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施莱默的视觉新世界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视觉新世界,奥斯卡·施莱默
  • 发布时间:2015-05-08 09:20

  奥斯卡·施莱默不仅是包豪斯艺术学校的大师级艺术家,也是20世纪德国的怪才之一。他的作品响应了当时的包豪斯流派鼓励将艺术与实用技术门类相互打通的号召,拓宽了艺术种类的界限。

  德国斯图加特州立美术馆正在举办展期长达半年的奥斯卡·施莱默(Oskar Schlemmer,1888-1943)大型回顾展。施莱默出生于19世纪末的斯图加特,是一位德国画家、雕塑家和舞台设计师。他不仅是包豪斯艺术学校的大师级艺术家,也是20世纪德国的怪才之一。他的作品响应了当时的包豪斯流派鼓励将艺术与实用技术门类相互打通的号召,拓宽了艺术种类的界限。本次展览展出了这位艺术家逾250件作品,包括油画、雕塑、水彩、素描、服装造型设计和舞台设计影像资料等。这是40年来德国本土首次将这位艺术家各个时期的作品集中呈现在大众面前。

  研究人体与空间关系的包豪斯艺术家

  奥斯卡·施莱默生活的时代,正值欧洲工业革命之后。以生产为手段的大工业产品缺乏审美标准,无暇顾及产品美学品味,艺术与技术的矛盾亟需解决。此时,在建筑师沃尔特.格洛佩斯(Walter Gropius)带领下,一批对社会改革抱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共同创办了包豪斯学校。其目的是设计出符合机器时代的简洁设计风格,消除工艺与艺术之间的壁垒。同时,这所学校也发掘并造就了一批技术与理论兼备的艺术家,而施莱默就是其中之一。

  与其他以几何造型为创作基础的包豪斯艺术家所不同的是,施莱默作品中的核心创作思想是将“人体”看作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他的大部分绘画作品都是从人像入手,而又将人像抽象化。他以解构主义的理念为基础,不断尝试人体与空间关系的各种可能性,在最活跃的创作时期(1920年至1932年)完成了大量立体几何形式的室内人物肖像画以及雕塑作品,十分鲜明地展示了他独特的美学理念。他曾说:“我希望自己创造出来的是人物的类型和空间的本质,而非具体的肖像和室内设计。”

  他笔下的人像被抽离了个性要素,只拥有千篇一律的面孔和表情,有的甚至只呈现出了背部。而他就是以这些“没有个性的人”的肢体造型以及多重人物在一幅图中的排列与构图来传达信息的。从这种意义上来看,人体在他的笔下变成了一个个建筑元素一般的可以分割和重新组合的抽象几何体。所以欣赏施莱默的人物画,重点并不在于观看人物本身,而应该将欣赏的重点放在整体的构图以及人物与空间富有韵律的排列组合之上,艺术家的叙事线索就隐藏在视觉语言之中。

  在1928年至1930年间,施莱默曾为德国埃森的弗柯望博物馆(Museum Folkwang)创作了一组大型壁画,称为《弗柯望系列》(Folkwang-Zyklus)。这组壁画共九幅,每一幅展现一个或一组抽象的人体动态,悬挂在博物馆内圆形的喷泉室中。在画中,人体成为虚拟环境里组成理性美的一个个符号,而这些符号通过逻辑和思辨的形式构成神秘的空间模式,在封闭的环境里尤能为身处其间的观赏者提供一种纯粹思考的静谧氛围。在这样的壁画创作中,施莱默切实地研究了空间的法则和人体比例在组画中的设计。

  施莱默1932年创作的《包豪斯阶梯》(Bauhaustreppe)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这件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画作,表现的是由包豪斯校长沃尔特.格洛佩斯亲自设计的位于德绍的包豪斯大楼的楼梯间,画中的模特是该学校的学生。观众在构图效果的引导下,会不由自主地由下至上观赏此画,就像追随着一个个人物的步伐,最终用眼神的动态运动探索完画中展示的空间。画中每一个独行的人以各自的姿态与方向相互作用,构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幅画展现出一种面向未来的建筑理念,是施莱默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创作《包豪斯阶梯》之时,正当纳粹党在德绍大选获胜。包豪斯被纳粹认定为“非德国的”事物,画中的包豪斯大楼则被冠以“犹太式建筑”之名,在政治压力下被迫关闭。这幅画可以看作是施莱默对政治压力的反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纳粹的压迫下辞去柏林的教职工作,搬到了瑞士边境。

