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远:我是木匠,我幸福

  • 来源:环境与生活
  • 关键字:陈志远,木匠,物游工坊
  • 发布时间:2015-04-15 09:39

  85后美院毕业生开起木工坊

  “10年后、孩子长大后、退休后……我就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了”——这些统统是借口,有木匠情结的“85后”中国美院毕业生陈志远告诉我们,梦想是从动手开始的。

  朋友圈疯传的木匠帖

  前些时,微信朋友圈在狂转一条帖子——“几个北京文艺青年厌倦了工作,当起了木匠,结果太牛了!”这条消息的阅读量达100多万以上,让陈志远和他的物游工坊一下子就知名了,尽管他创立这家个人木工坊不过3年多,打造的家具也不过几十件。10年磨砺一朝成名的一般规律,在微信时代被打破了。在社会回归传统、重视手工的潮流下,“匠人”、“手作”等关键词,具有非凡的杀伤力。

  陈志远在微信公众号上贴出这条文图俱备的信息,本来是当作物游工坊2014年的年终总结的。文章描述了工坊的搬家、制作的家具,还戏谑着介绍了几个学徒及一条宠物狗,贴出的家具图片谈不上出奇,引人处在自己动手制作家具的过程,那些种类繁多的工具,那些榫卯和实木家具雏形。靠手艺有尊严地工作、生活,这是很多人的梦想,看物游工坊,是把自己的梦想又抚摸了一遍。

  3月中旬,《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来到位于北京朝阳区崔各庄乡黑桥艺术区的物游工坊,见到了工坊主人陈志远。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陈志远是个“85后”,江西孩子,看上去沉稳、温和,这位年轻的艺术木匠还没有被“798化”(指玩概念、脱离作品等)。

  在他130平方米的木工房里,陈志远以和当代艺术空谈概念的玩法划清界线的姿态,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他说,那种动脑不动手的艺术玩法,他不“感冒”,他认为好的创作发生于挥汗如雨的劳作中,亲自动手好过那些浮华的概念想象。常看老庄、王阳明、陈嘉映(当代哲学家)的陈志远,给工坊定的宗旨是:格物取理,顺理成章,熟能生巧,技近乎道。他要知行合一,在动手中“格物取理”,在不断操磨中达至“技近乎道”。

  一个事例也许可以反映陈志远的认真劲儿与实践精神。在做美院学生时,为了完成一件艺术作品,他曾独自沿着长江顺流而上,一路只喝长江水,一路采集自己尿液的结晶。喝了长江水,一路都在生病,但他“屡败屡战”。

  辞职当木工学徒

  陈志远的木工情结缘起高中时代,那时《读者》杂志的夹页会有明清家具图片,他总会收集起来细细欣赏,非常着迷家具的榫卯结构。后来进入杭州西子湖畔的中国美院综合艺术系,师从著名艺术家、策展人邱志杰。大学实验室里可以做做木工、雕刻,有了初期的手工训练,自己便尝试着做了几个作品,还得到大家的称赞。

  2009年他来到北京,在798艺术区的画廊上了半年班,做前台接待,朝九晚五,还负责管理打卡,这种工作令他感觉无聊,干脆辞职了。因为要接一个展览的活儿,他和朋友注册了一家公司,后来承接了一些展览、装置的业务。做展览特别费神,经常熬通宵,召集工人、食宿什么的都得操心,尽管比较自由,不用打卡,一年多后,陈志远还是不干了。

  他的梦想还是当艺术家,仍然有木工情结。2011年5月,他去北京郊区一家朋友开的古董家具厂做木工学徒,跟着一位苏州师傅从推刨花开始,基本算零起步。学习中最难的是划线,一件家具可能有上百根线,一道线画错了,整件家具就失败了,他第一次做的小炕桌就画反了,教训深刻。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半年后的2012年,陈志远成立了物游工坊,真正当起了木匠。

  榫卯家具可传代

  物游工坊的理想模式是:第一,是一个作坊,每个木工都熟练掌握整套木工工序,甚至还有些绝活;第二,是一个试验场,试错也是实现想象力的地方;第三,是一个工艺跨界交流场所,跨界会带来技术的杂交与创新;第四,是一个技艺竞技场作,也就是秀绝活的地方。

  在业务承接上,工坊目前接受客户定制,根据客户要求设计、制作实木家具。家具和人的生活关系紧密,而且能和使用者发生情感上的关联。在陈志远看来,可以使用几十年,坏了还能修的,唯有实木榫卯结构的家具。在北京,宜家式的简易家具渐不受人待见,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美观、结实、耐用的家具。不断有朋友来找陈志远,“一年下来活儿不断,光朋友的就接不过来了。”但陈志远并不想“发大财”,“够用就行了,我又不是好吃懒做,只要干活就有钱了。”2014年一年下来他只做了十几件家具,当然,他的家具往往一件就耗费一个月或一个半月,卖价不便宜,一个花架就2500元,桌子从两万元到五万元不等,十几件家具合起来卖了几十万元。与普通家具比,这个卖价是贵。但陈志远认为定制模式就该是这样,独一无二,真材实料,精致手工。实木家具是要这代用完下代用,别看单件贵,它少更换,不会浪费,榫卯结构很结实,坏了也能修,这比花几千元却要经常换的家具要环保,他认为,廉价板材家具其实是在制造垃圾。

