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剑”双“雕”:剑川故事

  静赏过风花雪月大理风情,细品完高原姑苏丽江韵味。两城之间的剑川古城,保存有完整的600多年前的明清古建筑群落。街巷宅院、石桥、牌坊、楹联、文庙一如往昔,诉说沧桑历史、悠长文脉的同时,又满溢世居白族人民自然浪漫的田园生活情怀。剑川古城如一块璞玉静静存在于时光洪流中,却从不曾被时光所消磨。古城的艺人,依然秉承着祖辈的技艺,从事木雕和石雕,故宫里的木窗花、千狮山上的石狮子,历经岁月洗礼依旧风采迷人。就让我们在古城温润的气质中,雕刻一段时光的旅程。

  滇西璞玉:活着的剑川古城

  剑川一名的由来,至今尚无定论,笔者所推崇者乃诸说中的“以河得名”一说。按《云南图经志》等史籍所称:“剑川,境内有天然湖泊,湖尾河古称剑川,县以河名。”(“剑”则因河尾水势急如剑,因名。)剑川尚有“义督”之称。“义督”一词为纳西语,其含意为“南边的大门”。据史料记载,剑川于唐代、宋代、明代建过三座古城池。

  最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的古城才叫“剑川”,至今城池布局一如往昔。至今保留有明代民居40余院,清代院落130多院,既有明代古拙大气的风骨,又有清朝精致富贵的气息。不同年代的古院落、石桥、祠堂、牌坊、石狮,犹如一个个标注清晰的年代坐标,勾勒出剑川古城厚重历史文脉的绵延漫长。

  城中路面的格局充分体现出明清儒家思想对剑川的深远影响。古城内的路面由青石板分左、中、右3条铺成,街道正中的青石板路只允许老人、小孩、读书人行走,其余只能靠两边行走。这样的路面格局,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白族青年立志走上“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道路,也因此造就出剑川文献名邦的辉煌,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剑川人生活的志趣和情怀。

  剑川古城背靠金华山,面朝剑湖,永丰河穿城而过,有水城灵,可谓风水宝地。为了保持城内的“风水”密不漏泄,东南西北四方城门有意相错,四门正街接合部采取“丁”字形衔接,不用“十”字形布局,使得风水能流入每一户人家。古城中的水火巷道布局科学合理,巷道中的流水日夜不绝,既显示城池风水气场活力永动,也为古城防火发挥了重大作用。

  古城院落内随处可见的斗拱、雀替、门廊、窗棂,数层镂空雕刻有花鸟虫鱼、典故故事的格子门,是游览剑川古城最不容错过的风景,你能从中深切体会到剑川木工技艺的典雅和精湛。

  早在明、清两代,剑川建筑木雕就已形成固定型制与风格,备受青睐。一大批剑川木工多次应诏入宫,参加北京故宫、圆明园的修建。在修建过程中,剑川木匠一面将唐代以来剑川的木工技艺奉献给建筑工程,一面又“偷师学法”,博采中原各地建筑技艺风格,返回剑川后,将这些技巧运用于古城各方面的建筑中。剑川匠人博采众长,成就一方技艺精髓。从昔日的明清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到今朝的人民大会堂、民族博物馆……无不留下剑川木雕艺人的荣耀。

  “持家勤劳宜今古,寄性田园乐养生”、“曲巷无鏖兰桂馥,古居有味翰墨香”、“道德犹龙周柱史,威名射虎汉将军”……在剑川古城,每户人家大门两边都有自己书写的楹联,或描述家居景致、或呈现家族历史、或抒发内心情怀。步入剑川古城仿佛步入了中国自撰楹联的大观园。

  从一幅幅满溢才学的楹联,可窥见剑川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贤士辈出的文献名邦风骨。据史书载,自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3年),中央政府在剑川开科取士起,至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903年)科举制度结束,短短520年间,边陲剑川曾有558人科甲及弟,成为滇西翘楚。其中名士有明代官至太仆寺卿的何可及,撰写成都武侯祠“攻心”联的清末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赵藩,近代爱国诗人、史志学家赵式铭;社会活动家、诗人、书法家周钟岳等。名人辈出与丰富的楹联文化成为剑川古城奇特的人文景观。

