要求是很高,落实却很难。

  水务局水政监察大队工作人员王宝贵随后发来电子邮件,解释2014年进行的两个月环境专项整治的结果和河道垃圾问题。

  邮件中说,根据调查和莲峰镇政府反映,现在堆积在莲峰河河道内的垃圾主要是两个月集中专项整治后倾倒的。由于莲峰镇没有专门垃圾场,致使当地群众和企事业单位将垃圾倾倒在就近河道,短期内形成大量垃圾。水务局向莲峰镇政府进行了告知,将对在河道内倒垃圾行为予以严厉处罚。邮件还解释说,由于向河道倒垃圾多发生在夜间或节假日,随机性大,调查取证难,经与莲峰镇政府了解,目前正值冬季,河道内垃圾封冻无法清理,待2015年春季解冻后将集中清理。

  可据记者观察,莲峰河里并无封冻一说,因为水流较小,垃圾就摆在裸露的河道里;取证也并不困难,当地居民根本就是大大方方地倒垃圾。主管、监督部门将环境整治的“丰硕成果”倾倒在河道里,倒是令人印象深刻。不过令人期待的是,至少有了时间表:2015年春季解冻后。

  就在采访结束,记者要离开渭源县时,从县委宣传部门得知,渭源县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

  本刊记者 廖素冰 刘军民 撰文/摄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