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育》六十五岁了

  • 来源:新体育
  • 关键字:体育,奥运会,郎平
  • 发布时间:2015-08-12 07:45

  到2015年7月,新中国第一本体育杂志《新体育》已创刊65年。

  悠悠岁月65载,《新体育》见证了新中国体育的光荣与辉煌,又把丰富迷人的体育世界展现给大家,成为无数读者深深牵绊,难以割舍的挚友。对于他们来说,《新体育》不仅是一种陪伴,更是一种情结,一种精神支撑。

  在时代变换、纸媒式微的今天,《新体育》仍然以其少年般的纯真、青年般的热情、老年般的成熟稳健,坚守着自己的初衷,与时俱进,不断求新,带着大家的期望与热爱继续风雨兼程。

  在这里,我们刊登两篇读者短文,为这本永不言老的刊物庆生和祝福。

  一份难以割舍的爱恋

  文 山西 刘甲启

  说起跟《新体育》的渊源,就不能不提我对体育的那份热爱。现在说起来,似乎也已经有些久远了。还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记得是1996年,尚在读小学的我开始看奥运会,开始迷恋竞技体育。当年在奥运会结束后有一个评奖,具体是什么奖项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说是会刊登在一本叫做《新体育》的杂志上,于是我便央求父亲从单位找来这期《新体育》,从此开始了我与这本杂志长达17年之久的相伴。

  在这本专业且全面地介绍体育项目、体育人物的杂志里,我学习到很多体育的规则、专业术语,了解到很多运动员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甚至还掌握了一些运动损伤的预防技巧。这些都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多少具备了些许成为真正的体育fans的资本。

  从此以后,每个月拿到《新体育》成为我最最开心的事情,日后它也逐渐成为我唯一订阅的杂志。每次拿到,我都会爱不释手地快速读完,不少内容还会反复去读。再之后便是将近半个月的漫长的期待。

  再到后来,我甚至幻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一名体育记者,有幸将我的采访内容变成铅字,发表在我最爱的《新体育》杂志上。虽然这样的愿望看起来是那么的奢侈,最终也没能实现,不过能有机会在杂志的页脚处以及“你说我说”栏目中看到自己的文字,真的是心满意足了。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媒介被广泛应用,使得消息的传播更加快速高效,杂志的滞后性逐渐显现了出来。《新体育》亦存在这样的问题。于是我发现,自己跟它渐渐变得有些疏远和陌生。十年有余的相伴,我早已把它当成是我的亲密朋友了,开心不开心,我都会拿出它来看看。故而,这样的疏远让我很是伤心。同时,伴随着杂志风格全面倾向于足球篮球等项目,在纠结很久之后我最终选择了离开。这让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颇为不适应。不过,“分别”两年了,我还是会关注它,想知道它的动向,想看看它好不好。竞争的激烈,它的努力,我都明白。所以,我想说,不论今后我们是否还会相伴,十余年的情谊早已让我们分不开,我们永远是朋友。

  谢谢《新体育》,谢谢有它陪伴的日子。

  也祝它65周岁生日快乐!祝福它未来依旧美好!

  一路同行 相伴永远

  文 辽宁 花新文

  初识《新体育》杂志是在1982年,那是在城里工作的哥哥探家时带回来的。阅读后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后来干脆让哥哥把看过的《新体育》定期捎回来。

  哥哥喜爱体育,见我如此喜欢,就背着父母给了我200元钱,让我订一份《新体育》,这样就可以及时看到最鲜活、最全面的体坛故事。要知道,对当时一个家境并不富裕的农村孩子来说,200元钱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尽管心里有些忐忑,还是抵不过杂志的吸引力。后来,我终于如愿以偿,有了属于自己的《新体育》。

  那时我正读初中,课余时间单调乏味,阅读《新体育》成了我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不少同学也开始喜欢上了她。精彩的赛事报道、详实的内容、感人的故事,让我们这些封闭的农村孩子更多地了解到外面的精彩世界,体坛明星们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深深地扎根于我的内心中,也给了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记得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续〈扬眉剑出鞘〉》的报告文学,作者以我国著名击剑运动员栾菊杰参加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的重要比赛──前联邦德国格平根世界杯A级比赛为背景,生动、全面地讲述了栾菊杰在教练文国刚的精心指导下,战胜伤病,战胜自我,从预赛阶段的状态不佳,连输两场关键比赛,到决赛阶段调整状态,连续战胜前苏联、匈牙利、意大利、前联邦德国等众多世界名将,连闯26关勇夺冠军的精彩故事。通过这篇文章我还知道了在1978年西班牙马德里世界青年锦标赛上,栾菊杰被前苏联选手刺穿手臂,血染赛场,带伤拼搏的感人故事。后来,我们的班主任老师特意安排了一次向栾菊杰学习的主题班会,同学们的学习更加有动力,也更加积极主动了。

  三年高中学习期间,《新体育》一直伴随着我,即使在高考前的特殊时期也从未远离。中日围棋擂台赛,聂卫平带着氧气瓶参赛,力挫多位日本超一流棋手,率中国队取得“三连胜”,他必胜的信心和勇气让我为之激情澎湃。中国女排不畏艰难,顽强拼搏,荣获“五连冠”,给了我更多前行的动力。朱建华在一年时间内连续三次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令世界体坛为之震惊,告诉我只要努力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郭跃华、李玲蔚、李宁、郎平、卡尔·刘易斯、普拉蒂尼、马拉多纳等中外体育明星渐渐走入了我的内心世界,他们身处逆境、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激励着我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坚定信心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

  感谢《新体育》,是她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体坛的窗口,不仅丰富了我的体育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而且激励我不断进取,对自身的成长也大有裨益。

  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对她的钟爱程度丝毫不减,她已经成为我离不开的良师益友,并将一路同行,直到永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