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群像素描

  西汉末年及新莽时期,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绿林、赤眉起义,新莽王朝即为此两股起义军所灭。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以上所叙起义的领袖人物,在正统史书中,都没有单独列传书写,他们的事迹,散记在其他人物的记载之中,十分的简略,有的甚至连生平经历都记述得不清楚,以致于今天我们无法写出他们一个完整的传记,呈现出他们清晰的面貌,因此只能以素描的方式,勾勒出他们的大致轮廓。

  巾帼女将——吕母

  吕母是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一带的富户,以酿酒、卖酒为业,颇有家资。生年不详,卒于天凤五年(公元18年)。吕母是西汉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起义领袖之一,她反抗王莽政权的直接原因很简单:为儿子报仇。

  吕母的儿子名叫吕育,本在县府里当差,日常工作主要负责巡察缉盗等。天凤元年(公元14年),吕育犯了一点小过失,被顶头上司县宰(县长)杀了。

  吕母闻知后,决定杀县宰。她制定了一个有序的计划并开始实施。

  吕母有钱,利用这一点,干了两件事:招人马、买装备。乡里的少年来打酒,吕母很是大方,一概不收钱,先赊了再说,有些人衣衫褴褛前来,吕母不仅赊酒,还供给衣食,俨然是一个女版的“及时雨”。几年后,吕母在海曲一带的名声渐渐大了起来。

  几年后,吕母的钱快花没了。平时常来喝酒的少年知恩图报,见她家财日少,纷纷上门表示要把酒钱还她。吕母见时机成熟,就对他们痛哭说,厚待大家不为获利,只因县宰枉杀了我儿子,我想请大家帮我报仇雪恨。这群少年听后,壮其意,加之大多本是贫苦出身,平日里受吕母恩惠甚多,纷纷许诺要帮她报仇。其中有勇士自号猛虎,号召聚集了几百人,泛舟海上,又四处招募贫苦、亡命之徒,组织成了一支几千人的队伍,吕母自称“将军”。

  天凤四年(公元17年)吕母率领队伍攻进了海曲县城,活捉了县宰,当其手下的小官小吏纷纷求情时,吕母斥责道:“当年我儿子不过犯了一点小小的过失,罪不至死,却被县宰杀了,杀人者必须偿命。”遂杀了县宰并取其首级祭奠儿子。大仇终于得报。

  之后,吕母再次扬波入海,队伍一度达到上万人。吕母起事惊动了新莽朝廷,王莽派人前去镇压,但吕母一部在海上行踪飘忽不定,难以剿灭,王莽又派人劝降,表示赦免,也没有成功。

  天凤五年(公元18年),吕母病逝,她的部下离开了海上大本营,返回陆地加入了河北一带新起的赤眉、铜马等起义军队伍。

  当吕母起事之时,有朝廷官员曾向王莽反映说:盗贼无法剿灭,也无法使他们真正解散,原因在于他们既畏惧朝廷的各种繁琐严苛的法令,劳动所得,又不足以缴纳税收,在家安安分分过日子,又怕受到邻居家私铸铜钱的连坐之罪。下层官吏想尽各种法子欺压百姓,老百姓没有活路,只得聚而为盗。王莽不听,还处分了这名官员。

  自吕母起义后,各地反抗新莽政权的起义蜂起,终成燎原之势。

  吕母起义的遗迹尚存,就在今山东日照,当地有一座数米高的土台,被称为“吕母崮”,据说就是吕母起义时的点将台。

  绿林起义领袖——王匡、王凤

  1

  王匡,生年不详,卒于公元26年;王凤,生卒年不详。两人均是新市(今湖北京山)人。新莽末年,他们共同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的“绿林起义”。

