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预测犯罪新时代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盗窃,预测犯罪,警务
  • 发布时间:2015-06-16 14:41

  目前,警方正在测试一种新的软件,以便在罪犯行动前主动出击,及时阻止案件的发生。依靠计算机系统真的可以预先获知抢劫、盗窃或者枪击事件的发生吗?

  未来的某一天,马塞尔·罗提曼和安雅·平德两位警察正驾车沿着瑞士苏黎世河畔巡逻,他们注意到不远处的一个巷子里,有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子正喘着粗气倚着停靠在路边的汽车,神色好奇地注视着不远处的一座房子。

  “你不觉得她看起来很奇怪吗?”

  罗提曼嘀咕着。平德开着车驶进巷子,但很快便解除了疑虑:这位浑身大汗的女子不过是在慢跑间隙放松休息而已。

  罗提曼和平德继续向东南方向的哈里斯兰登区驶去,那是个危险事件高发地区。此次,一位经验丰富的同事通过预测系统,推算出今天那里很有可能发生一起盗窃事件,便派他们二人过去,希望能够抢先一步进行阻止。

  预测性警务

  这种对犯罪行为的预先分析和判断被称为“预测性警务”,它能够实现警方长久以来的先发制敌的梦想。在大数据背景下,芝加哥、伦敦和苏黎世的大街小巷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而很快,这一系统也将运用在慕尼黑、汉诺威和柏林等地的居民住宅区里。

  研究人员利用数据库中的信息,预测了一桩桩入室抢劫、盗窃和枪击事件。有些数据模型仅仅依靠警方的统计数字制作而成,有些则尽可能全方位地利用个人消费数据和社交网络中的信息等资讯。这项研究不仅能分析个体在人群中的行为,还可以分析游人的心跳节奏,从而推测出他的整个旅行计划。相比之下,很多好莱坞电影中的桥段都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了。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够在今天就预知,未来的何时何地何人身上可能发生什么事。

  人们在心中充满期待的同时,也有许多担忧。一部分人盛赞这一预测系统的运用是警方预防犯罪的重大突破,另一些人则嘲笑这些警察无异于拿水晶球占卜办案,或者担心警方今后会过分依赖统计数据。

  苏黎世火车站大街警察局的指挥室内,预测部主管多米尼克·巴洛格正端详着墙上悬挂的五块巨型显示屏,他领导着部门内的分析工作,此前还参与将一款德国研发的软件投入到实际应用中。这款“犯罪预先观察系统”简称“预察系统”,价值约10万瑞士法郎。

  巴洛格在一个显示屏中点开了苏黎世的城市地图,图中有3块区域被标成了红色,一块在市中心,一块在北部地区,另一块则是那个慢跑女子出现过的小巷子。预察系统计算认为,近期这三个地点都极有可能发生入室抢劫案件。这个系统还额外给警方提出了两个可行的建议:一是在标红的地区增派警力巡逻,达到吓退潜在罪犯的目的;二是派出便衣警察,以便将入室劫匪当场抓获。

  谈起这个已使用了一年的预察系统,苏黎世的警察们显得格外激动。据统计,由它预报的案件准确率达八九成之高:案情往往就发生在它所提示的区域,警察成功阻止并及时抓获了许多盗窃犯。如今,苏黎世的盗窃案件数量呈大幅下降趋势,现已达到了过去六年来的最低点。对此,预察系统功不可没。“这里,”巴洛格指着屏幕上的图表说,“便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预察系统设计者

  在德国奥伯豪森市一个并不引人注意的商业大楼顶层,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博士托马斯·施维尔参与设计出了这个足以颠覆警界的系统。作为预察系统的发明者,他对自己的这一成绩并未表现出过多的得意。“这个软件无关科幻,也并非占卜,”他身穿帽衫和牛仔裤,点起一根香烟,“而只是些冰冷的数据,人们依据的只是能将他们量化的模型而已。”

  多年以前,亚马逊等大公司便已开始使用大数据系统,例如网站会向订购了埃米纳姆(Eminem)专辑的消费者推荐其他说唱歌手的专辑。亚马逊实施这一策略的前提是假定人的行为具有反复性,而将这一假定运用到打击犯罪行为的过程中,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在某地偷过东西的小偷,很有可能还会去别的地方偷点什么。

