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定义是“新常态”——解读IBM软件定义基础架构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软件定义,新常态,IBM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28 13:29
现在,“新常态”是一个热词。国家经济已进入“新常态”。那么,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化、社交化等趋势的影响下,“IT新常态”又是什么样的呢?
IBM系统部软件定义基础架构大中华区业务经理周立旸将“IT新常态”归纳为以下两方面:第一,人们会越来越多地采用分布式的架构来解决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即使是金融等传统行业的客户也会把分布式的、异构的架构引入到核心应用系统中;第二,数据的处理和移动速度远远跟不上数据量的增长。“IT新常态”要求IT架构具有更好的智能,可以实现更有效的管理和调度。数据量增长非常快,而且移动数据的成本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企业采用一种更加智能化的方式有效地对数据进行管理。
软件定义基础架构
为了应对“IT新常态”带来的挑战,IBM提出了软件定义基础架构的概念,其宗旨是通过对分布式计算环境的整合,为不同类型、水平扩展的应用提供一个弹性的共享资源池。周立旸进一步解释说:“软件定义基础架构就是在‘IT新常态’下,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来实现IT架构的优化,更加灵活地支持不同类型的应用,同时实现调度管理的智能化。”
具体来看,IBM软件定义基础架构主要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分布式架构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IBM软件定义基础架构通过资源管理和应用管理,能够在一个整合的弹性资源池上支持不同的应用。实现上述功能主要依靠IBM Platform家族产品,比如用于批处理高性能计算的LSF、处理大数据的Symphony,以及去年新推出的Application Service Controller等。这些产品可以对新型的云应用进行管理和调度。“在软件定义基础架构的底层有一个共享资源管理器,它让在共享资源池上弹性地支持不同类型的应用成为可能。它也是实现软件定义的核心。”周立旸介绍说。
第二,更好地管理数据。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的类型越来越多,传统的磁盘阵列在性能等方面已经捉襟见肘。虽然人们也会采用性能更好的闪存等,但是存储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就需要智能地存储、访问和管理数据。IBM最新发布的Spectrum Scale提供了一个软件定义存储的环境,可以解决存储访问和管理的难题。
第三,更有效地管理基础设施。用户的基础设施大多是异构的,包括物理的、虚拟化的和云环境。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混合式的环境呢?IBM Cluster Manager可以部署和管理大量物理机,而最新的基于OpenStack的IBM Cloud Manager可以部署和管理虚拟机。另外,IBM软件定义基础架构也支持公有云。“未来,我们将在集成化方面做更多工作,更好地实现对异构基础架构的管理。数据中心内外的资源、虚拟的或物理的环境都可以纳入到软件定义基础架构管理的范围之内。”周立旸表示,“上述三方面合在一起就构成了IBM的软件定义基础架构。除了核心的Platform系列产品之外,我们还融入了大量IBM的相关技术,以满足‘IT新常态’下用户对基础架构的需求。”在全球范围内,包括银行、保险、半导体、石油石化等领域的很多客户都通过部署Platform产品实现了架构的优化。
优化和自动化
2011年,IBM宣布收购为分布式计算环境提供集群和网格管理软件的领先厂商Platform Computing。IBM收购Platform Computing之后鲜有大动作,不过被完整保留下来的Platform Computing在中国的数百人的开发团队成了IBM一笔巨大的财富。它就像是一座沉睡的火山,在遇到的软件定义的星星之火时,Platform Computing的能量被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
IBM系统部软件研发实验室软件开发总监谢东介绍说:“收购Platform Computing之后,我们不仅在其原有的技术平台上继续开发,而且还将它与IBM的其他相关技术,比如GPFS、高性能计算等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软件定义基础架构平台的核心。”Platform Computing的主要研发力量都集中在中国,不仅包括产品开发、测试,还有售后技术支持,人员将近400人,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安、上海等地。
Platform Computing声名鹊起之时,还没有软件定义这一说法。现在,Platform Computing摇身一变就成了IBM软件定义基础架构的核心。难道软件定义基础架构仅仅是Platform Computing的一件美丽外衣吗?
术业有专攻。Platform Computing的专长是工作负载感知。它是最早做负载平衡和高性能分析调度系统的。Platform Computing的技术深度与IBM的技术广度相得益彰,构成了软件定义基础架构的核心。由于引入了Platform Computing的技术,IBM的软件定义基础架构可以更好地实现针对工作负载的优化。Platform Computing起到了中间件的作用,充当了IBM软件定义基础架构与各种不同应用负载之间的接口。
周立旸表示,Platform Computing与IBM原有的技术之间是互补的关系。IBM让Platform Computing的技术变得更厚实。比如,IBM为Platform Computing增加了数据感知型调度等新功能,目的是尽量减少数据的移动,优化数据的部署,更好地实现对数据的洞察。从基础架构底层来看,IBM为Platform Computing提供了更多自动化和优化的能力。IBM软件定义基础架构让Platform Computing的应用面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在IBM的软件定义基础架构中,软件有两层含义:第一,IBM软件定义基础架构包括一系列的软件,它们可以根据应用的需求实现基础设施的优化和自动化;第二,软件也指客户的应用软件,整个系统的优化和自动化绝对不是仅通过基础设施层面的优化就能实现的,应用层面的优化也是必需的。Platform Computing虽然从架构上看好像比较复杂,但它的优势是与应用有紧密的结合,可以赋于其下的基础架构层更好的感知应用的能力,方便用户做数据调度甚至是工作流的调度。
用户在转向软件定义基础架构的同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兼顾历史遗留系统,保护原有投资。在实际应用中也许会出现这种情况:用户在部署了软件定义存储的同时,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服务器。周立旸表示:“这种情况其实比较普遍。我们的软件定义基础架构是模块化的,比如软件定义计算、软件定义存储并不是绑定在一起的,而是可以分开使用,并兼容其他物理的、虚拟的或云的环境。”
IBM的软件定义基础架构是支持开源技术的,比如OpenStack。“IBM是OpenStack代码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不过,IBM不会盲目追随开源,而是会根据自己的战略在开源的基础上进行取舍。”谢东介绍说,“在开源的同时,我们还要为客户提供更多独特的价值,比如满足企业级客户对于安全性、集成性等方面的要求。在开源的环境中,IBM可以提供一个与合作伙伴共同创新的平台。”
新旧系统的融合
软件定义是厂商热衷谈论的理念,而用户在实际采购中可能不会太在意理念本身有多花哨,而是在意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能否促进业务的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和改变。
谢东也有同感,他表示:“用户并不会明确地表示需要一个软件定义的基础架构,而是考虑如何根据自己应用的需要配置一个适合的、灵活的系统,可以更快地进行部署,更好地进行管理,以满足长期扩展的需要。用户的这些需求与我们倡导的软件定义基础架构的理念正好匹配。在实际应用中,一个新的软件定义的基础架构可能会与传统的架构衔接在一起,还要长期并存。比如,很多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要长期存在,而银行又要在此基础上拓展新业务,可能就要采用新的技术和架构,比如会用到云、大数据分析等,并建立新的业务模型。用户在构建数据中心时要充分考虑新旧系统的融合问题。”
周立旸补充说:“软件定义基础架构的发展是由应用驱动的。有些用户在按传统思路构建一个新的平台时,通过沟通,我们认为软件定义的基础架构可能更适合用户的需求,所以会建议用户换一个新的思路或适当做出调整,最后达到的结果可能比预想的还要好。这也是用户愿意采用软件定义基础架构的原因。”
本报记者 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