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岛的道德课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核电站,地震,道德课
  • 发布时间:2015-06-16 14:50

  紧接3·11地震之后,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又发生了事故,福岛县有12万人疏散至县内外避难。2013年,福岛县搜集亲历震灾学生的作文和本县的灾害防治对策等,编写出一部课外阅读教材。2014年,福岛县99%的公立中小学都在道德课上使用了这部课外阅读教材。

  大地震是哺育心灵的粮食

  大熊中学在会津若松市(距离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所在地、福岛县大熊町约100公里)有一所临时校舍,上个月起开设了道德课。这天,老师正手执福岛县编写的课外阅读教材,朗读一篇作文。

  “在避难所,所有人要轮流担任炊事员,为大家做盐饭团当早饭。起初我很反感,可大家的感谢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学生们听得格外认真。老师朗读完毕后提问:“如果是你,会申请做炊事员吗?”

  初二学生齐藤遥想了想,答:“不会。因为擅长的人去做,才能让大家都满意。”倘若不是亲历过大地震,她也许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会”,这才像道德课的标准答案,可现在她却希望认真思考后再作答。

  2011年,原以为避难生活很快就会结束的齐藤却在避难所一待就是3个星期。一天,一位找不到自家指定区域的老奶奶坐在齐藤身边。“我想去帮忙,可完全听不懂她在说什么,一时间不知所措。”这时,一个女人路过说:“她可能患有老年痴呆症,交给我吧。”她是一名护士。在她的帮助下,老奶奶的情绪明显稳定。看着她渐行渐远,齐藤的憧憬之情油然而生。

  因此,齐藤认为,与其笨手笨脚地做盐饭团,“还不如给大家加油鼓劲”。这就是她内心的正确答案。

  也有学生回答“会(做炊事员)”。

  盐饭团对于远藤瞭同学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核泄漏事故发生时,他的姐姐因患肺炎先被送去了医院,等他们到达避难所时已是深夜。到处都满员了,他们只得在停车场的车里过夜,远藤忐忑地看着病重的姐姐和照料姐姐的母亲。这时,附近的一个婆婆递来一个盐饭团。回忆当时,远藤说:“好吃极了,我都快哭了,那是我头一次希望为别人尽一份力量。”

  大熊中学近两年大力发展道德教育,并非为了教学生说漂亮话。以前,一问到“如果有人倒在人行道上,如果朋友被人欺负了怎么办?”,学生都异口同声回答:“大家一起帮忙。”只有继续问:“真的不觉得麻烦吗?既然麻烦又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呢?”学生才会说出更接近自己实际行动的真心话。

  有的学生在海啸中失去家园,还有的与朋友、家人分隔两地……课上回顾震灾经历,也许会刺痛学生们的心。即便有顾虑,由于大熊以町为单位的特殊避难形式,道德课势在必行。地震已过去4年,如今仍有救援物资从全国各地送往这里。小野田敏之校长回忆道:“尤其是灾后的头两年,我们总在说‘谢谢’,却无人对我们提出要求。同学们好像不知报答为何物,只是默然接受。”

  变化悄然而至。去年8月,大熊中学为已造成74人遇难的广岛泥石流灾害组织募捐。参与的学生很多,那个回答不会做炊事员的齐藤同学也不例外。开设道德课,就意味着要评估学生的道德水平。该如何看待前文两人对做炊事员的不同意见呢?有教师认为,对于成长于灾后的孩子们来说,这两种想法都是正确的。他们对设定标准答案表示担忧。另一方面,日本科学省教育课程科则解释:“道德课评估的是个人成熟度,而不是A、B二人的不同意见孰优孰劣。”

  对远藤来说,道德课是倾听同学们真实想法的宝贵机会:“即便经历相同,想法也不一样。自己认为好,也许在别人看来却是种负担。我觉得在课上倾听不同的价值观,能够更好地引导我将道德付诸实际行动。”

  水族馆饲养员成英雄

  2013年6月,福岛县磐城市市立小名滨第三小学请来了一位特殊的道德课“老师”,他就是学校附近的“Aqua Marine福岛”水族馆的饲养员津崎顺。五年级学生蛭田清菜一看:“这不就是那位经常遛狗的叔叔吗?”虽然她的家人在3·11大地震中平安无事,但几个朋友在放学路上被倒塌的围墙压到了腿,所以她不由得一怔:“他也来说伤心事呢。”

  津崎说到由于灾后停水停电,只能眼睁睁看着水族馆的鱼类接二连三地死掉,语气很快由悲伤变为悲壮。看着漂浮在水面的死鱼,他发誓要重建水族馆。“决不让它们白死!”当时,运输公司担心受核泄漏事故的影响,拒绝运送鱼和其他水族过来,津崎依然咬牙坚持。

  4个月后,水族馆终于重新开业了。

  蛭田感动得落泪,在她眼里津崎是个英雄。“如果是我,早就放弃了,但津崎叔叔没有。他在为大家的笑脸努力,我也一定要成为他这样的人。”

