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足球之名,享受公平教育

  • 来源:足球报
  • 关键字:足球,教育,留守儿童
  • 发布时间:2015-05-28 13:22

  上周末,欧洲五大联赛陆续收官,很多球迷的幸福感快要告一段落。对于重庆彭水县的200多名村校学生来说,属于他们的快乐足球才刚刚开始。

  5月21日晚8点,重庆彭水县鹿鸣乡马金小学老师刘加茂,带着他的12名学生,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来到彭水县城,参加第二天开幕的彭水县首届“健康校园杯”村校学生男子五人制足球比赛。

  鹿鸣乡位于彭水县西北部,距县城54公里。刘加茂和他的孩子们到达县城当晚,就来到汉葭中学主赛场,提前看一看他们第一次参加正式比赛的场地,找找感觉。刘加茂说,孩子们都很兴奋,因为之前他们从未在这样好的草坪上踢过球,有的孩子,甚至是在他的一再鼓励下,才敢踏上草坪。

  和马金小学的孩子们的幸福感类似的,还有彭水县其他16所村校的孩子们。他们大多是留守儿童,年龄在8到12岁之间,在去年重庆大力发展校园足球之前,绝大部分孩子甚至没有见过足球,更不知道C罗和梅西。

  这一次,彭水县把17所村校的200多名孩子们集中起来,进行一次为期3天的联赛,给了他们一个享受快乐的机会。据彭水县教委有关人员介绍,这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专门为村校学生开展的校园足球联赛。

  重庆市教委的相关负责人说,这是一次对“末端校园足球”的尝试。当前校园足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焦点都在城镇,尤其是大城市的学校里时,彭水县开展的“末端校园足球”是给同样需要足球的农村孩子,搭建一个平台,不要求他们未来能踢得多好,更多的是让他们享受到教育公平。

  村校,不应被忽视的角落

  我们先有必要了解一下“村校”这个概念。

  所谓村校,即隶属于村镇中心学校或完小(一至六年级齐备的完全小学)管辖下的教学点,因此也被喻为“末端校园”。村校多处偏僻山区,学生多为留守儿童,足球甚至体育运动对他们来说都是奢侈品。因为孩子年龄参差不齐,这些村校并不随时保持一到六年级的完整编制,本次这17所参加联赛的村校,属六个年级齐全的学校。

  位于重庆市东南部的彭水县,就是一个村校的集中区域。彭水县,全称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本来就是一个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从重庆主城驱车前往县城,得3个小时。这里,苗族、土家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60%以上,

  也是重庆市七个革命老区之一和唯一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彭水县教委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县有学校220余所,学生11万余人,其中有村校(教学点)74所,学生5000余人。

  彭水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专职督学周勇说,这部分孩子,恰好是校园足球最难以覆盖的环节。“离县城较远,没有专门的场地,没有专职教师,部分孩子甚至不知道足球是什么,就连老师,也不太清楚足球究竟在世界上风靡到什么程度。”周勇谈到2015年前,该县村校足球运动开展前的情况时说。

  彭水县的尴尬,其实也是目前中国整个西部甚至是广大贫困地区“末端校园”的尴尬。与发达地区学校对比,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广大贫困地区的几十万所中小学校,无疑处于全国教育网络、教学水平的末端。而从学校层级和办学体制上讲,“末端校园”指的是西部乃至全国广大贫困地区、大山深处数以万计的村校(教学点)。

  从这两种角度定义的“末端校园”,其共同特征都是师资缺乏、资金紧张,场地、设施简陋。“问题在于,当全国都在掀起校园足球热的背景下,我们不可能让这些深山的孩子游离在足球之外。”周勇说。

  推广,竹木藤土法上马

  彭水县副县长邹迟说,对于这一次“末端校园足球”的尝试,县里挤出了专门的资金,率先让16所村校,在教材、设施上进行改善。

  首先是教材,彭水县专门编写了两本教材。因为去年开始在村校中推广校园足球时,县教委发现很多村校老师备课时都去网上搜,没有统一的标准,授课时比较盲目。“比如我们让老师在第一课时,给大家讲一些关于足球的历史、相关知识,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讲解足球的基本技战术、竞赛规则等,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县教委体卫艺科科长谢江陵说。

