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打造智慧校园新生态
-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技术,高职,户口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27 12:52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首家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坚持“立足信息产业,培养信息人才,服务信息社会”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学生就业,一切为了社会需求,一切为了学院发展”的就业工作思路,以就业与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为契机,以职业规划、创新创业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为重点,构建就业工作载体。学院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入选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连续多年获得“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以及全国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智慧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自由的发展。”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丹中告诉记者,以用户为中心、贴近师生需求,学校已构建起“一站(学院门户网站)、五平台(‘阳光院务’综合管理与服务、在线学习、节能、平安、和谐校园)、两中心(网上教师发展、学生服务)”为重点的智慧校园生态。
给学生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不管有多忙,点开学校的网络学习平台,学习一个小时,已成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梁迪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环节。在这个平台,不仅有创新创业、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等校本课程,艺术导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网络课程,甚至还有现代礼仪、工程力学等名校公开课,丰富多彩的课程赋予学生多元选择。
学校认识到,高职学生学制短,还有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任务,加上外界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让学生通过更高效的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网络学习是当下最佳的选择。
“学校的网络学习平台共有70多门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开设不同课程,还会进行考核。”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中心主任李春华如是说。系统中还配备了大学英语、实用英语等资源,供学生们下载,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现在的学习,不再只是课堂的事情”,这是学生韩涛对学习全新的定义。“以前,上课没听懂不敢问老师,课后想拓展却苦于没有门路。现在,我只需在电脑上点一点,回看自己不懂的地方,加深了解。网络中心里,老师还会给我们列出常见问题、经验技巧和知识拓展等,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截至目前,常信院的在线学习平台还建成了14门基于MOOC模式的学习课程,不再安排课堂教学,在线学习人数超过8500人,另有11门课程正在上线。”王丹中告诉记者,“我们的MOOC不是等同于视频教材,而是要把一门课程完整的学习都在网上完成,从学习内容、进程监控、效果考核和评价都在网上完成,并配备了完善的学分制度。”
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随时更新
“打开报账页面,写好报销名目,点击提交”,这是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黄丽娟老师报销只需做的三件事。“以往,要拿着报账单先找领导签字,然后去财务那递交,万一领导不在学校,就得无限期往后拖,有时候来来回回好几趟,事情都没有办完。现在,只需动动手指,花3分钟便可完成。”
网上报账只是学院通过智慧校园方便师生的一个缩影。在学校建成的“阳光院务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上,教师、学生和行政人员都有专门的服务门户,可完成网上申报、网上咨询等多项业务。而且,每提交一项业务,后台都会收到提醒,设定办结时间要求,甚至还有评价系统。
“以前觉得智慧校园只是学校的事情,现在,我可以在网上获取校园资讯,连缴费、注册、请假、报修、申请社团活动等都可以在电脑上实现。给我帮助更大的是,我可以在线咨询关于学习、生活、心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学生魏斌对这种改变,兴奋不已。
不仅如此,常信院的教师发展中心还根据同龄人的数据分析,让教师的进一步发展变得更容易。李春华介绍,以往,学校教师的评优评先只有一个结果,并没有告诉教师哪里欠缺、明确的意见让教师去改正。现在,教师只需进入平台就可以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而平台也会提供解决方案。
“以智慧化推动教学管理现代化,让常信院彰显出透明、公正、科学的文化氛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邓志良告诉记者,网上家长会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缴费情况、课程安排等,家校交流畅通无阻;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变化,还可以及时改进,以适应社会和企业最新的需求。
让有价值的声音更具分享性
高校毕业季,学生的户口、档案该如何处理?补办户口迁移证有哪些流程?每到毕业季,不少高校学生对此一知半解。在4月16日的常信日记里,学院老师陈曦撰写的一篇日记,则用生动的案例指出了常见的误区。日记一刊发,短时间内浏览量就突破500,引起了众多师生的关注。“常信日记”,是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首创的全国高职院校网上日记发布平台,自2014年4月在学校官网正式上线至今,总日记数近500篇,浏览量超过27万人次,并正式出版。
在王丹中看来,和谐校园,就要营造出以师生为本、共同管理的氛围,促进老师学生在网上的相互交流,让师生感受到家的温度。“依托网络和微信两大载体支撑,学校打造的常信日记和微常信已成为开放的沟通交流发声平台,让有价值的声音更具分享性”。
因为年前发布的一条题为“三位头发都去哪了”的微信,常信院金亚白、吕明、吴立新三位“光头”老师,被全校所认识。微信讲诉了三位老师从教20年间,从年轻时的浓密秀发,到现在脱发、谢顶的故事。这个学期,吕明发现,上课缺席的明显减少了,同学们上课也认真了。
“产生这样的变化,我们不能确认一定是那条微信的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文章让师生间的信任度、亲密度增加了。”邓志良表示。与此同时,“微常信”还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微信团队积极进行微信功能的二次开发,增设了微生活、微查询、微社区等功能。学生只要动动手指,就能查看招生就业、百科大讲堂,进行图书的借前预约等,给师生们家一般的温暖。
写在最后
软件、电子电气、机电等工科见长的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点燃”学生创业者的专业激情上做足了文章。2010年,该院建成500平方米的大学生科技项目园,邀请14个对市场敏感、学有余力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携自主科技项目入园。入园项目必须与专业密切结合,由学生自己主导并对接市场需求和校外企业。
本报记者 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