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LED被业界公认为下一代显示技术,但受限于技术和成本,尽管在LG Display积极推动下,包括LG、创维、长虹、康佳等多家彩电厂商推出了OLED电视产品,但它们离市场普及还有相当距离。业界预计,要到2016年OLED电视价格才会降至富有竞争力的水平。
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彩电厂商们显然闲不住:纷纷推出了不少新的概念,试图叫板OLED。
性价比出色,量子点技术受追捧
在去年9月举行的德国IFA家电展上,TCL便率先推出了量子点电视,成为全球首家推出量子点电视的企业,并在去年底面向中国市场发售了TCL量子点电视H9700,使量子点电视正式走向普通消费者市场。
据TCL透露,量子点是一种纳米材料,晶粒直径在2-10纳米之间,应用到显示技术上主要是通过纯蓝光源激发量子点光管中不同尺寸的量子点晶体,从而释放纯红光子和纯绿光子,并与剩余的纯蓝光投射到呈像系统,“完全超越传统LED背光荧光粉的发光特性,实现更佳的成像色彩”。
TCL宣称其量子点显示技术在色域覆盖率、色彩控制精确性、红绿蓝色彩纯净度等各个维度已全面超越OLED,但成本结构仅是OLED的50%-60%。
不仅是TCL,在2015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三星、LG都展示了其量子点电视产品,长虹也宣布将进入量子点显示阵营。
而在近期的春季新品发布会上,TCL又推出全新的曲面量子点电视——TV+曲面H8800系列,突破了以往曲面电视在色域上的“天花板”,达到行业领先的110%NTSC色域,并在精准色彩表达、惊艳四色表现力、超高对比度以及舒适观影体验四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TCL多媒体CEO郝义表示,量子点实现了性价比迅速发展的路径,是行业中很热的技术,下一步还要将其技术和性价比做的更强,在中小尺寸上去普及,同时把成本机构进一步加强,“既然要做垂直整合一体化的商业模式,我们也在积极探讨和量子管、增强膜的合作伙伴如何更进一步的紧密合作”。
同时,TCL多媒体相关负责人还透露,基于量子点在色彩覆盖率、色域以及成本上的优势,今后,TCL会将量子点技术想办法应用到手机等产品上。
国产争自强,“另类”LED也不少
海信在去年发布了第一代ULED电视,应用自主研发的动态背光控制技术和HiView画境引擎技术,动态对比度、静态对比度、色域、峰值亮度等关键指标全面提升,实现了与OLED相当的画质表现力。
据称,与当前的OLED电视相比,ULED电视在技术成熟度和成本方面更具优势。中怡康今年1月份零售监测数据显示,65寸大尺寸ULED电视价格仅为同尺寸OLED电视的1/3左右。
海信方面还表示,ULED作为海信的平台性显示技术,不仅仅应用在液晶电视领域,未来将在医疗显示、商用显示对对比度和色彩表现要求较高的显示领域广泛应用。
受益于ULED的推广,海信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双双走强。Display Search数据显示,2014年度,海信电视的出货量以5.9%居全球第四位,海信4K超高清以11.30%的市场份额跃居全球前三。
日前,海信又推出了全新一代的ULED曲面电视产品。其中,海信XT910系列还采用了与3M公司合作研发的纳米级量子点技术,达到BT709标准下140%的色域覆盖范围,颜色更加精准和细腻。
而在海信之外,创维也自主研发了了GLED液晶电视电视,采用4色4K+技术,配备首款具备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视处理器,并搭载酷开系统。
在显示技术方面,创维宣称GLED较以往的LED有了突破性改变,画质可媲美甚至超越OLED。去年8月,创维推出首款GLED极客互联网电视G8200系列产品,到12月创维又推出GLED Air极客互联网电视G9200系列,采用原装LGD 4色4K Air屏体,延续4K画面的优势且更为轻薄。
近期,创维再次推出了GLED Air G7200,同样采用原装LGD 4色4K Air屏,采用三层模组一体化设计,在提升电视画面亮度的同时又将背光模组与液晶玻璃进行紧密贴合,使得屏体厚度降低到7.9mm。
文丨本报记者 洪英杰 图丨本报记者 谭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