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市场:微软能否三鼓作气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微软,移动市场,摩托罗拉,创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28 07:51
7月22日(本文截稿前2天),微软2015财年第四季度财报甫一公布,其股票应声下跌3个百分点,原因是受对诺基亚手机业务减记75亿美元的影响,造成微软史上最大的财季亏损,亏损额高达32亿美元。就在十多天前,微软刚刚做出裁员7800人的决定,据称这次大规模裁员的目标又指向因收购进入微软的前诺基亚员工。
这次减记与裁员,加之去年底停止使用诺基亚品牌,使得在收购诺基亚不到两年的微软内部,已经很难再找到诺基亚的踪影。
如果说2002年夏多普达发布的基于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是微软向智能手机市场发起的第一波攻击的话,鲍尔默操刀收购诺基亚可谓是微软发起的第二波攻击。如今,纳德拉快刀斩乱麻地与前任的移动战略做了切割,可视为微软在移动市场上发动的第三波攻势。
微软能否三鼓作气?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因为谁都无法预测结果。但当问题转化为微软在第三波攻势的过程中是否能避开前两次被绊倒的石头时,上述问题就可能就有了部分答案。
上篇:分镜头
尽管笔者从未跟踪过通信领域,但阴差阳错地做过几次有关移动通信方面的采访,其中在与IT界重量级嘉宾现场交谈中得出的结论,或许会对理解颠覆整个移动通信市场的深层因素有所帮助。为了让短文更像分镜头脚本,笔者增添了场景与背景的描述。
场景一:3G就是计算——对话基辛格
时间:2002年12月3日
地点:香格里拉大饭店,北京
文章:《90纳米:IT产业开始洗牌》
2002年11月下旬,北京海淀区主要街道的公交站台上大都贴有联想“Legend World 2002全球技术大会”的广告。定于这一年12月3日至7日举办的这次大会,无论是嘉宾规格还是会程都是联想史上空前的。
这次大会邀请到IT业界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以大专生的学历进入英特尔,却在32岁成为英特尔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裁。他就是帕特·基辛格。486处理器首席架构师、英特尔实验室主任和英特尔首席技术官的履历,让基辛格在计算技术发展上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如今,基辛格已是VMware首席执行官。
专程从硅谷赶来的基辛格于12月2日下午抵达北京。第二天一早赶到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地带的上地,与杨元庆会面。10点半在时任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杨叙的陪同下,来到香格里拉大饭店接受笔者的独家专访,12点整专访结束后,基辛格匆忙赶往联想技术大会。杨叙告诉笔者,基辛格下午做完主题演讲后,将直接赶赴机场返回硅谷。
当年的IDF上,英特尔打出了“扩展摩尔定律”的主题。希望借助计算与通信的融合,将PC产业的辉煌复制到通信市场上。于是,专访主要是围绕着“计算与通信融合”这一主题进行的。有关对计算通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上,笔者与基辛格做了如下对话:
记者:我认为,扩展摩尔定律给通信领域带来的首先是强大的计算性能,其次才是体积、价格上的好处;另一方面,数据早已替代语音成为通信的主角,这一现象也将在移动通信中重现。我个人认为,3G通信就是计算,如果现有的通信厂商不去弥补它们在计算方面的弱势,未来的通信市场将由计算厂商唱主角。
基辛格:作为计算技术的主要供应商,我会很容易地同意你的观点,但是,要让很多电信厂商也能认识到这一点,难度就大了。
为了实现这种远见,我们就必须更加努力地工作,同时要把重点放在通信领域那些我们尚未特别透彻了解的技术上。
4年之后的2007年1月,苹果智能手机iPhone的横空出世,开启了移动计算的时代。而以苹果、谷歌、微软为代表的计算厂商在移动通信操作系统平台上唱主角,现在看来已是不争的事实了。
当笔者问及计算与通信融合时代哪些半导体公司还能紧跟摩尔定律时,基辛格列举了6家企业。
记者:为什么作为通信和半导体领域知名厂商的摩托罗拉不在这6家厂商之列?难道你不认为摩托罗拉是你们进入通信领域后的主要竞争对手吗?
