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改的理想与现实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北京教改,义务教育,补习班
  • 发布时间:2015-09-07 13:09

  优质、均衡、公平--这是理想中的北京教育改革所期望实现的目标,也代表着未来首都教育乃至全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刚刚起航的北京教改虽获“赞”不少,但改革依旧处于探路阶段。

  作为首都,北京的一举一动历来具有全国示范性作用,教育改革自然不会例外。

  2014年,被公认为是北京教育的综合改革元年,就近入学、九年一贯制、优质学校名额分配……一系列举措绘就了一幅北京教育的新地图。

  进入2015年以来,北京教改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力,各区县纷纷进入改革时间,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和实现教育公平上进行深入探索。

  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北京教改获“赞”不少。在由《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的“2015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中,不论北京受访者还是其他省市的受访者,都纷纷对北京教改力度表示肯定。在调查问卷中,《小康》请受访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中国教育改革力度最大的城市,结果有六成受访者写下了北京这座城市。

  但北京教改毕竟刚刚起航,《小康》记者就此次调查、采访联系到的一些区县教育部门均坦陈,目前各项政策还在进一步探索和落实之中;一些教育专家、学者亦指出,目前来看,北京教改虽然力度较大,但仍不够明朗。深处教改之中的北京家长,又如何看待这场已然名声在外的改革呢?“2015中国教育小康指数”特别进行了“北京家长眼中的北京教育改革”调查,参与此次调查的受访者均为北京家长,他们的孩子则均处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龄段。

  自家小区对应哪些初中——四成北京家长的“心病”

  今年,让大多数小升初学生家长紧张的不再是凭借统测成绩推优是否理想,而是自家的小区对应哪几所初中,导致这一变化的背后推手是2014年北京市就近入学比例的大幅提高。据悉,北京市小学就近入学的比例达到93.7%。东城、西城、海淀、丰台等区“小升初”电脑派位,就近入学比例首次突破80%。

  “就近入学”,这一喊了多年的口号终于落地,相应的,北京市各区县也纷纷推出了学区地图,例如,朝阳区划分为15个学区,海淀区最初划分为12个学区,在今年则重新划分成17个学区。

  去年4月,北京发布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办法,取消共建生,首次启用小学和初中两个入学信息服务系统。随着“十五条入学禁令”发布,长期以来的无序跨区或区内择校、占坑班、点招等违反就近入学原则的现象被有效遏制。

  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分析,北京的择校问题曾经在全国都很有名,择校也让家长和学生背负起了沉重的负担。显然,如何实现就近入学是他们最为关心的教改动向。

  “北京家长眼中的北京教育改革”调查结果证实了专家的猜测。在家长们最关心的教改问题中,40.3%的受访家长选择了就近入学,34.8%的受访家长选择了优质高中名额分配问题,33.8%的受访家长选择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32.5%的受访家长选择了推进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学校,29.2%的受访家长选择了推进优质校一体化办学。

  “从北京教育资源分布的现实看,东城、西城和海淀,尤其是后两个区,优质教育资源比较集中,过去的跨区择校通常也是其他区县的学生向这几个区集中。这种情况不控制会愈演愈烈。”王烽说,禁止跨区择校,实现区内对口直升是一种“打破格局”的思路。幼升小就近入学,小升初对口直升,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家长盲目跟风择校的行为定式,给家长们留出时间思考“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小学教育”。王烽指出,生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一所学校优质是否的最重要因素。如果放到六年以后,由于初中生源更加多样和均衡,优质初中是否依旧还是原来意义上的优质校,薄弱初中是否会继续薄弱?目前北京市利用高校、优质校等帮助薄弱校提升,说明是有系统考虑的。

  事实上,一些家长的教育思路已经出现了拐点。在此次调查中,《小康》请受访者自由表达了对于教育改革的最大期盼,结果显示,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成为了北京父母的新目标。当然,促使他们转变的不单单是就近入学这一单一因素,同时还有北京市近两年中考和高考考题难度的降低。今年2月5日,北京市教委发布的2015教育工作要点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继续降低高考中考难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支持降低中高考难度,接受采访的教育专家也表达了相同意见。

  占坑班、课外补习班等是否也会随着考试难度的降低而销声匿迹呢?调查结果显示,66.6%的家长依旧会让孩子参加课外补习班。尽管教育部多次发文对义务教育入学提出规范,明确要求北京等大城市“到2015年,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但家长们对于补习班却“执着”依旧,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内心纠结。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幼升小阶段,近七成(67.2%)父母赞同就近入学;而到了小升初时,面对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初中,家长们又心生动摇,39.7%的家长决定视孩子情况而定,或择校或就近,32.5%的家长赞同就近入学,27.9%的家长则仍希望孩子借助推优进入名校。