  托马斯·施维尔已经从事了多年的警务研究工作,他的研究不仅在办公室里进行,也在大马路上。作为便衣警察的他曾彻夜坐在警车里观察嫌疑人,抓捕毒品贩,追踪窃贼。某天,一位警察突然问这名学者:“您今天准备去哪儿?”施维尔不想凭感觉作答,于是展开图表计算起来,很快他就制成了一个预测程序。就这样,预察系统诞生了。

  施维尔打开电脑,屏幕上的地图中弹出一个提示框:入室盗窃。如果这是职业惯犯所为,那么接下来的一周,在方圆500米的范围内,极有可能再次出现入室盗窃案件。犯罪学家称这种行为是“就近再犯”:案犯在首次实施盗窃行为的过程中熟悉了这个地区,知道了哪里还有东西可偷,也清楚了逃跑的线路。就像采蘑菇的人一样,他会回到自己先前发现的那块宝地。警方希望,今后能够通过这样的逻辑推理守株待兔。

  预察系统审查的参数并不多,包括作案时间、赃物、作案方式等信息,以及是否为惯犯所为等等。最后系统会发出警告,在地图上标示出需要警方特别留意的街道位置。

  这项预测程序使用的是过去5年间警方收集到的数据,施维尔刻意隐去了犯罪分子和受害方的姓名、国籍等信息,为的是不去惹恼那些隐私保护主义者们,他们对这一程序的厌恶远大于好感。

  联邦数据保护专员安德烈亚·佛斯霍夫警告说,这些预察系统中使用的数据“看起来完全无害”,实际上却会“对一些人造成羞辱”。他说的就是那些生活在所谓的“危险地带”,从而受到警方特别关注的人。

  备受争议

  即便如此,德国警方显然早就下定了决心要推广这个预测软件。目前已有6个联邦州进入了筹备阶段,其他各州也都明确表达了对这一软件的关注。现实的压力是巨大的:在过去一年里,德国入室抢劫案件的数量上升到了15万起,而破案率仅为15%。在钱袋并不充裕的情况下,运用预测性警务绝对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既不需要投入额外的警力,又能减少犯罪案件的发生,可以说是科技创新成果的完美体现。

  下萨克森州警方正在进行研究,比较电脑巨头IBM提供的预测程序,是否确实比警察们依靠多年经验做出的判断更加准确。而北威州将率先在杜伊斯堡和科隆市推广这一新型犯罪预测系统。巴符州、柏林和勃兰登堡州也表现出了对这一软件的极大兴趣。如今走在最前沿的则是巴伐利亚州,自10月起慕尼黑和中弗兰肯市已展开了对这一预察系统的测试工作。

  在联邦刑事调查局工作的君特·奥肯戴着眼镜,面色和善。“成绩是有的,”他说,“但我们并不想过分夸耀。警务工作很像弹钢琴,必须注意旋律的和谐,而这种预测性警务就是钢琴中的一个琴键。”

  奥肯坚信,计算机系统未来必将会成为打击犯罪的主导力量,但他也在努力避免陷入对大数据的迷信中去。“即使这样发展下去,也肯定不会到那种我们一按按钮,罪犯就被绳之以法的地步。”他解释。这位警官言辞谨慎,他明白,随着预察系统及类似软件的进一步推广,批评的声音也会越来越大,毕竟很多问题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在这款软件的推广使用中,犯罪案件的数量真的是在不断减少,还是转移到了其他地区?犯罪数量的减少应当归功于这一软件的运用,还是本来就是大趋势?

  下萨克森州联邦刑事调查局犯罪学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格鲁巴警告人们“不要天真地迷信电脑、数据和统计结果”。他认为,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科学证据能够证明这种预测性警务的可信度。相反一些生产商对此抱有非常乐观的看法。首当其冲的是美国的厂家们。他们极力推销这个应用程序,宣称入室盗窃和偷车案件的数量在一年中下降了30%之多。一些企业甚至还表示,如果警方能帮他们进行宣传推广,可得到一定的折扣优惠。

  即使能够证明这类预测系统成效显著,仍有一些基本问题亟待解决。例如仅凭一个软件就将一个地区定义为“危险地带”,并对偶然出现在那里的人们进行监控是否合适?在判断某人是否为嫌疑犯的过程中,电脑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果最后的结果有误,又由谁来承担责任?