基辛格:我不想对任何一个具体的公司进行评论。但是,我可以这样说,如果你每年的资本投资额少于15亿美元,同时你对研发的投入少于10亿美元的话,那么从结构上来说,你注定就是落后的半导体公司。
回到硅谷后,基辛格通过英特尔中国公司公关经理刘婕将2001至2002年全球半导体投资前十大企业统计表转交给笔者。摩托罗拉的名字的确没有出现在表中。
9个多月后的2003年10月7日,摩托罗拉宣布将半导体业务剥离出去,成立飞思卡尔公司。飞思卡尔业绩一路下行,2014年在全球半导体公司排名中已落至第18(摩托罗拉曾位居全球第三大半导体公司),时至2015年3月,恩智浦宣布以118亿美元并购飞思卡尔。
场景二:手机安全问题更严重——对话张亚勤
时间:2004年6月26日
地点:国贸中心,北京
文章:《3C与3G改变我们思维》
2004年6月26日,微软移动开发者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张亚勤专程从微软总部赶来并做大会主题演讲。
张亚勤1999年1月加盟微软并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2004年1月,张亚勤调回微软总部,出任负责Windows CE部门的副总裁。从研究部门直接进入产品部门,执掌微软全球移动通信及嵌入式产品业务,对于以无线通信为专长的张亚勤来说,技术上并没有多大的挑战,而一直担当微软亚太区电信领域发言人的履历,也证明了张亚勤对通信产业发展的洞察力。
演讲结束后,张亚勤接受了笔者的独家专访。在探讨手机病毒危害时,有了如下的对话:
记者:既然未来手机的发展从架构和开放性上与PC具有很高的可比性,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PC平台上病毒泛滥的情景将可能在手机上出现。耐人寻味的是,前不久,病毒的始祖——蠕虫病毒已在手机上出现。
张亚勤:手机是一个开放平台,与PC或互联网联在一起共享应用,因此,安全问题非常重要。包括蠕虫在内的手机病毒一定会产生,而且发作起来比在PC上危害还要大。第一,手机是同步的,而PC是非同步的,手机病毒可以传播更广,从而给用户带来多方面的影响。第二,手机是一个收费设备,只要使用就会产生费用,如果病毒在你的PC上发了1000个垃圾邮件,很大程度上只是给别人带来很大的麻烦;如果病毒用你的手机发了1000个短信,问题就不仅仅是给别人带来麻烦了。第三,手机是一个体积很小而又存有很多个人信息的设备,当手机丢失或者黑客入侵时,如何保护你的邮件和个人信息就变得很重要了。
一年半之后,张亚勤已经重返中国,出任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两年半之后,苹果的iPhone横空出世,智能手机的信息安全问题才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时至今天,智能手机安全问题的现实远比PC来得严峻。
场景三:陶醉于史上最佳业绩
——商榷诺基亚总部高管
时间:2008年初夏
地点:京城大厦,北京
2008年初夏的北京,人们沉浸在迎接奥运会的氛围中。诺基亚总部一位高管来京,邀请在京部分媒体进行交流。由于本报时任总编刘保华出差在外无法参加,本报负责跟踪移动通信领域的记者苏娟找到笔者。笔者以专注在IT领域、对移动通信知之甚少为由拒绝。
但苏娟仍坚持说:就把你平时经常跟大家讲的“3G就是计算”等观点跟他们讲一讲。最后她还激将了一句:诺基亚只重视通信媒体,从来不把IT媒体当回事儿。末了这句话让笔者顿生“打抱不平”之念:不能让他们轻视整个IT媒体的记者!
