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放不下身段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通信,身段
  • 发布时间:2010-07-22 10:38
  不能够适应中国的外企,只有退出和被“边缘”的后果。通信和管理软件,是国产品牌几乎完胜的两大领域,这些曾经风光的外企非但没有“同化”和“改变”中国,反而不得不逐步被中国“同化”,而不能接受中国市场的游戏规则的,只有死路一条。

  曾经的北电网络不仅是加拿大国内的旗舰型企业,占有市场份额的绝对优势,连办公室都非常气派。“最初是在长安俱乐部,那时有谁租得起CBD的房子?”陈薇记得,那时业务非常好,老板的屋里每天都人来人往。

  在中国最辉煌的时候,北电有近1500名员工,位于新东安的办公室已经坐不下了,便在望京租了一个园区,一个主楼四个群楼才把员工都挤进去。去年,北电在加拿大申请了破产保护,业务纷纷被拆分和出售,原来的办公楼都纷纷转租出去,只剩下100多人坐在一个空空荡荡的群楼里。

  不仅是北电,在整个通信行业,国外设备厂商都竞争不过本土厂商,“尤其是国内厂商的技术慢慢上来了,国外厂商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了,劣势也随之暴露出来。”陈薇说。

  跟不上的服务

  “最初,华为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要求我们这些销售给客户提供7×24小时的‘保姆式服务’。”王城加入华为3年了,现在一个二线城市工作,这3年里,他的手机不分昼夜都开着,一旦客户有问题打电话过来,10分钟之内就能赶到现场。

  华为的客户对这种服务都非常赞赏,买了设备之后,几乎什么都不用管,就能够享受到端到端的服务,王城说,这“相当于雇佣了一群保姆”。在一般的省级公司,华为和中兴的至少有二三百人的规模,即使是在一个小小的地级市,华为都有专人为客户提供服务。这一点,陈薇也深有体会。“我们去投标,都是一个销售和工程师,孤零零地坐在会场,而华为中兴都是几十个人,阵势上就输了一截。”

  在华为有一条规定,销售团队禁止本地化,例如家在北京的销售必须到北京以外的地方工作。这条看似残酷的规定,其实有着很深的含义。

  “别人下了班,可以陪老婆、孩子,我们下了班,在一个没有任何亲戚朋友的地方,逼着你只能去想尽办法和客户沟通,把客户当成你在异乡的朋友。”王城说,这样日积月累的沟通,不仅拉近了与客户的距离,有时候甚至在聊天中,就能意识到客户的潜在需求。

  华为就是凭借这种由下而上的策略,一步步从地市运营商、省级运营商慢慢进入主流通信运营商的市场,一点点侵蚀了外企的份额。事实上,对于电信行业,一旦市场丢失了,想再抢回来是很难的。

  高昂的成本

  曾出任“美国商会”政府关系委员会副主席的伊森?葛特曼表示,在中国投资的美国大公司,很多都没有赚到钱。如果把首期投资也计算在内,获利的就更少了。

  在电信行业尤其如此,因为基础设备的利润很薄。尤其现在的客户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当产品质量不相上下的时候,性价比就成了决定性因素。

  早期的中国通信设备市场是严重的供不应求,本土设备上还没起来,国外厂商的工厂也不在中国,设备供应不足,运营商的采购部门总是排着队往外企跑,求爷爷告奶奶、请客吃饭都是常事,也不计较价格高低。

  “外企就是那时候被惯坏了,一直顶着光环,总放不下身段去真正了解中国市场。”陈薇说。而外企的人力成本又比国内企业高很多,照顾不到中国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更谈不上为客户定制开发了,只能把国外的东西全部标准化地搬到中国,这就导致现在很多运营商逐步把外企的设备替换掉了。

  “外企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我们要对董事会负责,没法像他们那样半送半卖、不惜后果地去打单。”陈薇说。当时在TD-SCDMA的测试招标时,本来北电很有优势,但是老板觉得在中国做TD并不挣钱,就放弃了。“他没有意识到TD之后的潜在市场,没考虑到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这加速了北电在中国的衰退。”

  “这其实还是市场策略的问题。”王城说,毕竟中国市场对外企来说只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但却是华为、中兴的大本营,所用的策略自然不同,一定会投入公司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做市场。

  如今陈薇已经从北电离职,“再找工作,我也不会进入通信圈了,这就是一个夕阳产业,外企只有被边缘的份儿。”陈薇说,从圈中老大到江河日下,她对通信已经绝望了,谁知道北电的今天,或许就是其他国外通信设备商的明天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