  在纳粹掌权时期,施莱默的作品同当时许多现代艺术家的作品一起,被视为“颓废艺术”(Degenerate Art)而深受嘲讽。他长期处于纳粹制裁的阴影笼罩下,此后也仅仅从事一些有酬劳的商业性设计。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他的作品呈现出由于内心的极度压抑所导致的黑暗与模糊,如1935年的《谈话》(Unterhaltung)和1936年的《四个影子》(Vier vor Schatten)。

  跨界舞台设计

  奥斯卡·施莱默曾经说,自己太过现代,无法仅仅满足于单一的绘画,而必须运用各种声、光、色的技术效果来完成自己对于艺术更多的想像和追求。在对新艺术形式的热情驱使下,他将技术与艺术、人体与空间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许多放眼未来的舞台和服装造型设计作品。

  1920年,施莱默在时任包豪斯校长的沃尔特.格洛佩斯的邀请下,在包豪斯教授壁画与雕塑,继而又在1923年担任包豪斯戏剧工作室的领导工作,并以其不拘一格的新潮艺术观念成为当时包豪斯最重要和最受欢迎的教员之一。在包豪斯负责剧场设计工作时,施莱默设计和导演了许多现代舞剧,多以空间造型与人体的动态关系为核心内容。

  以其设计并编导的“包豪斯之舞” (Bauhaus Tanz)为例,主题分为:“空间之舞”(Space Dance)、“形状之舞”(Form Dance)、“手势之舞”(Gesture Dance)、“直线之舞”(Pole Dance)、“圆环之舞”(Hoop Dance)、“平面之舞”(Flats Dance)、“彩砖游戏”(Game of Bricks)及“面具合唱团”(Chorus of Masks)等。这些实验性的舞蹈短剧,基本以极简的黑色幕布为背景,多以三个人物为主。三人分别身穿红、黄、蓝三色连体服装,蒙着面具;舞台上所有多余的、可能转移视线的元素都被简化,仅保留地上的正方形棋盘图案或是代表点线面的简单道具;运用舞步的节奏和不同道具组合达成的视觉效果,来表现不同主题的多种可能性,完成对于空间的动态形式的探索。

  在此基础上的“升级版”舞蹈,是1922年首映于斯图加特州立剧院的“三人芭蕾”(Das triadische Ballet),这也是为施莱默带来国际声誉的作品。该舞剧造型设计夸张,舞台设计布满几何元素,光效与声效也颇具创意;三位芭蕾舞者如机械人一般做出与舞台的不同点线面设计相符合的舞蹈动作,强调了舞蹈中的数学构思,突出了人物与空间的关系。与施莱默的绘画理念相一致的是,他导演和设计的舞剧也是将每个人物个体的性格抽离,使人体仅仅成为空间结构的一个部分,成为承载色彩与几何关系的流动的音符。因其过于激进的表现方式,又由于当时传播媒介的局限性以及后来影像资料的缺失,这部戏剧成为了20世纪最“有名”的“无名”作品。

  奥斯卡·施莱默的艺术理念,即便在当时有着最进步思想的包豪斯流派中,也是独树一帜的。他将平面设计的理念立体化,并带入舞台设计中,为戏剧舞台拓展了新的视野;而他的绘画作品将人体的复杂构造抽象化,反映了理性主义和乌托邦式的艺术理想。在留下大量作品的同时,他也在艺术教育中亲历亲为,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同时还出版了完整的关于构图及舞台设计的艺术理论。时至今日,在艺术爱好者们的眼中,施莱默所展示的视觉世界依然前卫,常看常新。

  文>刘潇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