  陈志远这一观点与日本一对年届90高龄夫妇的做法不谋而合,他们的故事被日本多家媒体报道。据台湾出版的《积存时间的生活》一书介绍,这对夫妇的生活理念和购物原则是:购买的东西要传给下一代,要买就买好的,自己喜欢的,绝对不买便宜货,只能堪用是不行的,要耐心等待买得起的那一天。因此他们不随便购买家具,花了35年才慢慢收集齐餐具橱、五斗柜、衣橱等每一件家具,而且这些家具都要传给下一代。在家具中凝聚的光阴,是一个家族可以世代流传的回忆。

  如今中国的家具潮流正是如此,陈志远也庆幸自己的木工情结恰好适应这股风潮。

  为环保不用珍稀木材

  找陈志远定制家具的客户也提出环保要求,要求实木不上漆。过去,传统实木家具被认为用料“不环保”,因为多用名贵木材,比如红木,全世界红木需求量大部分来自中国,导致珍贵木材遭盗伐,这是传统家具昂贵的原因。物游工坊尽量少用名贵木材,多用黑核桃、白腊等生长较快、三四十年可成才、且可以批量种植的木材。这些木材基本是批量进口,比红木便宜很多。他也少上漆,多用不含甲醛的木蜡油。

  物游工坊曾经在年初做过一项上门服务项目,客户提供材料,他免费上门设计制作,主要是改造废弃家具。

  不想开公司的艺术家是个好工匠

  创办3年后,来找物游工坊谈投资的人有好几个,陈志远都没有合作。他有自己的考虑,投资的最终结果无非是企业化公司化,自己变成老板或资本家。为了利益最大化,公司会将木工的制作过程流程化、分工化(开料工、榫卯制作工、雕花工、打磨工、油漆工等等),这样似乎每个人都在做木工,但是没有一个人能独立完成一件家具作品。个人价值感、尊严感和幸福感都会大打折扣。另外流程化、标准化本身就是反对创新和犯错。这些都与他的“理想模式”背道而驰。一个人亲手制作一件完整的作品,是他与其他概念艺术家的区别所在。“一个有手艺可以发挥自己想象力的艺人,当然比一个做死板工作的工人幸福。”

  未来,他仍然继续这种私人定制方式,创办“物游”品牌。此外,他还想设计一种家具模式放在网上,做好三维效果图,订满10套就开工,绝不多做。他也不怕人模仿,“更多人做更好,活儿是做不完的。”

  志同道合者的集体舞

  其实,严格来说,陈志远的家具制作并没有惊人之处,有时候在论坛上晒出的家具作品,还被人挑了毛病。但他不以为杵,坦诚承认“我的作品真的不值一提,问题很多”,他不考虑风格问题,而是从个人感觉出发,实现想法。他想找到志同道合者一起实现想法。

  2014年,陈志远在网上贴出招收学徒的启事——

  要求:首先你是木工爱好者,其次你必须视木工为一种崇高的职业,能吃苦耐劳,有钻研精神。

  年龄:80后、90后

  学历:大专以上

  性别: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崔

  各庄乡黑桥艺术区简历蜂拥而至,慕名者电话求教、上门探访。有一位父亲非常欣赏物游工坊的模式,一直鼓励“90后”儿子来当学徒,《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到访那天,正好是这位儿子学徒生涯的第二天。

  如今,陈志远收了三四位学徒,他们纯粹因为兴趣到来,没有工资。有的人还在上班,有的人是作家。只有一个学徒能上手制作,其他人只能打下手。每天早9点,陈志远来到木工房,早饭后他一声“开工”,所有人穿上工作服像出操般走向工作台。除了机器声,扛木料声,没有别的声响,大家沉默又十分默契地集体劳作。场地工具摆放十分整齐,灯光明亮,年轻的身影在木料间来回穿梭,这一幕令人着迷。晚上八九点,陈志远回到附近租房的家。他基本不用去外面接活,都是朋友打电话过来,除非要买材料去市场,不然一天都泡在场地。

  3年下来,陈志远逐渐置办起一些“家当”,买机器陆续花了几十万元。3年换了3个场地,只有做木工这件事,始终没有变。

  陈志远江西老家的父母希望能挂上一幅上过美院的儿子画的画,至今没有如愿。陈志远起茧子的手已经不是画画的手了。反而是当了木匠的儿子拉着父亲来北京合作了一把,父亲理解了儿子的梦想,觉得这种生活还不赖。

  本刊记者 廖素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