  剑川古城,因地处茶马古道重镇位置,中原文化、印度文化、海洋文化、青藏文化都在此落地生根,秦蜀文化、古越文化、荆楚文化、古滇文化都可以在这块包容的土地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并与世居白族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曼妙多姿的文化景象。

  多元文化的形成有赖于剑川文化中的兼收并蓄性格。既能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用于完善本土文化,但又不会破坏本土文化。剑川至今都是中国白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区,素有“中国白族文化聚宝盆”之称,92%以上的居民都是白族,是中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至今当地居民仍穿传统白族服饰,说最为标准的白族话,本主崇拜,庆祝传统的“太子会”“石宝山歌会”等民族节日。

  古城历史上名人众多,现代也不乏奇人。年逾90的布扎老艺人张德和,云南著名儿童文学家杨保中,都是在剑川白族民族文化的浸润滋养中,数十年如一日专注心中所爱,终成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张德和老艺人的布扎手工作品,富于灵气,生机勃勃,满溢对美好生活的真挚感情;杨保中先生的《闯进高原动物圈》《石宝山猴王》等动物小说既有突出的剑川地域特色,又有悲悯深刻的大自然情怀。

  城在战时是一道盾牌,升平岁月是一圈绝妙的风景。剑川城少有攻城掠地的烟痕,老百姓记住的倒是许多趣事儿乐事儿。太平岁月,所有的官方民间的重大活动,皆由嘉庆门开始,届时樵楼鼓厅鼓乐鞭炮齐呜,热闹非凡。

  雕刻记忆:穿越时空的剑川木雕

  自从在故宫金銮殿、天坛、圆明园、颐和园、人民大会堂……遇到剑川木雕之后,就一直很想拥有一堂剑川的木雕门窗,透过那些用灵魂雕刻的优美线条,就能触碰时光沉淀下的气息。它的精致、细腻、圆润、飘逸、丰富,古朴典雅的韵味里透着浓浓的时空感,却又律动着时尚。

  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从皇室贵族到百姓,它曾经象征着地位,代表着品味,如今成为收藏的珍品。剑川木雕成为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时尚。

  传说,木匠的祖师爷鲁班授艺路过剑川,遗落了他的工具,勤劳的剑川人学到了他的技艺,流传千年,有了后来绝世的石宝山雕刻和名扬四海的剑川木雕。经过一千多年的锤炼,如今它已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木雕文化艺术。剑川木雕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了许多适用的精美仿古木雕家具、仿古建筑雕饰和木雕工艺品等,现已形成三大系列木雕产品。木雕家具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大理石云木家具,在木制雕花家具上镶装大理石,常在桌、案、几的脚上雕龙刻凤,精心装饰,还在侧面雕上花鸟鱼虫等图案,经过油漆或彩绘,显得古色古香,熠熠生辉。产品有“双凤朝阳”椅几(八件)、“花鸟雄狮”椅几(十件)、“大福大寿”餐桌椅(十一件),还有“二龙戏珠”“百鸟朝凤”“孔雀迎宾”等套件;建筑雕饰类的有飞檐斗拱、木雕挑头、格子门、花窗等;精雕工艺品,有壁画、佛像、人物、动物、花鸟、脸谱等数百种。

  历史上,身怀绝技的剑川木匠就常出门谋生,使木雕工艺传播四方。西安、南京、北京等古都中的园林建筑、家具、装饰木雕,不少都出自剑川木匠之手。时间沉淀,木雕成了剑川的名片,剑川因为木雕而深厚。茶马古道重镇剑川的木匠们,也用祖辈传下的手艺在木头上凿出了一个千年古镇的繁华,辟出了一片广阔天地,并延续着今世的迸发。

  狮河,剑川木雕生产专业村。就在美丽的剑湖旁边,依山傍水,绿色的包裹中,不美也难。狮河得名于村旁的狮子河,木雕手艺流传数百年,村子里的不少人随先辈十几岁就开始学习木雕,从业数十年,再把工艺传给后辈。杨子堂说他也是这样过来的,不过自学的成分多,做木雕还要看天分和勤奋。目前,全村600多户人家,有90%的人从事木雕工艺生产经营。农忙时节,村里的人下田耕作;农闲了,各家各户的院子里就会响起不绝于耳的斧凿声。正是农闲,随便哪个院子都可以看见村民们在做木雕,设计、制作图案、初刻、镂空,打磨……每道工序都井然有序。实际上,每家都根据人力、物力、财力做相应的活,有的不但承接业务,组织大家加工还负责市场推广。整个村已经规模化,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

