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夜,佩兰被恐惧击败!
- 来源:足球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佩兰,卡塔尔,国家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12 11:13
中国客战卡塔尔一役,哈马德体育场的冷却系统是关注的焦点,坐在文字席的记者还没有多大感觉,恰好处于空调出风口的摄影摄像记者,90分钟的比赛下来,感觉只有一个字:冷。中国队这场比赛的失利,高温不可能再成为失利的借口。
其实,回顾这场比赛的前前后后,最大的感觉就是错乱,一个导火索,就是7日傍晚的赛前训练,空调的突然开放,让佩兰的神经也似乎开始紊乱起来……
高温备战突然变得无用
每一次中国球队作客西亚,炎热的天气必然会被提及,这一次也不例外。到迪拜进行了一段时间天气适应训练的安排,却因为阿尔萨德体育场开启冷却系统,而显得有点多余。
不少人都非常担心西亚炎热的天气,身临其境的人更是如此:在迪拜的高温适应训练,一堂训练课,球员最高减重会达到6斤,球员心态尚算平稳:西亚的客场不就是这么难打吗,这种天气不稀奇。
7日的下午,从国足教练到队员,从工作人员到随队记者,每个人原本平静的心中似乎被扔下一块石子,一波波涟漪在所有人的心中荡漾开来,因为哈马德体育场开空调了,凉爽的温度似乎置身华北大地的秋高气爽中。
在随后的发布会上,关于空调的事情自然成为焦点。中国记者提问:“两个问题,第一,怎么看待体育场的冷却系统;第二,有了这样的冷却系统,包括你对卡塔尔非常了解,而且球迷来了很多,似乎除了对手之外的客观因素已经少了很多,这是否会增加你的个人压力?”对此,佩兰的回答是:“如果我提前知道体育场有空调系统,那么我们就不去迪拜了,而会留在国内备战了。另外,虽然我对卡塔尔非常了解,但我觉得球场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但不管怎样,我对我们球队是有信心的。”
佩兰的回答引发了现场的笑声,但他并没有回答关于压力的问题。随后,一位卡塔尔记者询问佩兰什么时候知道球场有了空调,佩兰的回答很意外:“我也是刚刚才知道,大约二十到三十分钟之前,在赛前的联席会上,确定了球场使用空调这件事情。”
中国队一直担心炎热天气,但当卡塔尔人拿出了他们的“诚意”,给中国队创造了一个凉爽舒适的比赛环境时,中国队反而显得无所适从了。
这天晚上,回到酒店之后,佩兰给队员们开了一个会,随后佩兰就一直在大厅里似乎一直在和他卡塔尔的朋友聊天,因为他身边的人记者们并不认识,大家开玩笑说,佩兰这是加紧刺探卡塔尔情报。期间,有摄像记者坐电梯上楼,佩兰有些紧张,直接跑到电梯门口问去哪里,得知是回房间,佩兰才放下心,叮嘱了一番不要打搅队员之类的话,又回去和朋友聊天。
气氛其实毫无问题,但在第二天,佩兰最终给出的答案却是让人惊讶,他进行了变阵。
变阵让所有人都看不懂
毫无疑问,佩兰彻底改变了原定的战术思路:从10月3日到7日,佩兰在迪拜练了4天的541战术被放弃,阵型变成了4141。这个变阵,最终成为佩兰引爆外界不满的一个导火索。
外界的不满,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实际上,国家队内部也不平静,9日,当国家队从多哈准备启程飞往北京时,有国脚对佩兰的变阵和用人表示了一定程度的不理解。
在迪拜备战期间,国家队根本没有想过冷却系统的问题,所以当时国家队的目标是非常清晰的:备战一场在高温高湿天气下的关键之战。此时,原本主力左后卫邹正的伤势让国家队有些无奈,他在到达迪拜的第一天只能慢走,而在离开迪拜前的最后一次训练,邹正也只不过恢复到了慢跑的程度,而姜至鹏应该是没有得到佩兰的充分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佩兰让吉翔出任左后卫,国家队第三天的新闻发布会,就是李金羽带着吉翔参加的。
为了保证后防线的稳固,训练中郑智出现在中后卫位置,所以当时国家队打的是3中卫,当然郑智的位置更加灵活一些——他还要参与进攻。
这种极为保守的做法不能说不妥当,毕竟当时的湿热确实让国家队极不适应。但在得知哈马德体育场的空调开放之后,佩兰完全推翻了赛前既定而且演练了长时间的方案,他让郑智回到了中前卫的位置,后防线采用4后卫,而且每个人的位置都进行了变换,张琳芃从右路到了中路,任航从中路到了左路,张呈栋出现在了右后卫位置。
有了良好的比赛条件下,国家队想打得更均衡一些,这本无可厚非,但在设置了蔡慧康这个防守型后腰的情况下,吉翔被安排在右前卫的位置却是个让人看不懂的变化。实际上,在国家队,可以胜任这个位置的球员很多,比如于汉超打左前卫,郑龙打这个位置,其他还有孙可、于大宝甚至王永珀都可以出任右前卫。
可以肯定的是,在得知不会再在炎热天气下作赛的消息后,佩兰的想法是把防守区域扩展到中场,因为国家队在体能方面可以保证这样去做,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样的阵容安排,国家队在前场其实毫无攻击力,与其这样,还不如在后场摆大巴死守一番。
以国奥队的4141阵型为对照,傅博的4141阵型就以强化中场的争夺为主,其中在后腰位置,他使用了更加均衡的徐新,徐新的特点不以防守见长,而以串联能力强见长,在两个边路,傅博固定使用速度极快的边前卫,两个中前卫的配置,则是奔跑能力和技术能力均衡的球员——和国奥队对比,国家队的这个4141阵型,后腰位置缺乏组织能力,右前卫缺乏突破能力,中场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控制力,所以最终出现了,郑智拼死拼活却只能对天长叹的尴尬。
赛后,吉翔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实际上,球迷没有必要过于苛责于他,他只是在错误的时候出现在了错误的位置。
态度有了,还缺些什么?
