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商人应推动社会进步

  • 来源:信息化文摘
  • 关键字:俞敏洪,商人,社会
  • 发布时间:2015-07-31 15:33

  我确实把《罗马人的故事》这15本书都读完了,还是蛮难得的,能读完的重要的原因是我本人对历史很感兴趣。我喜欢写得好玩的历史,因为自己不是历史学家,很枯燥的数据性或者年代性的历史我不太感兴趣。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好的历史书,比如《史记》就是超级好的历史书,包括《资治通鉴》也不错,也是一部宏大的可读性著作。读国外史的时候,我确实没有读到过真正让我愿意读下去的,因为我读到的国外史都是中国人写的世界通史,里面充满一种意识形态的观点,读完以后搞不清它到底是不是历史。

  《罗马人的故事》好在第一它不带有意识形态性。第二它让故事与评价结合,所有的年代、人物都经过论证考察,因此不具备虚构性,但是还保留了可读性,这个非常好。

  最重要的一点是,世界上只有一个帝国能够跟罗马帝国比较,那就是中华帝国,而且有很多相似之处,罗马有北边的日耳曼长城和多瑙河防护系统,中国也有长城系统,中国也面对蛮族的侵虏。你会想为什么中华帝国一直延续到今天还没有灭亡,罗马帝国为什么也延续了一千多年?罗马的文化、体制传承下来,而中国到现在为止还是一脉相承,连文化的内涵都没怎么改,帝国的结构都没怎么改。

  是什么让这个罗马帝国一直延续下来?

  罗马法实际上是罗马的政治体制结构所带来的一个结果,而不是因为先有罗马法,罗马才稳定的,它的意义是对于后世的意义。罗马法对于当时的意义是使罗马保持秩序,但是对后世的意义,尤其中世纪以后,从文艺复兴开始,它变成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大陆法的基础,包括拿破仑的法典也是跟罗马法有密切的关系。

  中华帝国和罗马帝国在大范围内有可比性,但是按照一个姓的王朝来看是没有可比性的。罗马帝国一千多年的历史跟中华民族随便挑出任何一个朝代来比都是更加人性化,更关注人的成长,而且没有大规模杀戮老百姓的例子。罗马帝国除了最后几年,基本没有出现过大的灾荒,是因为政府调动粮食的机制非常完备。

  有意思的是尽管在帝国时期,元老院也起到了很多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元老院和很多罗马公民,已经养成了对于过去几百年形成的公共事务规则和传统的尊重,所以一旦皇帝事情做得离谱,即使原来忠于皇帝的人也会背叛皇帝。所以当两位年轻的皇帝比较离谱的时候,一个被手下人刺杀,另一个被宣布为国家公敌,被追捕而自杀。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皇帝被宣布为国家公敌,开什么玩笑,朕就是国家。在中国,也从来没有像元老院这样的一个机构,或多或少凌驾在皇帝之上,可以对皇帝的行为进行制裁,或者说在皇帝之外,有一个价值体系全民公认,皇帝一旦违反就会有灭顶之灾。所以,在罗马,即使像尼禄这样被历史一直认为是暴君的人物,其最大的罪恶也就是弑母杀妻,好像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对于公民的伤害。在中国,一个皇帝比如朱棣,就可以灭人十族,一杀人就是几万人、几十万人,没有一种力量可以进行制衡。在政治体制上,罗马帝国比中华帝国先进很多。如果让我选择一个政治体制生活的话,我不会选择古代的中华帝国,我会选择罗马帝国,因为我知道我在那个地方,人身安全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从古希腊到古罗马,他们在政治制度上的设计一定比中华帝国先进很多,关键在于它从一开始设计就照顾到两批人的心情,一批是元老,一批是平民,他并没有把平民和元老贵族绝对隔开。中国的体制,常常统治者把被统治者变成敌对状态,这在古罗马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

  从一开始,古罗马已经深刻意识到平民的力量是这个国家重要的、必须妥协的力量,他们花了将近二百年时间,才把平民和贵族间的矛盾通过法律的问题解决。这就涉及到第二个要素,我发现古罗马是极其尊重法律的帝国,凡是法律规定的东西,包括皇帝在内,都是不能违背的。我记得奥古斯都的女儿因为有一个通奸罪被流放到小岛,在中国很难想象皇帝的女儿被流放。我觉得一个国家尊重法律,尤其大家共同遵守法律也是国家稳定的标志,并且这个法律任何人都不能超越,这也是西方的传统,在古罗马历史上可以看出端倪。到近现代欧洲史的发展,也可以看出他们一直遵循这个路子在走,从欧洲有这样的政体开始,社会是非常稳定的。包括美国三权分立的设计,基本上是参照罗马的元老院和平民大会,设计成参议院和众议院两条线。