  据《后汉书·刘玄传》记载,公元17年(天凤四年),“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茈(荸荠)而食之,更相侵夺。新市(今京山县东北部三阳镇一带)人王匡、王凤为评理诤讼,遂推为渠帅,众数百人。于是,诸亡命马武、王常、成丹等往从之,共攻离乡聚(今京山县六房附近),藏于绿林(今大洪山一带)中。数月间至七八千人。”意思是说新莽天凤年间,荆州一带闹饥荒,灾民纷纷到湖泽里采挖野生荸荠充饥,灾民太多,野生荸荠不够挖,因此经常起争执,新市人王匡、王凤常为起争执的灾民做决断,两人渐渐在灾民中建立了威信,手下聚拢了几百人。有些逃亡到此地的人,比如马武、成丹、王常等人闻讯,也前来加入了王匡、王凤的队伍。他们啸聚于绿林山一带,攻打周边州县,数月间队伍就发展到了七八千人。

  公元21年,新莽荆州牧率领两万军队对绿林山进行围剿,结果绿林军大败官军,斩杀几千人,获得了大批粮草辎重,实力得以扩充。绿林军乘胜追击,攻占了东边的竟陵(今湖北天门市),又向北攻占了云杜、安陆(今湖北安陆市)等地,掳掠了大量妇女后,又回到绿林山,声势之大,州郡皆不能制。

  公元22年,绿林山里闹起了瘟疫,队伍中人病死了大半。王匡、王凤决定分兵转移。王常、成丹西入南郡(今湖北江陵一带),号称“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朱鲔、张卬等人率部进入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一带),号为“新市兵”。

  新市兵攻打随县(今湖北随州)时,陈牧、廖湛率领一千多人与之响应,因首领是平林人,故号“平林兵”。刘玄,后来的更始皇帝就在此时加入了“平林兵”。南阳汉朝宗室刘縯、刘秀兄弟也于此时拉起了一支队伍“舂陵兵”,和下江兵联合了起来。

  2

  联合起来的起义军,实力得到加强,在与新莽军队的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其中,公元23年的攻克宛城和昆阳大捷意义尤为重大,昆阳一战中,刘秀、王凤等人率绿林军击溃了新莽王朝军队的主力,新莽王朝的覆灭指日可待。

  不过此时,绿林军内部的争权夺利的斗争也变得激烈了起来,以刘縯、刘秀为首的南阳集团,以匡复刘姓汉室为名,意图取得起义军的领导权,具体办法是推举刘縯为皇帝,但此举遭到了王匡、王凤等人的竭力反对。本来王匡、王凤是绿林起义最初的、也是最主要的发起人,在起义军中也有很高的威望,但他们自己却没有做皇帝,而是希望找到一个汉室刘姓之人,来对抗既有能耐,又有本事的刘縯。结果,他们选中了同为刘姓宗室的刘玄。

  公元23年二月,刘玄在宛城称帝,史称更始帝,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刘縯为大司徒,刘秀只封为偏将。昆阳之战后,王匡等人又支持更始帝,杀死了刘縯,但刘秀却凭借非凡的智慧,成功躲过了这次杀身之祸,后脱身到河北,发展起了自己的武装势力,最终建立了东汉王朝。

  3

  公元23年九月,王匡率部攻下洛阳,同年,绿林军一部攻下长安,杀死王莽,新莽王朝宣告结束。公元24年二月,更始帝进驻长安。

  更始帝刘玄,实在是一个没有多大本事的人,当时王匡等人拥立他称帝时,他战战兢兢,不知所措。待当上皇帝后,却颇有些小人得志的心态。部将杀死王莽,将头献与他看时,他先是说如果王莽不窃取汉室帝位,说不定功劳和霍光一样呢。他的一位宠妃韩夫人闻言说如果他不窃取帝位,陛下怎么能得到他的头呢。他一听又飘飘然起来。

  更始政权进驻长安之后,很快就腐化堕落了,当时长安城内未央宫等没有遭到毁坏,宫内的设施以及数千宫女原封不动转归更始帝享用。更始帝又纳宠臣赵萌的女儿为夫人,将政要大事全交给赵萌处理,自己终日与宠幸的韩夫人在后宫饮酒,群臣想要向他汇报工作,都因他昏醉而多不得谒见。实在不得已时,更始帝就派侍中冒充自己坐帷帐中传令,群臣一听就知道那不是更始帝,于是开始抱怨:成败还未定呢,就放纵如此!