  教育资源共享的理想与现实

  王彬回忆起去年给非京籍的儿子办理入学手续的经历时直呼“头疼”。他和爱人、儿子的户口在河北,在北京打拼已经十年,作为公司高管的王彬在朝阳区拥有自己的住房,但他总是苦笑说一家三口是“暂住”在自己家里。2014年,被称为北京“史上最严”入学年,对于王彬这种非京籍家庭而言,“五证”成了孩子入学的通关法宝。按照规定,王彬这类家庭必须出具在京暂住证、在京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开具的无人监护证明以及全家户口簿。

  为了办齐“五证”,在学校登记录取前半年,王彬和妻子多次折返于京冀两地,终于在最后一刻拿齐了证明,收到劲松某小学录取通知书那天,王彬的妻子控制不住地抱着孩子哭了。刚满6岁的儿子还不能明白“非京籍”的含义,他出生在北京,在这座城市里长大,认为自己就是个北京人,在北京上学自然理所应当。而此时的王彬并没有觉得半点轻松,无法异地高考的现实逼着他要想得更远--初中对于户籍的管控将更加严格,难道要把孩子一个人送回陌生的河北吗?

  “对非京籍孩子的入学标准越来越严格,恐怕还是与北京疏解城市功能与人口控制有关,但保证现有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是底线问题。”王烽表示。

  同样需要关注的还有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逐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化,无疑是北京教改的目标之一,如何使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普通校?对此,环球雅思北京总校副校长闻风指出,目前主要是通过四种方式,即开办分校、整合普通校、冠名以及合作办学。为缩小不同区域教育差距,自2012年开始,北京市就启动了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工程,2014年9月1日,2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全部正式招生,输出校均为清华附中、中关村三小、北京四中、101中学等优质校。

  一体化办学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平等共享吗?本次调查显示,60%的受访者认为有待观察,30%的受访者持肯定态度,仅有10%的受访者认为不能。

  据闻风观察,目前看来,一体化办学最为成功的范例是人大附中分校,即原西颐中学,师资完全由人大附中派出,实际上现在的人大附中分校已经成为其初中部。“其余的分校、分部、合作办学等都没有达到本校水平。”闻风指出,有些以名校之名开办的“分店”其实更像是为了完成小区配套学校的要求而建。另外,有些区县的教育本就薄弱,组建起的教育集团中的“领头人”明显实力不够。

  闻风认为,优质教育资源真正能够“分摊”,需要三个要素。第一,政府应该给普通中学或者普通小学投入更多的资金,使硬件、软件都得以提升;第二,师资做到相对均衡,学校间的教师流动要有章程可循,例如必须和老师的收入、责任、教育质量、年限、职称挂钩;第三则是生源,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引导家长在幼升小阶段选择就近入学。“真正达到这些目标,需要北京市下大力气,形成新的教育中心,必须依靠行政力量的大力支持。”闻风补充说道。

  王烽也表示,优质学校开办分校是否取得良好效果,要看两者结合的紧密程度,一个极端是单纯冠名,那样意义不大。但如若完全模仿,又可能出现“千校一面”,或者拖总校发展后腿的问题。因此,对于一体化办学仍需探索,必须发挥每一所学校校长及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去搞教学改革、教育创新,让不同学校按照自己的文化去成长。

  中招时,优质高中将一部分名额分配给普通初中,亦是缓解初中择校问题的一个办法。2014年3月,中招“名额分配比例调整”明确提出,全市83所优质高中,拿出统招计划30%的名额,分配到区域内所有初中校。当年这83所高中计划招生7370人,其中面向优质高中所属初中计划招生2505人,面向其他初中(普通初中)4865人,分别占名额分配计划的34%和66%。

  对于此举,可谓有人欢喜有人忧,因为这意味着更多普通初中的学生进入优质高中的通道更加便捷,而有些家长则认为这样过分强调公平而失去了效率。对此,王烽认为,虽然部分分配的名额会导致降分录取,但其实也是有最低录取分数线的,在一定范围内,分数的差距不一定能反映学习能力的差距。“当然这就要求把分配名额与控制分数差距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结合起来,否则有可能出现另一种不公平。”王烽说。目前,北京市中考难度有所降低,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这实际上也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区分度,为扩大高中招生自主权和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留出了空间。