  我想问问大家,你是希望在个人人身安全、政治权利公平的地方生活,还是在儒家中庸思想的地方生活?后期的罗马帝国通过信基督教变成君权神授,说我的皇帝位置是上帝给的,所以我把我的位置传给我儿子。中国的统治更多来自儒家思想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整套理论,这个理论变成中国考试机制,所有知识分子想要当官就要进入到这套理论考试,从小到大在这套理论的熏陶下,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彻底对这套理论信服,你也只能信服,因为整个国家就允许你信一种文化体系,就是儒家,不靠儒家的东西当不了官,因为知识分子对当官都很向往,中国知识分子又是对老百姓有影响的群体,这一整套理论体系渗透到中国社会各个方面。所以当中国的皇帝靠两条线,一个是自称天子,但是更重要的是儒家的忠君思想变成重要的依据,所以任何人宁可变成贪污犯也不愿意推翻皇帝的统治,因为他推翻皇帝的统治变成不忠不孝欺君之罪。这套体制是被统治者强化建立起来的,它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中国没有真正的管理老百姓的政治体制,他那套体制不算体制,是一种意识形态管理,到今天为止中国依然是意识形态管理为主,而不是以制度为主,所以这点上中国有需要向罗马帝国学习的东西。

  一个帝国从兴盛到衰退,原因似乎都是相同的。兴盛的原因是因为碰上了伟大的人物,能够带领人民走向兴旺;从恺撒、奥古斯都,到五贤帝,几代人带领罗马走向了兴盛。一个帝国的衰退一般也都是内忧外患,内无能人,外无安宁,不断折腾,最后导致衰退。罗马帝国和中华帝国不一样的地方是:罗马帝国的政体持续了千年,分成了共和制和帝国两个阶段,实际上本质的区别不是那么大;中华帝国的特点是文化强势,不管哪个人上来当皇帝,最后都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进行统治。所以,尽管朝代不断变化,但血脉相连,构成了一个高度文化统一的民族。中国人不怕换代,哪个人当皇帝中国人都一样生活,都生活在一样的文化中。中国人怕的是换代战争,让自己不得安生。如果统治者动了文化的根,常常是自找倒霉。元代那么快灭亡,没有接纳中国文化是重要原因。清朝就好很多,尽管本质上恶毒打压知识分子,但它主动接纳文化习惯,吸收儒家文化,所以朝代延续就长很多。罗马帝国延续了上千年,也不仅仅是伟大人物的事情,和中国文化强势不同,罗马帝国的管理机制和文化融合能力,比如帝国的元老院机制,还有对于其他文化的接纳和包容能力,都给了帝国以生命力。

  从现在开始往后看,中国的政治体制中的一部分开始吸纳西方体制中的优点和长处。中华文化是挺善于吸收外来的各种文化精华、生活习惯的,但是中国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政府一直认为吸纳技术对中国来说是最好的办法,不太善于吸纳社会运作机制。但是现在这个大门已经打开了,人们进步的过程一定是取长补短的过程,我们也充分地相信中国下一步进行的机制改革,一定会变成中国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否则的话,我们的文化发展、经济发展都会不可持续。

  读这套书对于治理公司有无启发?

  一个帝国的发展过程和一个公司的发展过程是一样的,战略、布局、融合、合作,再加上优秀的人才,构成公司发展的各个组成部分。而且我知道中间任何一个部分出问题就意味着全局出问题。但是,公司管理和古罗马帝国的成长有太多不同的地方,跟罗马帝国相比,公司算什么?

  但是人读书的过程是自我成功的过程,可能你读的过程中,一些东西潜移默化成为你的一部分,从中得到借鉴,甚至付诸借鉴。光记住书中某段话,照这段话统治公司或者管理公司,估计公司第二天就没了。

  《罗马人的故事》这套书没有对商业进行探讨,主要还是从制度和社会结构层面讲问题。但是我一直认为商人应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大力量,这一点从英国的历史就可以看出来。英国原来只有上院,它的下院由商人组成的,商人开始向国家大量交税的时候,成为主人的一部分,但是商人又不是贵族,所以最后变成下院。商业力量的参与使得英国宪政道路走得越来越好,最后变成现在英国的雏形,就是把国王变成象征,而真正的管理是由上下两院选出来的首相来管。

  在中国,对于我们来说,首先要做个好商人。我最害怕中国出现的局面就是“官商勾结”变成商人最重要的形态,甚至最后变成唯一形态,而没勾结的商人总是被人欺负,那就很麻烦了。国家整治腐败、打击官商勾结,我觉得很重要。其次,我希望中国国有力量尽可能少参与商业。为什么呢?因为它参与商业会出现两种资本,一种是国有资本渗透到每个商业领域,以至于民间商业环境相对来说变得越来越恶化。另一种就是权贵资本出现,权力一旦跟资金结合起来,能做天翻地覆的事情。最后,在中国,老百姓应该跟商人一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但中国老百姓跟商人之间是有对抗情绪的,而这个对抗情绪一半是由商人自己引起的,因为官商勾结,钱的来源不正当,老百姓肯定很愤怒,再加上中国传统上,一直认为商人是坏人,因为他赚的钱太多。而实际上,国民收入的60%来自民间力量。

  日本在两百年前把国有企业交给老百姓,国家只负责监督,没有官商勾结的腐败行为。中国老百姓做生意一点不比日本差—否则为什么我们第二个朝代叫商朝呢?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让老百姓释放自己的力量,让中国人民跟全球人民去做生意,最后中国不再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我们这个农业大国现在粮食也不够自己吃的,所以应该让它变成一个真正具有全球经济动力的国家,中国所有一切包括政治体制改革都沿着这个方向往前走,中国就会平稳发展。

  摘自:《全球商业经典》2014年1期

  ■俞敏洪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