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没朋友?

  • 来源:生活+
  • 关键字:朋友圈,微信群,孤独
  • 发布时间:2015-07-28 07:12

  毫不夸张地说,几年前开始风靡中国的社交平台,已经完全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地铁里,几乎每个人都在低头紧盯着手机屏幕;聚会上,十几年没见的老友加完各自的微信就开始刷朋友圈再无话说;回到家,沉浸在刷屏乐趣的另一半懒得抬头看一眼你新买的衣服;甚至连公司会议、小组讨论都开始被微信群所取代……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紧盯着屏幕,渴望答复。然而,与这个不受时空限制的实时通信时代相矛盾的是,我们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孤立:联系越广,我们愈加孤独。

  人们互相跟帖留言:“哇塞,好棒!”却不能将真实的另一面展示出来。也许就因为这样,慢慢地人们就变得寂寞了。

  网络社交改变了什么?

  “晚上见”“网上见”

  当网络还没普及的时候,传统的社交方式建立在面对面的沟通上。下班了,晚上约上三五知己聚一聚,大家谈笑风生,那是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光。然而,当网络走入人们的生活,本应呼朋唤友、肆意狂欢的夜晚却变得静悄悄起来。见面聊天变成网络聊天,上门拜访变成了信息或邮件问候,即使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只有一步之遥,也习惯于网上交流:

  “你有明天的会议资料吗?”

  “有。”

  “给我Q一份。”

  敲击键盘,滑动手机屏幕,轻轻点击,看似用简单的动作就完成了社交,殊不知“用进废退”的状况恐怕将要出现。嘴巴不张了,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技巧也会退化。在网上无话不谈,见面后却不知道说些什么;难得的同学聚会,却个个成了“闷葫芦”;跟领导汇报工作,远没有写一份意见书来得轻松。网络达人在现实中遭遇尴尬,出现社交障碍,是宅男宅女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加关注”“不关注家”

  微博时代,“加关注”是最快也最没有门槛的交友方式。某某好友最近在做什么?去了哪些地方?某个大学同学秀了他第几个女友的亲密照片?某名人又出了什么绯闻……只要你拥有自己的微博,这一切都会通过网络展现出来,无论相隔多远,都如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一般。

  网络似乎把人与人的关系拉得更近了,但那其实只是海市蜃楼的幻境。事实上,网络正在疏远人们之间的关系。每天的网上见面,没有肢体语言,没有眼神表情,只有简单的文字,搞怪的图片,彼此的了解变得肤浅。没有面对面的交流,仅通过文字信息,我们其实无法了解,更无法信任对方。

  网络社交对一些家庭成员的感情沟通也形成了不小的阻力。如今,形形色色的社交平台早已“入侵”了大多数人的家庭,沉浸其中的人们在获得快速而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忽视了身边的亲人。都说陪伴是最好的孝顺,但是因为网络社交的盛行,却让亲情的信号在无形之间减弱,人在心不在的陪伴让亲人很难接受。

  为什么社交平台让人反而更孤独?

  人际交往有一个著名的公式:信息的沟通效果=7%的言词+38%的语音语调+55%的表情动作。敲打出来的文字也许只能实现有效沟通的7%,有93%的内容无法通过网络社交实现。

  “完美社交”的代价

  微博微信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让我们享受社交,同时避免了现实社会的尴尬:在派对上的失言,尴尬的冷场,以及面对面接触的所有笨拙。相对的,我们拥有了一台似乎完美的社交机器。但是这种完美社交的代价是让面对面交谈变成奢望,人们面对面接触时,脑下垂体后叶会分泌一种类似催产素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可以帮助人们减缓压力,提高信任感,甚至激发爱的感觉。然而,网络交流难以刺激大脑产生出这种荷尔蒙。

  不能将真实的另一面展示出来

  在社交网络中,可以做到把不如意的部分隐藏起来,把自己包装成“理想的样子”展示给人们。当这种展示得到一些人的肯定时,人的心理会有满足感。越多人的参与,这种满足感就越强烈。当这种满足感成为一种习惯时,许多人已经依赖甚至离不开网络了。根据英国舆论调查机构OnePoll的结论,约有25%的女性每月有1~3次在推特或者脸谱上夸大自己或者干脆说谎。为了让别人认可自己过得很好,夸大自己的兴趣爱好、学识、人脉,有意突出自己旅行的照片或者高档餐厅的体验,来隐藏自己狼狈的一面。

  人们互相跟帖留言:“哇塞,好棒!”却不能将真实的另一面展示出来。也许就因为这样,慢慢地人们就变得寂寞了。

  焦虑

  有些人每天乐此不疲地刷微博,上Q,“抢沙发”,看各种各样的资讯,似乎不第一时间了解网络上的新鲜事,就变成了“奥特曼”(outman)。为此,他们可以不眠不休,就连吃饭、走路、坐车、开会也要通过手机上网。虽然一说起最新的网络用语、网络事件,他们都可以轻松道来,称得上是前沿人物,但他们内心潜藏的焦虑、不自信、害怕往往比一般人更甚,而失落感也会来得更强烈。

  “虚假的亲密”

  社交平台只允许虚假的亲密。结交网上朋友,是人们为了满足内心需求所作的可贵尝试。但是替代物永远无法弥补真品。“真品”是指有血有肉的人。用社交平台不能创造社交网络,只是将已建立的网络转移到社交平台上。大家不愿在现实生活中花时间去真正了解他人,所以大多数时候,微博微信不会破坏友谊,但是也不能创造友谊。

  社交是人类根本上的需求。科技带给我们一种“永远不需要独处”的错觉,让我们在排队时、等待公交车时,甚至在卫生间时都可以有事可做。过度频繁的联系让我们产生习惯性的心理饥饿感,每当离开通讯设备、没及时收到回复时就不免心慌意乱?小心,你可能得了“虚拟社交依赖症”。

  “虚拟社交依赖症”如何诊断?

  “虚拟社交依赖症”是一种互联网时代才出现的现象,还没有正式的医学诊断名称和标准,从其表现看,有些类似神经症,判断“虚拟社交依赖症”可以参考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患者由于沉迷于网络社交游戏而导致出现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躯体化或神经衰弱等症状;

  表现出来的症状已经导致社会功能受损或具有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

  前面两点的表现和行为至少要持续三个月。

  拿什么拯救你日渐孤独的世界?

  买一块手表,不再依赖手机看时间;

  睡觉前手机放在客厅而不是床头;

  给自己制定了一个7天不上微博微信的计划,坚持7天以后上一次,再坚持7天,渐渐地会觉得它们并非必不可少;

  在等待的时间里看书,而不是看微博和八卦,给自己的思想留出空闲的时间;

  卸下在网络上的马甲,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多与人沟通交流;

  如果发现自己过分依赖网络,且已经影响到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可到医院心理专科求助。在医生的分析下,你会知道是什么在影响、操控着你,从而正确认识自我。

  撰文&编辑/Kate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