  闻风表示,优质高中分配名额给普通中学是好事,体现了教育公平。但也容易出现三个问题。第一就是普通中学水平可能下降,在分配名额时,是两条线,即普通中学之间排名和重点中学之间排名,二者相互独立。这就导致了去年出现过一个极端现象,某重点中学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10分,而分配名额的最低分数线是280分,两者相差了200多分。可能导致普通校的学生认为,学习不好也有机会进名校,进而不再下功夫。第二是高中生源极差扩大,在不允许分班的前提下,增加了学校教学的难度。第三是今年首次出现了重点高中国际班录取分数比国内班还要高的现象,这是家长无声的选择,因为班级生源差距变大,有经济条件的家庭会主动选择生源水平相当的国际班。

  而大多数北京受访家长对于此举还处于观望态度。

  东西城教改力度最大

  具体到北京各区县的教改效果,给闻风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西城区。与其他区县相比,西城区教改力度最大,基本动用了全区所有的教育资源,如实验二小、四中实验中学这类重点学校都参与到了教改之中,说明西城教改非常有诚意。另外,西城教改深度也最大,其教改政策及其配套涵盖了基础教育领域的所有问题,触及到了家长们最关心的所有层面。在公平公正性上,西城也做得很到位。

  今年西城区公布的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提出,通过重点对中学结构布局进行调整、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整合特殊教育资源等举措,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更多的孩子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今年西城区新增了小学对口直升入学,西什库小学、雷锋小学等12所小学的146名应届毕业生被派位进入了三帆中学等8所优质中学。此外,优质中学跨学区办学无疑是最大亮点,由此,该区中学数量将由46所调整至39所。西城还将调整初中升学政策,中学学区由7个调整为11个。推荐派位入学比例调整为不超过小学应届毕业生的15%,特长生入学,招生人数比例控制在招生总数的5%左右。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孩子将通过就近入学获得进入优质校的机会。

  “其实东城容易被忽视,它的公平公正性我认为比西城做得还要彻底。”闻风说,实际上,东城区教改在很多方面都是走在前沿的,真正教育改革的发动机就是东城区。基本路径是,东城做了教改试点,之后在全北京乃至全国推广。只是与西城比,其教育资源的丰富度和优质度稍有逊色,导致了人们大多去关注后来居上的西城而忽视了东城的先锋作用。

  九年一贯制被称为缓解择校热的良方,作为试点区县的东城,从去年开始通过两种方式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一种是优质初中联合普通小学,一种是优质小学“延期”3年增设初中。东城区区教委主任冯洪荣提出,“未来3年内,全区每个学区都将建立1所以上的九年一贯制优质品牌校。”目前,东城区提前实行九年一贯制、一定比例对口直升的学校改革,2015年起小比例以对口直升派位的方式进入对口直升的初中校,直到2020年,将实现100%对口直升。今年有17所小学提前实现对口直升。

  西城、东城之外,北京的一大教育强区就是海淀了,但海淀区在此次教改中的力度、深度、广度和影响力上,都不及东城和西城--这不仅是作为专业人士的闻风的感受,也是普通市民的感受。

  对此,闻风指出,如果海淀区在教改上没有大动作,北京的教改可以说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

  4月20日,海淀区教委发布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方案,本次调整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方案提到,要新建、扩建8所优质校;计划撤并3所学校,承办3所学校,通过合并、承办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解决部分学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计划建设5对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学校;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提高办学品质。此外,因为海淀区教育资源分布呈“丘陵状”,虽然名校云集,但也存在教育“洼地”,例如青龙桥地区、大学院路地区、四季青地区等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在重新划分学区时将着重考虑优化布局,通过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扩大该地区的优质教育总量,使学区间的办学水平基本相当。

  除了上述三大教育强区之外,朝阳区、石景山区和丰台区也都在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教改之路,最近两年这些区域在均衡教育资源和就近入学的推动上也不遗余力。而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北京远郊县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城六区相比确有不足,因此,真正实现区域间教育均衡,对于北京来说,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受访专家均表示,此次北京市教改的最大亮点莫过于打破灌输式教育,推进综合素质教改,更加公平公正,以及从幼升小到中高考进行配套改革。但不得不承认,北京教改依旧处于探路阶段。

  在王烽看来,一体化办学、捆绑式发展要有一定的阶段性,强校把弱校“扶上马,送一程”之后,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奔跑”。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尤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