  有一次,更始帝正与韩夫人在后宫饮酒,有人前来奏事,韩夫人竟大发雷霆,说皇帝刚刚与我喝酒呢,你们就过来捣乱。由于更始帝不理政事,朝廷上下一片混乱,赵萌等人利用机会,排除异己,为自己捞各种好处。

  更始帝又大封刘姓宗室为王,之后又大封功臣,其中,王匡被封为比阳王,王凤被封为宜城王,只有朱鲔坚持认为“非刘姓不王”,拒绝被封为王,而改封为左大司马。这些人被封王之后,有的开始胡作非为,《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中就有“王匡、张卬横暴三辅”的记载。

  封王同时,更始帝还新任用了一批官吏,这些官吏,皆出身低微,要么是小商贩,要么是卖肉的,要么是厨子,等等,没什么本事,也不懂为政,过去受欺压,现在得势了,一时间忘乎所以,身穿华丽衣服,满嘴污言秽语,横行霸道,所以当时民间有“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之谚语。更始帝这种胡乱封官的行为,遭到了一些有见识的大臣的反对,军帅将军李淑上书进言,但更始帝不但不听,还将李淑下狱。

  此时,赤眉军已经攻占函谷关,正逼近长安。其实早在公元23年更始帝到洛阳时,赤眉军领袖樊崇就曾到洛阳见更始帝刘玄,表示愿意归附更始政权,但刘玄并没有笼络住樊崇,不久后,樊崇就离开洛阳,回到自己的赤眉军中去了。

  刘秀亦派大将邓禹西进,在河东地区打败王匡、张卬,对长安虎视眈眈,意图等赤眉绿林两败俱伤之际,坐收渔翁之利。眼见形势不利,一部分绿林军将领比如张卬等人认为长安迟早会被攻破,不如在此抢劫财物,回归南阳,即使最终失败,也可入湖中为盗。张卬、申屠建等人于是劝刘玄回南阳,遭到刘玄拒绝。张卬、申屠建等人密谋挟持刘玄南归,后泄密,申屠建被杀。张卬等人率兵攻打皇宫,刘玄逃亡赵萌驻地新丰(今西安市临潼区东北)。

  王匡、陈牧、成丹此时也在新丰,任务是为了阻止赤眉军西进长安,他们不知长安发生的大变故,但刘玄这时也已不相信王匡等人了,于是定下计谋,宣王匡、陈牧、成丹觐见,实际意图是想将他们一网打尽。陈牧、成丹先到,被刘玄杀了。王匡闻讯,率少数部下逃亡长安,与张卬会合,后与刘玄的部队激战一个多月败走。

  王匡败走后,归附了已经打到高陵的樊崇。公元25年,王匡会同樊崇的赤眉军攻入长安,更始帝刘玄逃走,后投降,最终被赤眉军绞杀。

  4

  赤眉军进驻长安后,统治比刘玄的更始政权更加糟糕,烧杀抢掠,很快便失去了民心。公元26年,赤眉军被迫撤出长安城,由于刘秀大军的逼近,只能逃往西北安定、北地一带,遭西北豪强势力隗嚣攻击,又遇大雪,只得再回长安,后终为刘秀所灭。

  赤眉军西撤之时,王匡随军而行,不过他考虑到安定、北地一带天寒地冻,更重要的是自己势单力薄,又是降将,与樊崇及其手下的将领合不到一起,于是便脱离了赤眉军。在路上遇上了刘秀的部下宗广,又投降了宗广。据说后来他又要逃走,被宗广杀了。

  至于王凤,自打在长安被更始帝赐封之后,史书上便没有了他的记载,或许他回到湖北老家,隐居起来了吧?

  作为绿林起义的发起者和主要领导人,王匡、王凤在推翻新莽政权的斗争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东汉王朝的建立,也有他们的贡献,毕竟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也是从绿林军中走出来的。当年在绿林军的内部斗争中,王匡、王凤杀刘縯,立刘玄,笔者推测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刘縯虽有本事,但比较跋扈,将来不太好相处,而刘玄性格相对柔弱,上位之后比较好控制,但后来的事实却证明,刘玄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材料,而且他还杀了不少当年拥戴他的人,手一点也不软,王匡也差点命丧他手。相比而言,刘秀真是雄才大略,后来重用了一批早年反对刘縯的人。王匡、王凤当是英雄,却在识人方面犯了大错,惜哉!