  每一块木头,都有自己的个性,所以它能成为独特的艺术品。每一个木匠用自己的理解刻画着一种独特的世界。剑川木匠用千年流传的技艺为人们雕刻出一个极富意蕴的世界,诠释着别样的时尚,通过这些充满个性的艺术品相互交流、发展。

  狮山梅园:剑川石雕的前世今生

  千狮山,是剑川近代石刻工艺的精粹所在,近三千只栩栩如生的石刻狮子,展示的是数千年来剑川石雕传承的历史和文化。剑川石雕历史悠久,名满天下的石宝山唐宋石雕就显示了当时剑川石雕的造诣,千百年来,石雕艺术流传发展。剑川石雕深受石宝山石窟影响,比较著名的石雕有元代“避邪”“佛母”明代“苏永安造像石龛”“状元出巡图”及段高选、杨惠墓地的马、羊、虎、麒麟、人物等石雕。如今,以剑阳镇梅源及羊岑等地的石雕工艺水平较高,产品有用于建筑装饰的花、草、动物、人物等,远销国内外。

  剑川石雕中,从古至今数量最多且造型生动的要数石狮子,它们千姿百态,各具风采。有站狮、卧狮、俯狮、仰狮,还有睡狮、醒狮、醉狮……因为在民间,狮子作为一种瑞兽有吉祥、幸福的寓意,登临千狮山不仅可欣赏精湛的狮子石雕,还可以给你带来祥瑞之气的噢!

  据说千狮山的石雕,大多为梅园村的艺人所雕刻。这个距剑川县城约6公里的小村,至今依然传承着祖辈的技艺。

  从高处看,整个梅园村的形状像一尾鱼。朝南的方向像鱼嘴,朝北的方向像鱼尾,鱼身中的房子都是坐西朝东的白族民居。依坡而建,规律有序,清一色的砖木结构,清一色的青瓦白墙。把镜头拉近,能清晰地看到院落里走动的人影、门窗的色彩,村中悠长的通道、长在房子与房子之间的树木,以及大大小小的作坊和正在作坊里雕刻的石雕艺人。

  梅园村现在有300户左右人家,都为白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石雕业。村子祖祖辈辈雕石雕,以前的石雕以民用建筑基础石脚、柱脚石、阶沿石、踏步石、门墩、牌坊和陵墓石雕构建为主,需求量没有现在大,石雕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前曾一度衰落。到了90年代中后期,千狮山石雕狮子文化创意工程带动了梅园的石雕产业,使传统的梅园石雕重焕生机。

  “梅园石雕文化艺术展览馆”是梅园石雕文化村示范点,到这里可谓大开眼界。各种人物造像、龙头三弦、书墩、床榻、茶几茶桌茶盘、盐臼,雕屏、灯塔等石雕产品应有尽有。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更多的寺庙、园林、风景区建筑石雕构件、装饰件、佛像等,也认识了梅园村石雕主要采用的圆雕、浮雕、线雕、深雕、透镂雕等工艺手法。

  从梅园村出来,感慨万千。剑川石雕久负盛名,据悉自唐代就有盛誉,明清时大批剑川石匠应召入宫,参加北京故宫、圆明园的修建。新中国成立后,又参加过首都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重要建筑的工程。“世界双绝”千狮山工程主体即由梅园村工匠段德坤率领村中石雕艺人设计制作,是集中展示梅园石雕技艺的最佳典范。

  回望梅园村,石头开花,石龙腾空,锤凿的声音清脆悦耳,整个村子呈现一种坚韧、积极、向上的精神。

  以后还会来看梅园石雕,在某一次,也许会买一个雕花的石雕水缸,回去在院子里种一缸荷花,在仲夏看它悠然盛开。

  策划/何正春 中共剑川县委宣传部

  执行/杨冬霞 李晓明

  文/杨冬霞 李晓明 张恒钊 胡莹 图/杨继培 张恒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