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创业活力缘何难敌中国

  近期,人才咨询公司瀚纳仕集团以世界13个国家的年轻人为对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考虑将来创业”的日本年轻人为29%,在受调的13个国家中最低,中国的这一数字达40%,远远高于日本。

  与中国年轻人万众创业的热情相比,日本年轻人的创业活力与数量明显逊色很多,这背后有何原因?

  中国扶持政策划动力

  从创业环境氛围与文化政策上来看,日本并不鼓励创业。日本本土VC风险投资并不发达,大企业大财团垄断太多资源。如丰田、索尼、夏普、松下等几乎垄断了制造业;苹果、雅虎、Facebook、谷歌、亚马逊等垄断了移动互联网领域,几乎没有本土的互联网企业可以与之抗衡。

  在中国,由于经济转型与就业严峻形势的逼迫,国家从政策层面鼓励创业。今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简化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手续,为创业者提供优惠的服务和财政补贴以及要加快发展创业孵化服务,大力发展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新型孵化器,做大做强众创空间,完善创业孵化服务。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互联网+”战略的铺路,客观上推动创业者热情高涨。

  据清科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创投市场所发生的420起投资分布于20个一级行业中,互联网行业以148起交易位列第一。在国内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创业项目正在大波进入投资界,并且投资阶段愈发前移,大量VC机构以A轮的价格投资天使轮,这对企业来说,目前无疑是一个融资的大好时代。

  在日本,VC投资人则相对保守。他们不会轻易将资本撒向创业者,在他们看来,一家公司的信誉与品牌、创始人的资历更重要,而产品是否足够创新有前景则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根据日本风险企业中心和美国国家风险投资协会的数据显示,日本风险投资家的投资总额在2014年仅为11亿美元左右,不到美国的3%。

  企业管理模式不同

  在中国,企业注重盈利与员工价值,而非员工忠诚度。在日本则不一样,日本企业奉行的是终身雇佣制,这套制度体系下的企业都非常注重员工忠诚度,企业认为要对员工有终身承诺以及技能培养的责任,并为之提供公司自行发展出的管理技术训练,让员工由基层逐级往上晋升。这种良好的上升机制与人性关怀导致日本年轻人认为呆在大公司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他们认为,安全与稳定永远是第一位,而创业则承担了太多风险。

  在这种体制下,日本以年资而非以绩效作升迁标准,不会为了破格提升表现极优的员工而因此得罪大多数员工。但这种管理模式过于注重企业内部的和谐关系,缺乏冲突性的竞争,自然也因此产生不了创新性的产品,与此同时,员工也不愿意冒险,但创业需具备冒险精神。

  中国互联网企业搬来的是源自美国的企业管理体系,奉行的是以绩效为核心的企业考核与升迁标准。在互联网公司,末位淘汰制普遍盛行,员工即便在大企业也处于一种焦灼与不安定状态。而在大企业,外面与内部的失业风险同时存在,而创业则自由度更高,财富的获取速度更快,加之国内互联网创业环境改善,O2O、互联网思维风行一时,这吸引大批年轻人涌向各种互联网创业项目。

  日本线下体系完善

  在日本,优衣库、乐天、日本亚马逊等发展得还不错,但总体而言,日本的电子商务发展缓慢。事实上,这源于中日两国国情上的差异。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线下商铺与购物体验不完善,给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相对优质的客观环境。

  而日本电子商务与之相反。在日本,除了肯德基、麦当劳等跨国巨头有自身的线上外卖系统之外,本国并没有出现一家公司可以整合日本的便利店或小商铺来提供线上外卖服务。而追根朔源,是日本的线下实体店体系过于发达。

  比如日本东京是线下实体店最为密集的城市,大街小巷遍布着各种连锁便利店。资料显示,日本7-11、全家、罗森便利店总数超过5万家,随处可见的药妆店,如松本清、杉药局等,总数超过2万间。以及遍布各地的大型百货与特色卖场以及自动售货机,让日本人在自己的生活圈与视野可及处,几乎可以买到他的生活必需品,而日本人正是被这种线下优质的体验与服务惯坏了,反而让电子商务的体验与服务无法超越线下实体店。

  总体而言,中国创业活力远超日本,但创业质量堪忧,在创业活力无处不在的表象之下,隐藏着巨头的浮躁与泡沫。加之移动互联网顶层开发环境与平台已经成熟,研发成本更低、融资与套现更容易,入场的门槛降低,意味着成功的门槛抬高,有人认为:中国创业就是“1个Winner加99个Loser”的游戏。所以说,在创业热情高涨之外,日本对于产品的打磨、开发适合本国国民行为习惯的优质移动互联网产品方面,依然值得中国学习。

  文/王新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