  赤眉起义领袖——樊崇

  1

  樊崇,字细君,山东琅琊(今山东诸城)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27年,新莽末年赤眉起义领袖。起义前的樊崇以什么为生计,我们现在并不清楚,只知其人好勇,没什么文化。

  《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这样载:“樊崇以穷困为寇,无攻城徇地之计”,这句话说明了樊崇起义的原因是因为贫困,刚开始他并没有攻城掠地的打算,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政治目标,只是想填饱肚子,不致于饿死。于是公元18年,樊崇在莒(jǔ)县(今山东莒县)聚众而起,率领一百多饥民辗转到泰山,自号“三老”,做起了山大王,烧杀抢掠,以为生计。

  刚好此时青、徐一带(今山东中部)大闹饥荒,饥民众多,这些人耳闻樊崇的威名,于是纷纷前来投靠。樊崇的同乡,琅琊郡东莞(今山东临沂)人逄安,东海郡临沂(今临沂北部)人徐宣、谢禄、杨音等前来入伙,樊崇的队伍迅速扩大到了几万人。吕母病逝后,樊崇收编了吕母一部分人马,其势力更为庞大,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转战山东。

  队伍壮大以后,樊崇立了一个简单实用的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又由于队伍里多是不识字的下层民众,所以他们没什么法律文书、号令,连旗帜都没有,大小事务都是口头传达,军队里地位最高的被称为“三老”,其次为“从事”,再次为“卒吏”,一般的泛称为“巨人”。

  公元22年,王莽因见赤眉势力发展迅猛,派太师景尚等人进功赤眉军,以期对其一举剿灭,结果是景尚部反被歼灭,景尚被杀;同年四月,王莽又派太师王匡(与绿林起义领袖王匡同名)、更始将军廉丹,率10余万精锐部队开进兖州,此时,势力范围已扩张到梁郡(今河南商丘东)一带的樊崇等人,得知新莽军前来镇压,即刻集结队伍,重新部署,命令部下都把眉毛涂成红色,以便区分敌我,赤眉之名也由此而来。赤眉军再次在成昌(今山东东平)大破新莽军队,斩杀了一万多人,廉丹被义军所杀,太师王匡逃走。樊崇引兵包围莒县数月,有人对他说,莒县是我们的父母之乡,为什么要攻打它呢?樊崇遂解围而去。

  公元23年,王莽再遣太师王匡、国将哀章率军攻打赤眉。这一时期各地都在闹起义,新莽军疲于奔命,士气不高,多次攻打樊崇一部,依然无法剿灭。赤眉军的势力已经深入到中原一带。

  这一时期,尤其是公元22年赤眉军大败新莽军队,对全国其他地方的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这一年,湖北绿林军根据地绿林山发生了瘟疫,人员死亡甚多,正是绿林军最虚弱的时候,莽军若此时强攻绿林军,或许会重创甚至歼灭其军。但恰恰赤眉军队的牵制,绿林军才得以喘息,为其后的恢复发展赢得了时间。绿林军复起后,与赤眉军一西一东,对莽军形成合围之势。

  2

  公元23年,王莽被杀,更始皇帝将都城从宛城迁到了洛阳,此时樊崇正转战濮阳一带,决定投奔刘玄。他带着二十多名将领,到洛阳面见刘玄。不过刘玄对樊崇的归附表现冷淡,虽将他封侯,但并没有赐封土地,等于仅仅给了樊崇一个空头衔,而樊崇带来的将领也屡遭排挤,樊崇遂于公元24年,逃回了自己的赤眉军大本营。

  樊崇率军入颍川郡,分其部众为二部,樊崇与逄安为一部,打下了绿林军原来的都城宛城;徐宣、谢禄、杨音为一部,攻打阳翟县(今河南禹县),到了梁县(今河南临汝西),击杀了刘玄的河南太守。不过赤眉部众虽多次打胜仗,但士兵们都很想家,意图东归。樊崇等考虑到一旦东归,部众势必散伙,不如西攻长安。

