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博弈
华尔街这条其貌不扬的小街如何成为了这样一个强大金融帝国的象征?而纽约,这个除了在18世纪末期短暂的一段时间以外一直默默无闻,既没有成为美国的首都,甚至未能成为纽约州首府的城市,又是怎样在世界金融体系中占据了像太阳系中太阳的地位?回答这些问题,正是本书的目的所在。
纽约的崛起缘于它众多的天然优势,它拥有北大西洋最优良的海港,也秉承了荷兰移民世俗爱财的传统,但是它成为金融中心却并不是天生注定的。历史总是充满了千钧一发的转机。威灵顿公爵曾说,滑铁卢战役的胜负仅在“毫厘之间”,而华尔街的成名也不例外。如果不是1812年副总统乔治·克林顿在参议院的投票中打破僵局,赞同而不是反对詹姆斯·麦迪逊总统关于续签合众国银行许可证的提议的话,那么今天的电视播音员在晚间财经报道时就可能会说:“今天在切斯纳特街上……”;如果他的侄子德·威特·克林顿州长没有力排众议说服立法机构通过修建伊利运河的议案,今天的纽约也可能只是美国东海岸的几个主要城市之一,而不会成为西半球最伟大的城市。
美国很幸运,她建国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的同一年,而《国富论》是人类历史上一部开创性的系统的经济学研究著作。作为一个新生国家,美国没有那些古老社会里难以消除的特权对生产力的束缚。
不仅如此,正如工业革命为西方文明的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亚当·斯密的伟大著作也为政府不干预经济的理念提供了哲学基础,从而使得美国的经济和美国主要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受益于政客们最小程度的干预。在现实生活中,政客们和资本家们差不多一样自私自利。
然而,华尔街之所以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并不仅仅是运气的原因。
作者:约翰·S·戈登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译者:祁斌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
商业世界的每一刻都不会重演。下一个比尔·盖茨不会再开发操作系统,下一个拉里·佩奇或是谢尔盖·布林不会再研发搜索引擎,下一个马克·扎克伯格也不会去创建社交网络。如果你照搬这些人的做法,你就不是在向他们学习。
当然,照搬他人的模式要比创造新东西容易。做大家都知道如何去做的事,只会使世界发生从1到n的改变。但是每次我们创造新事物的时候,会使世界发生从0到1的改变。
美国的公司,如果不在艰难的创新上进行投资,不管现在有多挣钱,将来都会以失败而告终。今天的“最佳方法”可能会把我们引入死胡同,而最佳途径是未经尝试的新路径。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私营还是公共机构,管理体系都极为庞大,寻求新的途径就像是希望奇迹出现一样。事实上,如果美国的工商企业想要成功,需要成千上万个奇迹的出现,这实在是太让人沮丧了,但有一件重要事情除外: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物种,是因为人类有创造奇迹的能力。我们称这些奇迹为科技。
科技是神奇的,因为它能让我们事半功倍,将我们的基础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类决定建造什么并非基于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基本选项,而是通过创造新科技,重新改写世界历史。这是我们教给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基本常识,但在这个不断重复已有成果的世界中,它却很容易被人遗忘。
《从0到1》一书是关于如何创建创新公司的,主要基于作者作为PayPal和帕兰提尔公司创始人,以及Facebook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等上百家初创公司投资者的经验写就。虽然作者注意到许多模式,书中也有所涉及,但是本书绝非成功秘籍。创业秘籍并不存在,因为任何创新都是新颖独特的,任何权威都不可能具体规定如何创新。事实上,在最为重要的模式中,成功人士总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价值,他们遵循的是基本原则,而非秘籍。
作者:(美)彼得·蒂尔/布莱克·马斯特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译者:高玉芳
生命之书:365天的静心冥想
克氏虽然生性害羞与谦逊,却不厌其烦地为大众宣讲了数千回没有草稿的演说,其中最重要的主题就是:任何人都可能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发现每个当下的实相。
他的演说涵盖了个人及社会所有冲突的根由。完整而深入地觉察我们每个当下的行为,乃是转化我们自己以及社会的必要行动。有人曾经问他为什么要演说,他想达成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他答道:“我想告诉你们的,或许只是去发现实相是什么,但不是经由某种修行体系而达成的。若是能靠自己去探个究竟,那么所有的人都可以在生活里展现出这最深的实相……实相是无法累积的,凡是能累积的东西总有一天会衰萎,而实相是不会衰萎的。你可以在每一个刹那的思想、关系、言语、姿态、微笑及泪水中发现它。如果你我都能发现它,并且活出它,那么我们就不会变成肤浅的传教士,我们会变成真正富有创造力的人。”
本书节录了克氏1933至1968年间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演说、对谈及著作。这本书是克氏与前来探访他的友人的对谈日记,因此你会有一种和朋友一起无惧地探究人生的感觉。
书中的这几篇文摘,约略地描述了当时的地点、景观和周遭的动物,从大自然的美景逐渐转入对内在的困惑、焦虑及信念的探索。
在人们理解实相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克氏从不认为自己的角色有多么的重要和必要。某回他对听众说:“讲者的话语本身并没有什么重要性。真正重要的是,听者的心必须毫不费力地觉知自己一直处在理解的状态。如果不了解,而只是听一些表面的话语,那么我们势必会带走一堆的概念,然后便根据它们而建立日常生活的模式,过着所谓的精神生活。”
作者:(印)克里希那穆提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译者:胡茵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