入夜的北京,灯火阑珊的街景在京城饭店顶层旋转餐厅窗外徐徐飘过。窗内,十几家京城媒体高层品着红酒、吃着水果,聚精会神地听着诺基亚总部高管(抱歉名字忘了)的演讲。
交流互动时间来到后,笔者就迫不及待地将“3G就是计算”“计算厂商将在移动市场唱主角”“手机安全问题危害更大”等观点再“贩卖”一遍。
然而,这位诺基亚总部高管对此不予置评,只是强调诺基亚当前的业绩是历史上最好的。
这位诺基亚总部高管说得非常对,诺基亚2008年业绩之好,不仅是空前的,而且是绝后的——从2009年开始,诺基亚盛极而衰。
场景四:臆测微软英特尔换帅
时间:2011年5月25日
地点: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部大楼,北京
作为微软在中国研发业务发展的见证人之一,笔者几乎目睹了微软在中国研发历程中的所有重要时刻:从李开复单枪匹马在京宣布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到李开复调回总部任负责自然语言识别部门副总裁时与张亚勤的交棒仪式,再到张亚勤调回总部出任Windows CE部门副总裁时与沈向洋的交棒仪式。
尽管笔者2004年开始便不再跟踪报道微软中国公司,但微软中国研发部门的重要活动,还是逢邀必到的。此次微软在寸土寸金的中关村西区两座研发大厦的落成仪式更是不应错过,何况,笔者2008年5月还在现场见证了大厦奠基仪式。
事后,笔者在新浪微博发了如下一条:
今年5月在中关村西区参加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乔迁典礼,碰到老同事李瀛寰。跟她臆测了一把公司换帅:未来12个月,I公司可能会。未来24个月,M公司可能会。而I公司应该打破传统,从外面求贤。
2012年11月19日,英特尔宣布首席执行官欧德宁将于次年5月退休,2013年8月24日微软宣布首席执行官鲍尔默将在12个月内退休。英特尔与微软换帅顺序与微博预测一致,只是前者在时间上差了5个月,而后者在时间上的误差缩短到3个月之内。
臆测绝不是瞎蒙,其内在的理由是:仅从业绩上看,销售出身的欧德宁和鲍尔默绝对是非常称职的首席执行官,他俩都不断地让公司营收屡创历史新高。但在IT产业发生颠覆性变化,企业转型迫在眉睫之时,只顾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销售型首席执行官显然是不称职的。换帅是必然的,只是因为ARM的咄咄逼人,使得英特尔的换帅更为急迫罢了。
下篇:画外音
尽管笔者很久之前便不再跟踪报道微软中国公司,然而,微软在移动通信领域的一举一动都会引来媒体的关注,既然躲不开,只好通过文章隔山打牛地评论一番。“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此处列举了几个“一得”。因为不在现场,姑且算作旁白。
旁白一:商业——微软进军移动市场唯一机会
事件:微软首席战略官蒙迪在澳大利亚演讲
时间:2011年3月30日
文章:《平板电脑定能成气候》
刊发:2011年4月25日
2011年3月底,时任微软高级副总裁兼首席研究与战略官蒙迪,在澳大利亚经济发展委员会举办的午餐会上发表演讲。他表示手机将会是最个性化的计算机,而笔记本电脑将会占据“移动桌面”的市场空间。但他认为两种设备有着明显的区别,移动设备是人们在移动时使用的设备,便携式设备则是人们在移动之后才使用。他认为,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之间没有平板电脑生存的空间。
身为鲍尔默的左膀右臂,又长期负责微软研究业务的蒙迪,对平板电脑的如此认知,着实让笔者大吃一惊。
于是笔者相继撰写了《平板电脑定能成气候——与微软首席研究与战略官蒙迪商榷》和《通用计算:平板电脑威力所在——与微软首席研究与战略官蒙迪再商榷》两篇评论。
从产业角度看,驱动PC产业高速发展的要素是:基于开放标准的规模经济。基于开放标准显著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剧了市场竞争,推动了技术的进步;而规模化的生产显著降低了成本,从而刺激了市场需求。
但从用户角度看,PC成功的要素在于PC的个人通用计算平台的属性。当PC能够覆盖个人计算的所有细分市场段后,市场需求自然强劲。
反观移动计算市场,智能手机由于用户无法自行安装和卸载应用,所以只能算是个人计算专用平台。即便是智能手机也因屏幕尺寸所限,在图形图像等商业应用上无法获得很好的用户体验。只有平板电脑才可以称为标准的个人计算通用平台。
因为当时苹果和谷歌将智能手机定位在个人消费领域,这种定位对大尺寸显示屏的需求远不如商业应用苛刻。
蒙迪认定在笔记本电脑与智能手机之间没有平板电脑的生存空间。这种观点实际上与苹果和谷歌将智能手机定位在消费市场如出一辙。这就让笔者感到诧异了:在运行Office应用上,平板电脑显然要比智能手机有更好的用户体验,而深知Office多年来一直是微软最大的利润来源的蒙迪,不应该忽略这种商用体验呀。
于是,笔者在文章中写道:作为首席研究与战略官的蒙迪先生应该看到,微软进入平板电脑市场的唯一机会在于乔布斯还没有下决心把iPad变成通用计算平台。
18个月之后的2012年10月,微软面向商用市场的Surface平板电脑首次发布。20个月之后的2012年12月,微软宣布蒙迪提前退休。
旁白二:裁判员与运动员怎能一肩挑?