  今天这节道德课的主题是“永不放弃的心”。据班主任伊藤高宏回忆,以前为学生讲述细菌学家野口英世或棒球选手一郎等人的事迹时,学生只会感叹“好厉害”,看到这次所有同学都听得如此入神,伊藤也很惊讶:“也许因为是身边熟悉的人,所以能成为榜样。”

  若月萌佳同学则将津崎展示给大家看的一张照片装订了起来。照片上,饲养员们正在清理海啸卷来的泥沙,道路坑坑洼洼,行车得左拐右绕才能避开障碍物。“现在路面非常干净,都是不知名的人们坚持不懈为我们清理出来的。”这节课让她知道,原来灾后重建工作中有那么多无名英雄。

  将帮助我的人们谨记心间

  山野边优衣同学永远忘不了大地震的那一天:家被海啸冲毁,第一次看到父母哭成泪人,手边只有家人匆忙逃难时顺手抓走的先人牌位,全家在一条毯子下瑟瑟发抖。

  几年来,山野边只要看到大海就闷闷不乐,直到升上初中后才萌生“想太多也于事无补,要积极向前”的想法。可发现那场地震的消息正在逐渐淡出报纸新闻后,她又希望人们能够记住他们。而在去年10月的道德课上,她才豁然开朗。

  老师讲述的故事发生在2012年。

  有同学在领取救援物资时说:“10袋速食咖喱太重了,真不想带回去。”教务主任说:“这是兵库县寄来的,请大家心怀感激地吃下去。”同学们听后顿时愕然:很少有人留意到物资的来源——“兵库县”。同班的佐藤大哉一语道破:“寄件人或许经历过阪神·淡路大地震,因为感同身受才会寄咖喱到福岛来。”

  这句话让山野边想起避难所的一位来自千叶县的女志愿者。在离别9个月后给她寄来圣诞贺卡询问“过得还好吗?”此外还有那么多人,他们都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帮助自己的?莫非都是经历过阪神地震等灾害,才牵挂着福岛吗?

  她在毕业留言簿上写道:“我绝不会忘记帮助过我们的人。”今年1月17日正值阪神·淡路大地震20周年,两人也诚挚地进行了默哀。

  故乡情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

  福岛市市立濑上小学二年级本月有一节道德公开课,主题是“故乡情”,讲述“根”的重要性。高桥和美老师先介绍了会津地区的“七日节赤膊参拜”。很久以前,村民们不堪忍受瘟疫之苦,开始以赤膊男子攀爬5米长绳的形式,祈祷无病消灾。老师问:“如果死了许多人,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山田龙之介同学回答:“应该是绝望吧。”如此老成的意见,让观摩的其他老师大跌眼镜。他接着说:“那么多人都死了,肯定会难过啊,最后自己也不知该怎么办了。我在动画片上见过,就是这种感觉。”

  同学们每天都会接触许多信息,有不同的心情,高桥老师怎样才能将这些与道德联系起来?“同学们最喜欢什么啊?”孩子们竞相举手发言,有的说是学校附近神社办的庙会,有的说是上学路上总对自己特别优惠的点心店。“喜欢的东西真不少,都是因为喜欢才觉得重要吧。家人啊故乡啊,这些都很重要,一旦失去了就会伤心难过。”老师加以总结,孩子们也重重点头。

  老师希望通过故乡情教会孩子们坚强。生长在灾区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遭受冷言冷语,如果能珍视自己热爱的家人和家乡,培养自信,在沮丧或受伤时就会变得坚强。公开课上,一位女同学答道:“赤膊参拜的人们那么拼命,是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爱自己的家人,有着绝不能输的坚定信念。”

  互助互爱,不较得失

  互助互爱,就是自我牺牲吗?福岛县磐城市市立江名中学去年10月的道德课很是活跃。覆满街道的瓦砾,避难所的生活……这些初一学生正依次针对渡边耕至老师展示的照片发言。有的说自己也想帮助弱者,可家人把所有方便面全交出去了却没领到配给品;有的说邻居们都在抢救济粮;还有的说:“老师说的无偿的爱,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作山遥菜同学回想起当年:她把两个嚎啕大哭的弟弟塞在桌子下,自己挡在外面。可还没缓过神来,就发现不得不和流离失所的3家亲戚一起住,必须保证拥有更多食物和水。停水期间,她负责去避难所打水,队伍一排就是四五个小时。有时她会想:“真讨厌,每次都是我。”

  渡边老师的朗读改变了课堂氛围。那篇文章讲述了福岛县一家无偿收纳灾民的旅馆的事迹。旅馆老板说:“住在这里的500多人都是我们的亲人,多亏了他们的帮助,旅馆才能延续到今天。”作山也深有同感。当年亲戚们一直在安慰害怕余震的自己,她也因为家里人多而恢复了镇静。

  看到警察和自卫队员在避难所里对灾民嘘寒问暖,阪本海斗同学立志要当一名警察。他说:“他们披星戴月,不是因为工作职责所在,无法推脱,而是想要无怨无悔地奉献,尽管我们无以为报。”