  说到底,这些程序终归是由人开发出来的。“编程人员自身的一些偏见和知识盲点都会影响到软件的准确性。”柏林工业大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的彦思·海特莱说道。他认为,如果编程人员忽视了移民族群的特殊性,忘记了他们由于被监控得更严密,因而相关信息会更频繁地出现在警方数据库中这一事实,那么这样编写出来的软件会很容易将某些特定区域划为危险地区。之后会有更多警力投入到该区域的巡视中,从而使得统计数据进一步扭曲,而预测结果却似乎能够自圆其说。“一切都会显得十分客观真实,”海特莱说,“没有人会质疑软件本身就是带着歧视的。”

  不断改进的预察技术

  目前,对预察技术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英美警方及多家大型企业试图判断一个人未来被卷入犯罪事件的概率有多大。对犯罪地点和嫌疑人的实时监控早已是人们讨论的热点。今年年初在柏林召开的欧洲警察大会上,人们对这些方面的发展现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IBM公司遵循着“多多益善”的原则,不仅在预测系统中采集了和犯罪相关的统计数据,还采用了许多其他数据源,例如它将自动提款机的位置和天气预报等资讯也纳入到了参考信息中。就像一位IBM员工所说的那样:“即使是小偷,也不希望在行窃时浑身湿淋淋的。”

  在为汉诺威州立刑事调查局进行测试时,IBM甚至还参考了一些特定地区的消费能力和单身人士的比例等数据,虽然这些数据很多都和警方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但仍有可能成为未来某些犯罪案件的诱发因素。

  埃森哲咨询公司在为伦敦警局定制的一项试验中投入了约68.5万英镑的资金,以计算出具体每一个人的危险系数。这样的一种模型能够告知警方,伦敦那3000多名黑社会成员中谁最有可能在未来实施犯罪行为。

  今后德国警方是否也将用这样的方式去预防犯罪或抓捕嫌犯?一位隐私保护主义者对此表示了担忧:“根据我们的经验,最初这一技术肯定只会运用在一些相当棘手的案件中。”而以后其运用范围会越来越广泛,直至某一天,所有人都将完全处于被监控的环境中。

  预测性警务能够发展到何种激进的程度,在号称“大数据之城”的芝加哥市便可见一斑。那里的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什么地区比较危险,还有什么人比较危险。研究人员相信,他们可以预见到谁将会是下一个罪犯或受害者,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热名单”

  警官乔纳森·莱文穿过警局总部的长廊一路行至位于6层的指挥中心,这里汇集了警方采集的所有数据。超过25000台监控摄像机源源不断地把图像传送至此处供警察调阅,方便他们用来和罪犯资料数据库中的照片进行比对。莱文的座右铭是“拥抱科技进步”。这位芝加哥警官是警界的电脑专家,他很骄傲地介绍着当地一个被称为“热名单”的项目。共计504位居民的名字出现在这份用以对抗犯罪事件的名单上,据称这些人未来极有可能卷入枪击事件中。

  创建这份名单的迈尔斯·威尔尼克如今正在伊利诺理工学院的一个平房里工作。威尔尼克为警方设计的模型可以测算出,什么人可能给他人带来致命的危险,或容易卷入犯罪案件中。从调查人员提供的浩如烟海的数据中,他提炼出自认为最有预警作用的信息,其中包括使用武器的频率和交际圈情况。芝加哥市警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如果某人曾有好友被枪杀,那么他本人今后也极有可能被卷入犯罪案件中,成为受害者或罪犯。“处于名单前列的人,在今后一年中被射杀的概率,要比普通人高出数百倍。”威尔尼克介绍说。

  在过去一年半中,警察先后寻访了“热名单”中的近300人,警告他们,再这样继续下去,终将被抓进牢房或去见上帝。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欢迎警察的来访,很多人觉得这简直是对自己的一种羞辱。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曾向当地报刊诉苦道:“我不是什么坏人!”

  然而正是在这段时间,已经先后有3个男人的名字从“热名单”上消失了,因为他们都已被射杀。

  约克·申德勒、沃尔夫·魏德曼·施密特/文 刘煦皎/译

  [译自德国《明镜周刊》]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