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真人秀

  9月6日晚,上星频道黄金档迎来一场综艺“激战”,周五、周六、周日档数个拥有“收视冠军”头衔的节目或因调档,或因复播,“神奇”地相遇,进行了一场正面对垒。

  早前,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真人秀节目摒弃“靠明星博收视”的错误认识,不能把节目变成拼明星和炫富的场所,不能助长高片酬、高成本的不良风气。

  导致真人秀过度明星化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需要怎样的真人秀?

  源于“窥私欲”的审美也有疲劳时

  叶伟(上海市政府公务员)

  真人秀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一方面,它在很大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窥私欲”,为评论、窥探或者开扒别人,尤其是明星的生活提供一个窗口,尽管观众也知道这种节目在“真”与“秀”之间,“秀”的成分更大。

  另一方面,这种电视形态现在还成为一种社交方式,是对“朋友场”进行的“社交投资”,反过来这也说明只要观众八卦的心还在,真人秀的热度就还在。

  然而,经过这一年各地方卫视真人秀节目的密集“轰炸”,相信观众会越来越聪明,也越来越理性,知道所谓的真人秀其实是被建构出来的“艺术真实”。买方有了这样的认知,这就离作为卖方的地方卫视跳出扎堆的真人秀、寻找新节目形态和新收视突破点不远了。

  除了满足观众的“窥探欲望”,其实真人秀完全可以在价值实现上再往前走一步。比如《极限挑战》引发对信任和欺骗的讨论,参演人员也经常把不要违章、主动让座挂在嘴边,这种同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其实并不是生硬的嫁接,算是比较巧妙,也有效。

  中国的真人秀受诟病最多的就是跟风和抄袭,这是很恶劣的一种发展模式,这与整个电视行业生态圈的导向有关。跟人学爬可以,但要蹒跚学步还得自己站起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中国汉字书写大会》某种程度上也是真人秀,选择汉字作为切入点,以初中生听写大会作为形式,可是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就是原创;再比如通过《开学第一课》进行的“说教”比起死记硬背,更能让小学生们体会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作为“道德实验室”的真人秀才是文化景观

  岳晓伟(北京图书编辑)

  有学者曾说,真人秀节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人在社会转型期的普遍焦虑,其内含的文化逻辑是:社会个体的上升通道是开放的,人与人之间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而产生的交流樊篱是可以被打破的,比如只听声音不看长相的选手与导师的互动。与此同时,勤勉的生活态度与崇高的道德品行会最终带来命运的馈赠。

  真人秀生产正能量吗?当然!美国一些学者就把作为文化景观的真人秀称为“文化货币”、“道德实验室”。

  但从跳水到奔跑,从唱歌到学戏,从直播产房生孩子到带着孩子下乡,从带着花甲父母旅行到让小孩独自出国去找爸爸,从去云南农村里给人当儿媳妇到去动物园当饲养员,从插班重回中学到去部队当兵……繁荣自2012年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到了2015年,已近乎走火入魔——作为生产正能量的“乌托邦”色彩尽失,避无可避的舆论场上热议的,更多是明星狂吸金、明星惨遭虐、明星曝豪宅、明星秀星娃……

  现在国内的真人秀确是“景观”,但与“文化”却关联甚少。不是说真人秀不能请明星、不能走综艺路线,只是今年上百档真人秀节目的“繁荣”已掩盖不了节目模式单一的事实。观众的共鸣和兴奋点和正能量无关,倒与大众的窥探欲望一拍即合。

  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形态,本不存在高尚与低俗之分,其本质和力量应在于对“真”的强调。唯有“真人”“真事”才能让人信服并充满参与感,这种节目类型也才能常葆青春。

  想赚快钱的“急就章”长不了

  毛立波(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电视导演、制片人)

  真人秀节目的井喷跟观众的欣赏周期有关;也跟电视模式的保护乏力有关,所以有大量的同质竞争、相互抄袭,此为行业生态。

  再看社会心态,国内观众对明星真人秀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对素人真人秀的关注,这跟社会文化生态相关。

  西方文化相信所谓每个人都是天使,但成为天使的道路各不相同,所以他们鼓励标新立异,不排斥特立独行。但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国人性格和表达方式的深沉,即便习惯表演的明星身处真人秀节目的摄像机前,表现得也相对收敛和“端着”,有失综艺精神,更遑论素人嘉宾。

  国外的很多素人真人秀节目,比如《百万英镑》,会以巨额现金奖励,作为节目的终极目标和提升节目戏剧表现力的筹码,但这在国内的节目生态中,同样无法实现。因此,在中国做纯素人真人秀如何能叫好叫座也是个问题。

  导向金不换,收视硬道理。在保证导向正确的前提下,争夺收视率和广告收入是电视台最急迫的两大现实任务。

  原创力不足,不单是想象力不够的问题,而是孵化和培育都需要成本、伴生风险,这是“赚快钱”的想法作祟,跟全民炒股的心态类似。

  在面对原创节目方案和国外已经成型的成功产品时,选择后者显然更为讨巧,对电视台主管和广告客户的说服力要更强。从制作角度讲,购买国外成熟模式效率更高,可少走弯路和降低成本。

  有学者说,真人秀席卷中国仅仅不到3年,中国电视制作领域已基本处于被客户与明星“绑架”的被动态势。该是行业戒除浮躁、吃透高价购进版权的海外节目模式以“为我所用”,或者沉下心来搞原创的时候了。

  “文化放松”同“文化自觉”等重

  冷凇(中国社科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副研究员)

  明星真人秀绝不是不能做,而是怎么做的问题。

  真人秀节目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井喷态势,其实是很多新事物在发展初期必经的一个阶段,井喷恰恰说明了不成熟。而政策层面的规定是在不成熟阶段给予的适时指导,这种指导对于未来节目制作的规范性和真人秀节目的体系化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让真人秀这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样态,嫁接“历史记忆、人性关怀、人物命运、健身健康、常识教育、职业体验”等,避免陷入创意与意义的双重枯竭,观众在享受乐趣之余,也会需求更有深度和内涵的内容。

  要从根源上打破“卖方市场”的价值结构,大力推动明星真人秀以外的节目类型的成熟。市场热度降下来,明星参演机会少下来,溢价和议价需求自然降低,“高薪”预期无法维持,市场就会回归理性。

  任何一种节目类型的创新崛起,在中国势必会带来“跟风”。老子三宝中的“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者”——这种旁观他人多次“试错”、待成功后再蜂拥而上的低风险思路,与中华文化中“趋利避害”的文化基因有着深刻联系。

  就像海外好莱坞大片的打斗场面会广泛借鉴“中国武术”一样,在“国际模式元素借鉴”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原创是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的应有之义。

  未来的真人秀无需放弃综艺精神,但需把价值感与娱乐性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拥有更好的生命力。对于中国电视文化市场而言,游戏娱乐的“文化放松”与价值地标的“文化自觉”同等重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