佩兰欣赏奔跑能力强、拼抢凶狠的球员,这不是秘密。但在同一场比赛中,派出大量同一风格的“蓝领球员”,让球队除了“有态度”之外,几乎什么都不剩,包括进攻能力。
在国家队输给卡塔尔之后,网上出现了一个“十一哥”阵容,首发阵容的11名球员,除了王大雷和郑智,算是没有被攻击之外,其他的称号多少都带有攻击性甚至羞辱性。国家队的队员很快看到了这个消息,面对这些搞笑的称号,球员很难堪。“丢人啊,也真是无奈。”有球员表示。
客观来讲,在这场比赛中,国家队的绝大部分球员都表现不佳,但更需要说明的是,国脚都很努力,也就是说,态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郑智,已经过了35周岁的老队长,一次次陷入对方的重围,而其他的球员,包括表现不佳的吉翔,其实也足够努力。但他们的努力,却得到了一个尴尬的结果。
如果佩兰使用更加符合外界预期、攻防更加均衡的阵容,或许国家队输球就不会引发如此猛烈的批评,那么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佩兰为什么最终弄出了一个不伦不类的防守型中场阵容呢?
佩兰偏爱力量型球员,欣赏不辞辛苦奔跑,也敢于拼抢的球员,因为这个原因,像蒿俊闵、黄博文、郜林这些在联赛中表现如日中天的白领球员没有被他相中,反而是吉翔这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蓝领球员,得到了佩兰足够的认可和支持。不管怎么说,对于态度的要求,原本就是没有问题的,也绝对需要支持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即便是摆大巴的球队,还不忘了放上两个速度快的边路球员去骚扰对方,而在最初541阵型的安排中,佩兰都准备使用郑龙和于汉超这正选的两个边前卫,辅以杨旭或者于大宝,但在变阵之后,佩兰却“自废”右路攻击力。
佩兰为什么要这么做,让人难以理解,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他的这种错乱之阵——佩兰在骨子里,存在着对卡塔尔的恐惧心理。
始终谨慎或因“恐卡”
在赛前,佩兰对卡塔尔足球的了解被认为是一个重大利好,但实际上,这种了解,反而让佩兰更容易做出过于保守的错误决策。在他眼里,卡塔尔实力很强,因此在排阵时,他自始至终保持着极度的谨慎。
从迪拜到多哈,佩兰不止一次提到卡塔尔可能会打得非常出色,在迪拜的首次发布会上,佩兰表示,卡塔尔在主场侵略性更强,积极性更高。在抵达多哈后的赛前发布会上,佩兰表示,卡塔尔是一支很强的球队,进攻效率很高,进了很多球,“他们在主场,往往发挥出超过100%的水准。”
从这些表态中我们不难发现,佩兰对卡塔尔的评价非常高。虽然他也说过“我们有信心”、“拿下对手”之类的话,但底气明显不足,而国家队过去一段时间的战绩,也更容易让佩兰“胆怯”。亚洲杯国家队战绩不俗,但不能不说其中运气的成分确实比较大,随后国家队战绩一直非常惨淡,面对弱旅也毫无办法,同时内部的问题又让这支国家队的实力受到严重影响,当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我们不难想象佩兰的信心究竟会是什么程度。
最终,佩兰决定在迪拜演练全防守阵容,而到了多哈见到了冷却系统之后,佩兰的想法多了一些,但他仍旧非常保守:他放弃5后卫,却把其中的一名后卫,也就是原本的左后卫吉翔提到了右前卫位置,原因也是在于看中其身体的优势以及回防的积极程度。
这种保守,我们可以解读为谨慎,但更可以解读为不自信,甚至是对对手的恐惧。
实际上,自始至终,佩兰就没有奢望过胜利,他在国家队名单出来之后,接受采访时就明确提到了平局完全可以接受,在迪拜演练的阵型和阵容,也明确指向一个平局。即便在多达最终变阵,他似乎也不曾奢望胜利,而是期待用中场的防守增加平局的可能性。
在赛前的发布会上,有卡塔尔记者询问,如果输给卡塔尔怎么办?结果佩兰侃侃而谈,特意提到了规则,表示第二名也有机会出线。一般而言,主帅面对这种问题都会简单带过,但如此认真的佩兰,清晰地表明了,他内心深处对这种局面是有着充分准备的。
可以说,国家队的阵容根本没有理论上获胜的可能性:两个边路只有郑龙有一定的进攻能力,突前的于大宝原本就不是中锋,支点作用完全无从体现,出现在左中场的郑智倒是亚洲顶级球员,但他和郑龙以及于大宝的联系大都被切断,这更是可以被预料的,卡塔尔人肯定也会重点照顾郑智。问题在于,国家队的右路根本没有分担进攻责任的能力,也让郑智更加成为了对方重点防守的对象。
在这场比赛中,佩兰根本没有勇气去争取胜利,无论他是否知道球场开空调,在其内心深处,真正想争取的就是平局,而且还做好了失败的充分准备——球场开空调,根本没有给他足够的勇气,反而鬼使神差地打乱了他所有的部署。
这恐怕是卡塔尔人不会想到的结局,他们开空调,不过只是因为他们也想凉凉快快地踢球而已。
记者 陈永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