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不仅是“一张网”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智慧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28 08:02
——2015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与管理暨高校信息化峰会侧记
构建智慧校园、平安校园,是不是只要建好IT基础设施就万事大吉了?有的学校领导这样抱怨:“不是刚刚部署过新的网络吗,为什么又要钱进行网络升级?”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唯一好处是将网速提升,更方便人们上网,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带来更多的变化和收益。
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平衡发展
近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以“创新成就未来 智慧互联校园”为主题的2015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与管理暨高校信息化峰会上,国内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业内专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建立“一张网”,更重要的是发挥IT的支撑、推动和促进作用,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好地培养创新、创造型人才。
中国科协副主席、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组长、原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会上表示:“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全新的思路,从全新的视角看待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开展得比较早。以清华大学为例,早在1987年,它就制定了校园网络建设计划。如今,清华大学已经建成了高速互联的覆盖整个校园的网络,下一代IPv6网络也已经就绪,网络教育平台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化等新趋势的出现,清华大学更迫切地需要利用先进的IT手段继续深化和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清华大学校长助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表示:“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高等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同样深远和重大。特别是近年来无线网络、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出现,将给高等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教育信息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基础架构建设与应用,而信息化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应用的发展和优化。高等院校在做好顶层设计规划,搞好基础架构建设的基础上,还要大力、深入地推进应用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应用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变革,特别是提高创新人才和社会服务的质量。
相比普教和职教来说,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关于高等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和走势,业内还存在争论,如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边界在哪里等,都还要深入讨论。当前,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内容是实现宽带网络的全覆盖,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类资源,突出管理职能。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华为企业BG中国区总裁马悦表示:“教育行业是华为非常重视的行业。近几年,华为一直持续投入教育行业信息化,特别是高校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这条产业链上,华为主要聚焦在管道、基础设施和云平台上,通过提供统一、标准的平台、工具和接口,方便第三方在我们的应用平台上开发应用。在教育行业,我们和业界颇具影响力的ISV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且参与了许多高校信息化项目,比如,清华的平安校园项目就是华为与ISV合作完成的。”
华为的优势在于拥有20多年信息与通信领域的技术积淀和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华为专注于教育信息化ICT基础架构的建设。截至2014年底,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服务于全国85%以上的“211”和“985”高校,参与了80%以上的省教育厅的信息化建设,并且全面参与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知名院校的智慧校园建设。马悦表示,华为将持续关注并投入教育行业,期望与教育行业的专家深入探讨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国高教信息化的发展。
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
今年是“十二五”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计划的启动之年。在这样关键的转折时期,国家已将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各行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不尽相同。在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变革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第一,面向未来,必须变革教学方式。过去以教为主,未来则以学为主。
第二,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必须变革。通过泛在网络、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融合,打破过去固定教室、固定课程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随需学习。
第三,实现教育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都要进一步精细化,从而有效地调动现在非常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
第四,教育信息化不是建设一个信息孤岛,学校应该敞开大门,与全社会相连接,聚焦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实现个性化教育与综合性教育的融合。
上述内容正是华为未来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投入重点。华为提出的“全联接世界”、“全联接校园”,就是希望通过提供智慧校园产品和解决方案,应对教育信息化未来四个方向的转变。
马悦表示,华为提出的“全联接”战略与智慧校园息息相关:第一,在校园中,智能终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可以进行定量的分析、统计和信息收集;第二,互联网络的速度越来越快,覆盖面越来越广,清华大学70%的网络连接都是通过无线方式;第三,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辅助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实现知识和信息的集中共享;第四,实现应用的智能融合;第五,智慧校园不是信息孤岛,它要与外界互联互通。华为“全联接”战略的目标是为智慧校园提供基础的网络和开放的平台。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它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开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学。这种灌输式或者说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习的需要,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MOOC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因为它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和支持。
“互联网的发展将经历信息互联、消费互联、生产互联、智慧互联、生命互联等几个阶段,从解决人类知情权的问题到满足人们在知识、精神层面的追求,它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表示,“具体到教育领域,互联网将带来教学工具、学习方式和评估方式的改变。未来,IT将与教育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学习成本,促进教育的公开和平等。”
与高校合作共赢
在大会现场,华为展示了智慧校园解决方案、敏捷网络设备等。华为敏捷网络解决方案通过敏捷交换机+控制器+认证计费服务器,进行校园网络管理,简化了校园网的运维,更容易发现潜在威胁。据华为企业BG中国区解决方案销售部与Marketing部部长胡忠华介绍,为满足高校科研、办公、学习、安全等多方面的需求,华为提供了绿色节能一体化的高性能计算解决方案,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安全地登录办公的绿色云桌面,访问功能强大的校园云数据中心、数字图书馆。此外,华为的平安校园、无线校园网等解决方案已在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院校得到成功应用。
截至2014年底,华为与中国的108所高校签署了共同成立华为网络技术学院的合作协议。2014年,通过华为网络技术学院培训考试的在校大学生已超过3000人。今年,华为将继续加大对网络技术学院的投资,包括设备投入、课程开发,以及师资力量的培训等。
马悦介绍说:“华为目前与国内200多家高校有着非常多的合作项目,并且积极资助高校的科研。在5G技术、大数据、机器学习、未来芯片等诸多技术领域,华为希望与更多高校进行深度合作研发。”
本报记者 郭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