  公元24年十二月,樊崇率领赤眉军,开始西征之途。

  西征大军也分两路进攻:一路由樊崇、逄安率领,进攻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另一路由徐宣、谢禄、杨音率领,进攻陆浑关(今河南嵩县东北)。

  公元25年正月,两路大军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成功会师,会师后,赤眉又先后战胜刘玄派来的苏茂军、李松军,六月份,已经打到了郑县(今陕西华县),近逼长安。此时有人劝樊崇,坐镇长安的更始帝刘玄政事荒乱,不会长久,如今你队伍百万,离长安这么近,队伍却连个名分都没有,说白了这就是反贼,不如拥立刘姓宗室,以此为名讨伐刘玄,这样一来名正言顺,谁能不服你?

  樊崇一听,觉得有理,就在队伍中找了三个刘姓宗室,通过抓阄的方式,选出了十五岁的刘盆子做皇帝,年号建世。刘盆子是个放牛娃,在山东家乡时跟哥哥刘恭、刘茂被赤眉掳入军中,之后在军中依然负责喂牛的工作,人称“牛吏”。当了皇帝后,他依旧和一帮放牛的伙伴玩得很好。扶植刘盆子做了皇帝后,徐宣为丞相,逄安为左大司马,谢禄为右大司马,樊崇虽能打仗,但由于目不识丁,只做了御史大夫。

  赤眉军打下长安灭掉更始政权后,也很快地腐化堕落,他们大肆抢掠,京城周边的郡县长官见赤眉军前来,纷纷派人来贡献,赤眉军不管礼数,连这些人也抢了,周边吏民也遭了抢,苦不堪言,纷纷固守堡垒,坚壁清野。

  某日,樊崇设酒宴。酒还没有上来时,一个官员起身准备写贺辞,那些不识字的官员们见状纷纷站起来,请其代为写上自己的姓名。三三两两,大声喧哗,大殿里乱成了一团。

  大司农杨音看着部下如此不守规矩,火冒三丈,大骂道:“一群老奴!只配给别人当佣工!今天是以君臣之礼来过节,却搞得跟儿戏一样,你们这群人都该拉出去砍了!”这些都是上过战场杀过人的莽夫,听后并不服气,开始大声争吵。殿外的兵士听见里面吵闹,冲进来帮着自己的长官互相砍杀,还有人趁机抢掠酒肉。卫尉率兵进殿,杀死了一百多人,这场混乱才算平息了下来。

  刘盆子的哥哥刘恭是个文化人,有些见识,看到了赤眉的种种行径,知道成不了气候,担心兄弟招祸,就私下里教刘盆子如何推辞帝位。公元26年正月初一,大宴群臣之际,刘恭趁着这机会,出来说:“诸位拥戴我弟弟做皇帝,恩深德厚,可是即位将近一年,局势却更加混乱,可见他确实是不堪重托,只怕搭上他一条性命也于事无补。如今他希望当个普通人,大家还是另选高明,万望各位体谅。”

  樊崇等人一听,赶紧把罪责往自己身上揽,不让刘盆子退位。刘盆子解下印绶,叩头说:“当初说立了皇帝就不是盗贼,如今皇帝也有了,却还是跟盗贼一样,连前来贡献的吏民都抢,如今四方怨恨,已经失了民心,就是因为选错了皇帝,还是让能干的人来干吧。如果非要杀我谢罪,那我也只好认命,不过还是希望大家能可怜可怜我!”说完痛哭不已。

  樊崇等数百官员一见,“莫不哀怜之”,离席叩头道:“臣等有罪,辜负了陛下,以后自当严于律己,也不会再放纵部下了。”接着又把印玺系在了刘盆子身上。

  刘盆子虽没能辞去帝位,但他的话还是起了一点作用。宴会散后,赤眉军各部首领就下令闭营自守,不许官兵外出,长安社会秩序好了很多,之前逃走的百姓纷纷跑了回来。

  可惜好景不长。仅仅过去了二十多天,赤眉军又开始大肆抢掠。没过多久,长安城里已经没有了粮食,赤眉军无法久留,加之刘秀的军队又对长安虎视眈眈,于是搜刮了珍宝,放火烧了宫室,继续向西行进。西征之初,赤眉号称百万,从长安打到了今甘肃一带,势如破竹,但在攻打陇县的时候,却被隗嚣部将杨广打败,败退时又遇到了大雪,冻死了不少人。眼看着西进无望,樊崇又下令返回长安。