  积极向上,生命也顽强

  对现就读于福岛市市立福岛第三小学五年级的鹿野菜那子和小野葵来说,道德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鹿野原本住在福岛县相马市,地震发生1个月后,她和母亲重返家乡,发现海啸已把家附近的海滩摧残得面目全非。“这里是哪儿?我和小伙伴们玩耍的地方呢?”她还得知朋友的爷爷在海啸中身亡的消息,每天都从电视上听到天气预报中穿插放射线检测值的播报也揪着她的心。

  而自从地震当天不断听到从母亲手机里传来的警报声,小野便再也无法摆脱那刺耳的声音。那天,她坐在母亲的车里等绿灯,而路边的围墙纷纷倒塌,行人紧抱着大树不放。两年前,由于幻听的困扰,她在生日那天向母亲吵嚷着要听诊器,听到弟弟的心跳声后才放松下来。

  那时她们俩才7岁,却在小小年纪就懂得了生命无常的道理。去年9月道德课的主题是2003年出版并引发热议的《唯一的宝贝》一书。书中的主人翁名叫秋雪,身患唐氏综合征和先天性心脏病,曾被医生预言活不过1年,却活到了6岁。老师问:“秋雪的妈妈写这本书是想要表达什么?”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回答“努力生活”、“不要放弃”等等,鹿野却想到了地震。“也许自我激励的心会让生命变得更强大。”就连在地震中失去爷爷的朋友,相见时也总是笑着。孩子们都在努力战胜心里的悲伤,快乐地活下去。

  3·11地震之后,全世界又发生了许多灾害,也出现了许多遇难者。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两人总会联想到大地震的那一天。即便这样,她们也不想忘记这节课的感想——笔记簿上重重的笔迹——“生命很强大”。

  将“想要忘记的遗憾”转化为圆梦的力量

  在课上描绘未来,有时会感觉很残酷。由于核泄漏事故,就读于福岛县磐城市县立远野高中的高一学生远藤萌夏一直在避难。她常想:“我还能重回故乡南相马市吗?”

  去年12月,多次组织樱花树种植活动的家庭主妇西本由美子前来这所高中参加道德课。大地震时,与她一起植树的高中生和他们亲手栽种的樱花树一起遇难。现在,她正为30年后的孩子们,把划为核电站事故指定避难区域的国道变为樱花大道。“梦想会成为希望,让我们一起实现梦想吧!”幻灯片还展示了核电站事故发生前南相马市的樱花。

  远藤离开家乡后,常背着家人偷偷哭泣,尽量不去看出现在电视或书上的故乡之景。而现在,尘封的回忆重又觉醒。她的梦想是当一名保育员,因为在她心中保育员是让人破涕为笑的魔法师。升上高中后,远藤曾想过要不要离开家人,独自回到南相马市去。可当时故乡的重建毫无进展,而且回去就意味着要放弃当保育员的梦想。最后,为了实现梦想,她选择留在了磐城市。

  在上完道德课后的一个月里,老师的话反复回荡在远藤的脑海:“回忆虽然痛苦,但有时也能给人指点迷津。”她决定,要让核电站事故成为实现保育员梦想的动力。对她而言,回故乡和追逐梦想尚不能两全其美,但现在她充满希望。

  入选阅读教材的“谢谢”

  感谢也是道德课上学习的内容吗?福岛市的广野亚美和广野谅姐弟俩的事迹,被编入全国版道德课阅读教材。在东日本大地震后的一年半里,姐弟俩每天都站在路边高举“谢谢!”的牌子,向着驶入被海啸侵蚀、辐射危险高的海岸区的警车,连续挥舞3个小时。

  父母不断教育姐弟俩要常说“谢谢”。姐弟俩就算是去便利店买东西,也绝不会忘记向营业员说一声“谢谢”。两人心中不足为奇的习惯却感动了全国。他们的事迹登上报纸,大阪小学的同学们阅读报道之后,给他们寄来手绘书信,写着“我们学会了要心怀感激”。

  姐弟俩的佳话一传十,十传百,东京光村图书出版社将他们的事迹编入了小学三年级的阅读教材里。据说这本教材每5年修订一次,其编者在寻找东日本大地震的相关题材时看到了这篇报道,并表示:“小学四年级学生要以广野谅同学为榜样,用实际行动表示感谢。”

  对于自己被封为“模范生”,广野谅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不过,由于阅读教材上为他起的化名是“真司”,校足球部的广野谅天真地笑着说:“和香川真司(日本足球运动员)的名字一样,好开心!”

  大地震之后,福岛的孩子们作为“福岛代言人”,接受采访、讲述经历和想法的机会增多了。2018年,道德课将成为正式课程,导入评估机制,其最大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立,更好地与他人一起生活下去。福岛县的一名中学教师说:“很多学生都会达到目标。因为许多孩子在经历过大地震后,考虑得更多了,也较同龄孩子更老成。”

  道德课是什么?广野姐弟俩回答:“可以倾听到与自己不同的想法,可以深入思考其他人做某件事的理由。”

  江户川夏树/文 梁琼月/编译

  [编译自日本《朝日新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