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文学:呼唤生态道德

  • 来源:创作评谭
  • 关键字:大自然,道德
  • 发布时间:2015-08-13 13:21

  我在大自然中跋涉了三十多年,写了几十部作品,其实只是在做一件事:呼唤生态道德—在面临生态危机的世界,展现大自然和生命的壮美,因为只有生态道德才是维系人与自然血脉相连的纽带。我坚信,只要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济国,和谐之花就会遍地开放。

  感谢大自然!三十多年在山野的跋涉中,大自然给予我最生动、最深刻的生态道德教育,因而无论是描写在大熊猫、相思鸟世界里探险的长篇小说,还是在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的奇遇,都是努力宣扬生态道德的伟大,呼唤着生态道德在人们心间生根、发芽。

  环境危机重压着世界,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人们都在纷纷追究其原因,并寻找济世的良方。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必然呼唤着生态法律的完善、生态道德的树立,从根本上消解环境危机,保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法律和道德是一切文明的两大支柱,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几千年来,我们已有了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法律、道德,却根本没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按《辞海》“道德”的释文:“道德是一定社会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足以证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根本未纳入“道德”的范畴,缺失了生态道德;或者说生态道德在这之前,根本没有进入我们的观念。这是认识的失误。

  “生态”一词的出现,至今不过两百来年的历史,而生态与人、与生存环境的紧密关联,在时间上则是更近的事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认识人与环境方面的重大失误,也更加说明了树立生态道德的紧迫和重要!如果不能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生态道德的观念,就无法建设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正是生态道德的缺失,造成了我们生存环境的危机。长期以来,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根本没有建立系统的行为规范和树立道德,法律也严重滞后,因而对大自然进行了无情的掠夺,无视其他生命的权利,任意倾泻垃圾,没有预后评估、监测的科技滥用,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去平衡等恶果。直到危及人类本身的生存,才迫使人类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和生态道德才得以突显。强调生态道德,在于强调、突出它比之于其他道德的鲜明特点—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急需建立对于自然、环境应具有的行为规范,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消解环境危机,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重大命题。

  比较而言,树立生态道德比制定、完善生态法律,有其更为艰巨的一面。法律是“由国家行使立法权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而道德是公民应具有的修养、品质,带有自觉或自我的约束。当然,对法律的遵守,也是修养和道德的表现。法律可以明令从哪一天开始执行或终止,但同样的方法却并不适应于道德。比如某一行为并不违背法律,但却违背了道德。生态道德的树立,比之于生态法律的制定有其更艰难的一面,需要长期的启蒙和培养的过程;生态道德的树立,对一个人说来是终生的修养,对社会说来是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形成的崇高风尚。

  三十多年在大自然的考察,七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使我逐渐深刻地认识到树立生态道德的重要与紧迫。三十多年前我所描写的青山绿水,现在有不少已是面目全非。大片原始森林被砍伐了,很多小溪小河都已退化或干涸。

  记得1981年第一次到西部去,云南的滇池、四川的岷江、大渡河、若尔盖湿地……美丽而壮阔的景象,使我心潮澎湃。如今滇池已受到污染,水变臭了。2007年10月,再去川西,所经岷江、大渡河流域,到处在建水电站,层层拦江垒坝。在一个山村水电站工地,村民忧心忡忡地苦诉我说:大坝建成后,村前的小河将干涸,到哪去找喝的水啊!这种只顾眼前的利益,无序、愚蠢的“改造自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已有显示。我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若尔盖,泥炭层最深达9米,它在雨季吸水,干季溢水,1000克干泥炭可吸蓄8千克—12千克的水,是黄河上游的蓄水库,蓄水量相当于三个葛洲坝。在枯水季节,黄河水的30%(一说40%)是由这里补给的,但在20世纪曾挖沟沥水采掘泥炭。现在湿地已大面积退化为草原,沙化、鼠害严重。最发人深思的是,在这里拍摄红军战士过草地时,竟然无法找到深陷的沼泽,只好人工制造。黄河屡屡断流,当然不足为怪了!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的污染给整个生物链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影响,使人类的健康、生命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中国五大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湖泊群的代表,是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生命线,号称鱼米之乡。但只经历了短短的二十多年,其中的太湖、巢湖,已是一湖臭水,根本无法饮用。其他的也都面临着湖面缩小、污染等生态恶化的困境。

  而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水污染更是触目惊心。

  自然养育了人类,可我们缺失了感恩,缺失了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妄自尊大,胡作非为。当人类对自然缺失了道德,自然也会还之于十倍的惩罚!

  我曾立志要为祖国秀丽的山河谱写壮美的诗篇,但只是短短的二三十年,我所描写的山川河流不少都已是“历史”“老照片”。

  我曾冒着种种的危险和艰难,在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无论是描写滇金丝猴、梅花鹿、黑叶猴还是红树林、大树杜鹃,都是为了歌颂生命的美丽,但是总也避免不了生命的悲壮—它们在人类猎杀、压迫下的苦苦挣扎。即如每年要进行一次宏伟生育大迁徙的藏羚羊,或是给人类带来福祉的麝,或是山野中呼唤爱的黑麂……都无可避免地遭受着厄运。它们生存的空间,正被人类蚕食、掠夺。

  这使我无限忧伤、愤怒,更加努力地呼唤生态道德的树立,也更寄希望于孩子。

  正是大自然的生存状态,激起了我决心在每篇作品之后写下后记,为过去,为未来,立此存照。

  三十多年来,大自然以无比真挚、淳朴的热情,接纳了我这个跋涉者的倾诉、抚慰,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野生动植物世界的生灵,它们都是我的朋友。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倡导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这些,这些应是生态道德最基本的范畴。

  我们来自于自然,与自然有着血肉相联的关系。人类的初期对自然是顶礼膜拜的,很多的部落将动物的形象作为图腾。我们的祖先,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曾有过很多智慧的表述,如“天人合一”、盘古开天地的创世纪之说等等,至今仍是经典。从世界教育史考察,对于自然的认识,一直是教育最基本和最经典的内容:讲述天体气象、山川河流、森林、环境和资源等等,以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作为人生的启蒙,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培植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恩。但这种优良的传统,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淡化或消失。城市钢筋水泥的建筑,活生生地切断了孩子们与自然的联系。现在城里的孩子不知稻、麦为何物已不是怪事,甚至连看到蚂蚁也发出了惊呼。缺失生态道德的社会,不仅使自然失去了自然,更为可怕的是使孩子们失去了自然。

  我希望用大自然探险奇遇,还给孩子一个真实的大自然世界,激活人类曾有的记忆,接通与大自然相连的血脉,接受生态道德的洗礼、启蒙,同时启迪智慧的成长。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请千万不要忘记,大自然也是知识之源,人类正是在不断探索自然的奥秘中,科学技术才发展到辉煌灿烂。即使到今天,生命的起源仍是最重要的命题。

  道德是一个人的品质、修养、不朽的精神;道德力量的伟大,犹如日月星辰。我一直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济国,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作者单位:安徽文艺出版公司〕

  ◎刘先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