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的3D抉择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华语电影 3D抉择
  • 发布时间:2010-07-14 09:54
  回顾电影史,当有声技术出现时,电影大亨杰克·华纳(Jack Warner)说过“有谁会想听女明星说话”。当然,有声片最终全面取代了无声片。也有相反的例子,宽银幕电影曾盛极一时,被认为是电影对抗电视的不二法宝,但最终的结果是昙花一现。同样,虽然眼下3D浪潮汹涌,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此心悦诚服。对于3D未来的走向,目前业界有着多种不同看法。香港导演彭浩翔就认为,3D说到底仍然只是技术的升级,“就好像单声道升级到杜比5.1”,会有广泛的影响但不是根本性变革。韩国导演姜帝圭的态度相对折中,“3D或许确是大势所趋,但现在的问题是这股潮流来得有点太突然了。”

  导演:准备好了吗

  3D技术对电影的制作和创作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对导演们也提出了新挑战。内地导演何平认为,目前的一大疑问是:“3D究竟是能应用于所有影片还是只适合某些特定类型。”此外,3D技术追求动态、立体效果的天性也要求画面设计更强调纵向而非横向,这也在悄悄撼动电影既有的艺术观。

  周子衡博士(Samuel Zhou)是IMAX公司的图像技术副总裁,主要负责DMR转制以及3D技术序列的开发。在3D电影领域,周子衡与IMAX有20多年的制作经验。在这位资深专家看来,3D电影才刚刚开始,对导演而言一个崭新的领域,即便是在好莱坞,“很多导演其实还是在用2维的思维在拍3D。”

  事实上,面对3D技术,不少导演都备感困扰。

  姜帝圭是韩国电影界有名的技术派,他的特效公司在亚洲声誉卓著,但他也面临同样的苦恼。这位曾执导过《太极旗飘扬》的韩国名导目前正在拍摄3D新片《登陆之日》(My Way),姜帝圭表示该片也只是部分使用了全3D拍摄技术,“影片大约有20%-30%是用3D摄影机拍摄的,其余的镜头还是2D拍、再经后期间接处理的。”

  相较之下,对于素不以技术见长的内地导演来说,3D带来的挑战更大。

  虽然现在国内已有不少电影人迎难而上,但很多导演仅有的3D经验大多来自之前在海外某国集中一段时间的苦学,这无疑远远不够。“之前来找我们的一个导演就是先去日本学了1个月,回来就拍。”在星美集团主席覃宏看来,“中国导演本来技术上就弱,很多人连3D设备都没见过,拍什么3D电影?”覃宏认为中国做3D需要的是一整套的技术和经验,类似这样的“冲刺班”肯定不行,因为“3D电影必须从剧本创意阶段就考虑3D技术的应用”。星美正在集结各方资源筹建自己的3D培训学校,“等到学校开张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让我们的导演都来上课。”

  3D电影虽然注定将产生深远影响,但电影作

  为艺术媒介,很多经年积累而来的经验和规律并不会在短期内全面颠覆。正如彭浩翔所说,“现在一窝蜂上的3D,很多都只是看到了《阿凡达》在卖钱,但忽视了后者即使没有3D也仍是一部好看的商业片。”姜帝圭也对“3D将全面改变电影”的论调提出质疑,“难道2D的就不是电影了?”面对3D大潮,一贯剑走偏锋的彭浩翔说我们应该再保守一点,因为“烂电影就算做了3D也还是烂电影。”

  投资人:必须跟进

  疑问归疑问,但当下3D电影确实很热,已经热到了让人坐不住的程度。

  美国科纳集团(Kerner Group)曾参与《阿凡达》的3D拍摄,在现场特效和3D特技领域经验丰富,公司总裁艾瑞克·爱德米兹(Eric Edmeades)认为做3D不能等,“你如果觉得时机不成熟而坐等的话,时机永远不会成熟。”技术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尤其是位于前沿的3D。目前有消息说声音效果的3D立体技术不久前已取得突破。可以想见,技术的不断前进还会为3D电影带来越来越多的新体验。

  全球电影界热捧3D,首先受益的是各专业技术提供商。

  新西兰的迈克·史蒂文斯(Michael Stephens),是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旗下Wingnut影业公司的代表律师以及Park Road后期制作中心的董事,他向记者大力推荐当地后期企业现有的各类3D服务。他表示新西兰与中国的合拍协议有望在近期正式签署,这样两地之间的合拍片就能享受到新西兰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只要影片将一定比例的预算花在当地(这对于3D电影而言不难,比如做后期),就能享受新西兰政府高达15%的减税。

  另一些技术型企业则借助3D带来的机会,策划着向产业链上游升级。

  科纳集团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影视技术公司,其前身是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 Magic)的一个特效部门。艾瑞克·爱德米兹之前主要在移动业务发展,虽然近两年北美特效业相当惨淡,但他还是在2009年买下了科纳,因为“公司在传统特效方面的底蕴很深,现在又有了3D 的新卖点”。目前,科纳希望凭借技术方面的积淀涉足3D电影制片,国际合拍也是重要方向之一。

  爱德米兹表示,3D带来的商业潜力远不仅限于电影。前骄阳电影总裁、香港资深电影人徐小明也提醒说,从历史上看,对电影冲击最大的永远是电视。目前3D在电视领域的普及也很快,各大电视台和设备商都在迅速跟进。另一方面,这也就意味着更多商业机会,各大电视网的跟进造成3D内容奇货可居。由于全球影视等各渠道对3D内容的渴求,爱德米兹表示,就商业选择而言,3D现阶段能够为片方在项目的谈判中增加很多成算,当然前提是类型、剧本、卡司等做好准备。在这一点上,他和导演们的观点一致——“如果电影本身不够好,那别说3D,干脆连2D也不要拍。”

  徐小明认为亚洲电影做3D应该结合自身资源和优势,“比如武侠、功夫片是华语电影的强项,这样的类型也很适合3D化。”徐小明正在和成龙合作,计划拍摄3D版的《智取威虎山》。后者旗下的成龙中国目前还在和曾投资《花木兰》的星光国际合作3D动画电影《神笔》。

  参与3D项目仅仅是开始,若想建立3D电影产业需要更多要素的成熟,比如技术和人才。徐小明认为目前华语电影做3D,最大的困难还是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升级“怎么跟上美国的脚步”。他认为,不管多难必须要做,“华语电影这几年苦心经营,好不容易取得了一点成绩,3D跟不上的话又会掉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