事件:微软并购诺基亚
时间:2013年9月2日
文章:《谷歌微软不再玩手机了》
刊发:2010年7月12日
文章:《智能手机创世纪》
刊发:2012年6月
也许是看到iPhone给苹果带来的滚滚财源,谷歌和微软也按捺不住了,两家公司不约而同地在2010年上半年推出自有品牌的智能手机。然而到了6月,谷歌与微软又“相约”放弃自有品牌。
据知名科技博客John Gruber透露,微软试水的两款Kin手机总共在才卖出了503部。惨淡的销售记录迫使微软宣布不再继续开发后继的Kin系列手机。
而谷歌的回答则聪明多了。其CEO施密特接受英国《每日电讯》采访时表示:“我们计划通过Nexus One为我们在手机硬件平台方面的业务打开局面,它显然做到了,这款机型如此成功以至于我们连推出第二款后续产品的计划都没有了。”
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放弃自有品牌客观上避免了与生态系统内其他整机的竞争,对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厂商而言,都是有益的。
手机操作系统平台厂商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基于该平台的生态系统,掌握操作系统的厂商本身就是裁判员,如果它再“下海”,作为运动员去跟该生态系统中其他整机厂商“争食”,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做法对生态系统的发育极为不利。
为此,笔者在《谷歌微软不再玩手机了》一文中写道:在谷歌和微软放弃手机计划的同时,恰逢南非世界杯1/8决赛。英格兰在1:2落后一球的情况下,打入关键一球,却惨遭裁判误判,失去扳平比分的机会,最终打道回府。裁判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判员与运动员一肩挑,对于iOS这样的封闭系统来说,不存在任何问题。但对于开放系统的安卓和Windows来说,则是致命的。之前,曾经如日中天的Palm就是因为身兼裁判员与运动员,迫使索尼、三星等十多家企业退出Palm平台,便是业界经典案例。
当谷歌收购摩托罗拉后,笔者2012年6月在《智能手机创世纪》一文中写道:已经完成对摩托罗拉收购的谷歌,如何处置摩托罗拉,将会对Android平台带来深刻的影响。
一年半之后的2014年1月,谷歌将摩托罗拉手机业务卖给了联想。到了2014年10月谷歌发布最新的自有品牌手机Nexus 6,其售价超过4000元人民币,这种高端定位一方面起到安卓硬件平台技术领头羊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有效地避免了参与安卓平台的低价竞争。
然而,微软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只有诺基亚一家手机厂商力挺Windows Phone系统时,竟在2013年9月将诺基亚纳入旗下,以至于Window Phone成为事实上的封闭系统——除了微软之外,没有任何主流厂商参与其中。
时至今日,微软对诺基亚手机业务的减记应该是迫不得已的,微软为什么不把诺基亚手机业务卖给第三方呢?或许微软在打消合作伙伴对其裁判员与运动员双重身份的顾虑上,还要走很长的路。
旁白三:服务才是微软的硬菜
事件:纳德拉提出移动优先云优先
时间:2014年3月
文章:《诺基亚会是微软的硬菜吗?》
刊发:2013年9月9日
为了应对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带来的挑战,鲍尔默在任时将微软的战略重新定位在“设备+服务”。将手机、Xbox等设备作为发展方向之一,很容易看出是受iPhone的影响,更准确地说是受到苹果的刺激:iPhone的营业收入竟然超过微软整个公司的营业收入,而iPhone的利润则是微软整个利润的2倍。而服务的定位则是顺应软件即服务的软件产业发展趋势。
