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到“功能”——即墨市城区东部医疗卫生中心总平面设计

  自1896年美国著名建筑师路易斯·沙里文在其著作《以艺术的眼光考量高层办公建筑》一书中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观点以来,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时间,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练、沉淀,这一观点通过了实践的检验,成为建筑设计以及众多没计类别中的设计法则。在医院建筑设计中更是如此。

  医院建筑是为特殊人群服务的建筑综合体,功能复杂,所以医院建筑的“形式”更是紧随“功能”,而且这一理念会贯穿整个项目过程中。

  然而,矛盾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它总是存在于这种辩证关系之中。“形式追随功能”也不例外。当建筑师拿到设计任务书的时候,往往先给定了“形式”——总平面用地图。如何在既有的“形式”之下,根据用地的现状,处理好“功能”的问题,把医院各部分功能安排设计好,可以说是一个在“形式”的前提下解决“功能”问题的课题。下面我们通过即墨市城区东部医疗卫生中心(以下简称医疗卫生中心)项目的总平面设计来浅析医院建筑总平而设计中如何从“形式”到“功能”。

  工程概况

  即墨市城区东部医疗卫生中心项目基地位于即墨市城区东部蓝色新区,距离即墨市区大约7公里。用地北侧为城市干道,两侧、东侧、南侧为规划道路。用地东西长约400m,南北长约440m,总而积约为145公顷。

  即墨市城区东部医疗卫生中心由即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即墨市传染病医院(300床)、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500床)组成。根据疾控巾心、医院建没标准的要求,结合用地现状,最终三家用地面积分别定在1.0公顷、2.8公顷和10.7公顷。

  按照功能特点进行分区,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

  该项目的总平面规划设计相对复杂,既要根据三家单位的医疗业务开展特点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其相对独立、互不干扰,又要处理好每家单位内部不同功能区之问的分区关系,使其互相联系、互为补充。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地面积最小但功能比较特殊,除一部分健康体检功能外,还兼有疾病检测的实验室以及办公的功能,将其设计在用地东南角,相对僻静;传染病医院规模为300床,结合即墨市当地两北、东南的主导风向,将其设计在用地的西南角,减少其对用地内其它功能的影响;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规模为1500床,在整个项目中占地最多、人流量最大,根据其人车流线的特点,将其设计在用地北侧,靠近城市下道布置,就近解决人流车流,减少人车流线的交义。三家单位均有独立的出入口及人车流线布置,其问通过中心道路相分隔,既相对独立、互不干扰,又可互相联系、互为补充。

  利用地形高差,使患者各行其道、互不交叉

  该项几用地总平面比较规整,接近矩形,但竖向比较复杂,有较大高差,南高北低,高差接近3m,东高西低,高差接近15m。如何因地制宜,解决好地形高差,变不利为有利,在“形式”的限制下解决好“功能”,是该项目在常规的医疗卫牛中心没计基础之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南北高差较小,坡度不足l%,利用自然坡度解决场地排水问题。东西高差较大,设计为A、B、c三个台地,每个台地高度相差5m,建筑层数相差一层,之间通过台阶无障碍坡道和机动车道相连接,方便不同功能分区之问的联系。

  传染病医院分别布置在A、B两个台地,A台地为呼吸道门诊及病房部分,B台地为肠道门诊及病房部分。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分流不同种类的传染病患者,使其各行其道,互不交叉,充分解决院感问题。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单独布置在C台地,独立成区,互不干扰。

  综合医院部分分为中心医疗区及后勤保障区。中心医疗区分为医疗综合楼和病房楼,由北向南布置,中间通过连廊相连,东西则根据门诊医技病房的功能横跨A、B、C 三个台地;后勤保障区布置在C台地。

  分层开设多个出入口,为各种人群提供方便

  在城市十道鹤山路中段开设院区门诊主要出入口、人行出人口,避免机动车对城市干道的影响,符合城市规划部门对鹤山路不能开设机动车出入口的要求;将所在B台地作为首层医疗街所在平面,并将此医疗街由北向南贯通整个医疗区,直至病房楼南侧的探视出入口,形成就医探视人群的交通主轴。

  在院区两侧规划道路开设急诊出入口、车行出入口,将所在A台地作为地下一层的平面,并设置急诊、急救、儿科等医疗功能,直接对外自然通风采光,很好地解决了急诊、急救、急诊病房、儿科等功能科室出入口流线单独设置的问题。利用西侧地下一层高差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直接进入到地下一层停车,减少了地下车库车道的布置。

  在院区东侧靠近探视出入口设置外科病房楼出入口,并将所在C台地作为医疗综合楼二层的平面。病房探视人流可由此出入口接进入到外科病房楼,减少与其余医疗流线的交叉。

  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满足消防要求

  医疗综合楼与病房楼四周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其中医疗综合楼北侧消防车道坡度为5%,可兼作无障碍坡道,分别连接A、B、C三个台地,并将急诊和儿科出入口、门诊主出入口、外科病房楼探视出入口连起来;医疗综合楼与病房楼之问消防车道坡度为8%,满足消防车行驶的要求;病房楼南侧消防车道坡度为3%,兼顾无障碍室外坡道,并满足消防车停靠扑救的要求;三个标高之问设有室外台阶,方便不同人群的使用。

  文 颜世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