  重返长安的途中,赤眉军路过西汉诸帝陵时,竟然动起了歪心思,下令盗掘陵墓以获得陪葬宝物,甚至出现了污辱吕后尸身的丑闻。赤眉此举更是大失人心。

  3

  早在赤眉军与绿林军火拼之时,刘秀也已派兵逼近长安,意图坐收渔翁之利。赤眉军撤出长安向西时,刘秀手下大将邓禹占领了长安。待赤眉军再次返回长安时,击败了邓禹,再次占据长安。接着,赤眉又打败了盘踞关中的延岑、李宝军队,收编了李宝一部,谁知李宝并不是真心归附,他和延岑暗通消息,里应外合大败赤眉军,赤眉死者十余万。军事不利,粮草又匮乏,长安经过战乱,“人相食,城郭皆空”,也实在是没什么东西可抢了,樊崇萌生了退意,于公元26年十二月份引军东归。

  此时,刘秀发起了进攻。

  刘秀令侯进屯兵新安(今河南新安),耿弇驻军宜阳(今河南宜阳),只等赤眉经过,以逸待劳,南北夹击。公元27年正月,赤眉路过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北),在此大败邓禹,走到崤底(今河南渑池县),被刘秀部下冯异用计打败。此时的赤眉军已是士气低迷,走到宜阳时,忽见刘秀大军,斗志顿时瓦解,已经连拼死一战的勇气都没有了,于是派刘恭前去接洽投降事宜。得到“不死”的保证后,刘盆子和樊崇等赤眉首领皆肉袒出降。

  投降后第二天,刘秀陈列兵马于洛水边,请刘盆子、樊崇等参观。刘秀对刘盆子说:“你自知当死不?”刘盆子说:“罪应当死,侥幸陛下见怜赦免了。”刘秀大笑说:“你还真是聪明人,我们刘家没有痴呆儿。”又对樊崇等人说:“是不是后悔投降了?如果不服气,我可以再放你们回去,咱们再决胜负,我并不想你勉强服从我。”不等樊崇说话,徐宣赶紧回答说我们归顺陛下,就像是回到了慈母怀中,欢喜得很,没什么可悔恨的。刘秀又说你们一路烧杀抢掠,罪恶很大。但也有三个好处:一是你们打下了众多城邑,但没有抛弃原来的妻妾;二是你们能立刘姓宗室为君主;三是你们投降时,没有拿君主(刘盆子)的头来我这里邀功请赏,而是让他活着降我。于是刘秀把刘盆子、樊崇等人安置在洛阳,每人一所住宅,两顷农田。

  不过,樊崇依旧不甘心,公元27年夏天,他与逄安相商谋反刘秀,事泄后被处死。徐宣、杨音则回到了故里,最后老死家中。

  4

  王匡、王凤和樊崇的主要事迹,记载于《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之中。笔者读樊崇,最大感受是此人真乃一条好汉,一生事业,始于造反,终于造反,勇敢,有血性,心头始终有两个字:不服。此人没什么文化,但有朴素的道德感,比如他带队伍,没有太多纪律约束,只有最基本的“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这么简单的一条,简单朴素;攻打莒县时,有人说这是我们的父母之乡,他就不打了;他拥立刘盆子为帝,虽然也知道刘盆子没大本事,但却一直支持,这一点连刘秀也是赞叹的。

  樊崇的长处是有勇气,所欠缺的是眼光与见识。起义过程中,樊崇因刘玄为汉室宗室而来投奔,试想,如果他那次投奔的是刘秀而不是刘玄,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等他后来投降刘秀时,已是败军之将,不得不降了,心中充满了屈辱感。刘秀也是非凡之人,他看出了樊崇的不服,说给他再决战一次的说法或许是真的,英雄惺惺相惜,刘秀是想让樊崇真心归附,但樊崇终究没有这么做,笔者想这不是出于利益的算计,而是天性使然!

  文/乔语红 高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