纳德拉2014年2月出任微软新CEO后,很快就将其前任鲍尔默制定的“设备+服务”调正为“移动优先、云优先”,这看似小小的改动,既给鲍尔默留足了面子,同时也暗渡陈仓——将设备从两大战略领域中剔除出去。除去硬件因素后,微软的“移动优先、云优先”战略就统一在服务这根主线之上了。
之前,还是在微软收购诺基亚时,笔者在《诺基亚是微软的硬菜吗?》一文中质疑道:“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完成后,随着其他整机厂商的逃离,Windows手机平台是否会被迫变成事实上的封闭平台?”“说得再耸人听闻些,微软能否在这一市场立足还是变数。毕竟移动市场很难容纳这么多的生态系统。”
而该文的核心实际上是建议微软把重心放在企业级服务市场上。PC诞生30多年了,但也只有Windows生态系统一家独大。而以微软在移动市场不足3%的市场份额,要想与苹果和谷歌三足鼎立,在相当长时间内恐怕并不现实。而商用市场上,不仅原有的三大数据库厂商甲骨文、IBM和微软都在向云计算转移,而且,亚马逊、谷歌等厂商已经先到为主,这将是一个激烈厮杀的市场,应该也必须是微软战略的重中之重。
旁白四:免费才是搅局的利器
事件:Windows对9英寸以下设备免费
时间:2014年4月3日
文章:《移动平台搅局战》
刊发:2014年3月24日
2014年4月3日,笔者正在位于硅谷的甲骨文总部参观采访,此时微软在相距不足百里的旧金山宣布,Windows对9英寸以下的移动设备免费。消息传来,同行的记者纷纷表示惊讶,唯有笔者在心里小小地得意了一把。
因为10天之前,笔者刚刚写完《移动平台搅局战》的封面报道,主要是想给昔日PC平台的两巨头微软和英特尔在移动市场支支招儿。笔者在文中建议,在移动市场可容纳生态系统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作为市场落后者的微软只有将其Windows免费,才有可能搅局现有的手机市场。因为每个安卓整机厂商都要视其销量规模向微软缴纳数美元到20多美元的专利费。一旦Windows平台免费,将会比安卓“便宜”几美元到20多美元,在当今激烈竞争的手机市场上,这个数目可能就是手机厂商每部手机的全部利润,因此,足以吸引一些安卓厂商“倒戈”。
记者手记 创新才是微软真正的挑战
微软与游戏机配套的体感设备Kinect自打2010年11月发布后,迅速成为微软帝国王冠上的钻石,微软几乎不分场合地逢会必谈Kinect,一会儿是《吉尼斯 世界纪录:Kinect成为史上销售最快的电子消费品》,一会儿又成了微软史上最强季报中的亮点。以至于让人感到微软的形象都低端到以游戏机外设供应商的角色。
幸好2011年5月10日,微软斥资85亿美元收购互联网语音服务提供商Skype。为此,笔者写下《微软总算做了件重要的事》的一文,认为微软收购Skype的价值在于:如果把微软客户端产品比作珠子,那么Skype就像一根可以穿起这些散珠的引线,让微软得以在具有社交属性的Skype平台上重新部署客户端的产品或服务。
那时与腾讯2011年1月21日首发微信相距不足5个月,Skype独有的高清网络视频,以及全双工语音通话,加之MSN积累的人气。笔者本以为微软会借助Skype在社交网络上发力。然而,Skype进入微软后的表现却相当令人失望。
作为移动市场的落后者,微软必须摒弃其在PC市场上多年来因垄断地位而积攒的懈怠,唯有放下身段,重新拾回对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创新,才有可能在移动市场上立足。
本报记者 马文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