  另一个问题是,这个县里只有九名专职足球教师,却有74所村校。于是县教委只能让这九名专职足球教师,轮流下到共计31所村校当中,一方面是教孩子们踢球,另一方面是培训完小、村校的足球教师。

  县城所在地汉葭中学的体育老师戴兵,就是九名专职足球教师中的一员。20年前他曾在重庆西师体育系专科进修过,偶像是马林和赵发庆,算是这个县城里最了解现代足球行业的人。他说,尽管每一次下村校都一身疲惫,但一看到村校孩子们对足球的渴求,动力就来了。

  “这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在我们刚下去培训时,他们真不知道什么是足球,有些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回来,偶尔会说说一些关于足球的故事,但从总体来说,村校属于足球盲区,但是,即使是再调皮的孩子,一听到这种新鲜事物,马上就坐得很直,也不乱动。”戴兵感叹地说。

  完善场地和设施,也是彭水县大力推广“末端校园足球”的重要举措。周勇说,现在他们已经给16所村校提供了人造草坪———这个城市里孩子并不感到困难的踢球条件,其实在村校是一种奢侈,起码彭水县所有的村校,都没有标准足球场,甚至连标准五人制足球场都没有。

  于是,当简易草坪来到村校时,教委和村校想出一个办法:要么,就在村校旁边另外开辟一块草坪,给孩子们提供踢球场所;如果暂时开辟不出来,那么就用篮球场替代。如果碰上下大雨,就把草坪收起来放到一边。

  至于球门,就更让人心酸。有的学校利用当地盛产的楠竹、葛藤或质地坚硬的木材等,制成简易球门。有的学校场地狭窄,就用水泥砖自制了简易的足球墙,上面挂一藤圈,供学生练习脚法用,还有的村校老师自己动手在足球场(篮球场)旁砌墙,目的不过是避免足球被踢出去———万一丢了足球,不划算。

  考虑到村校周边医疗条件有限,彭水县教委还给这些村校购置了护膝、护板等用具,为的就是不能在踢足球的过程中出现意外。但有限的资金,让彭水县教委花起钱来不得不精打细算,每一分钱都必须用到刀刃上。他们购置的草坪,是2.6万一块,是教委带着村校老师们和一家浙江公司谈了很久才搞定的,而对方最初的开价是6万一块。“还有好几十所村校要普及呢……”周勇苦笑着说。

  无论是彭水的村校,还是县里搞的联赛,现在都局限于五人制足球,因为全县的标准11人制足球场,只有两座……

  尝试,让足球带来教育公平

  从2015年开始,得到“末端校园足球”覆盖的彭水村校孩子们,已经开始享受这项运动的快乐。记者调查走访发现,17所彭水村校的学生,每天能保证至少一个小时的踢球时间,有的能达到两个小时。“我们会长时间把‘末端校园足球’进行下去,类似这样的全县村校联赛,我们也会坚持。”周勇说。

  但周勇也有困惑,以彭水县为例,现在的村校其实是处于一个逐渐萎缩的趋势,因为随着村民搬出大山,导致乡村的凋零和村校的裁撤。“这里最多的时候有150多所村校,而现在只有74所,这两年数量开始趋于稳定,但减少的大势没有变。”周勇说。

  在周勇看来,这对村校的足球普及甚至教育关注度,并不利。“毕竟,村校是客观存在的,比起城里的孩子,与其说他们需要足球这项运动,不如说更需要获得一种教育公平。我了解到,很多区县举行的各种运动会、各类比赛中,从来就没有村校学生的身影,更不用说以村校为单位参赛了。以我们这次的村校联赛为例,很多来参加比赛的孩子在村校读了六年书,还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甚至是第一次到县城,所以,我觉得无论村校萎缩与否,‘末端校园足球’都要尝试下去。”周勇说。

  特约记者 任重、吴雨霜 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