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汉朝 汉城遗址及西汉帝陵寻访记

  汉代,这个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朝代,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物质和精神资源。两年多来,为了追寻汉代遗迹,本刊记者已经行走了很多地方,所看所思所想,已陆续在以往多期杂志中发表。2015年8月这次,我们探寻的是西安及其周边地区的汉长安城遗址及帝王将相陵墓。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配合本期所刊登的《汉代的城市与城市化》一文进行实地考察、拍摄照片,当然,最终我们收获得要更多。长安,这里曾是西汉王朝政治、经济中心,是西汉王朝的灵魂所在之地,如果你是有心人,你便能在此看见汉朝。

  1.汉长安城宫殿区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是西汉时期的都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面积约36平方公里。这是中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遗址区除了城墙外,已基本看不到什么地面建筑,笔者一行来到了发掘情况较好的宫殿区遗址,对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遗址进行了考察。

  长乐宫四号建筑遗址博物馆

  长乐宫位于今天未央区汉城街道办罗家寨村北,因地处长安城东南部,故又称“东宫”。刘邦生前便居住在长乐宫,刘邦死后,汉惠帝搬到了未央宫,长乐宫改为太后居住之所。西汉末年时,绿林更始帝刘玄、赤眉刘盆子皆以长乐宫为宫。查阅资料得知,这里建有一个长乐宫遗址博物馆。笔者一行从未央宫遗址东门外北上石化大道,向西行驶了一两公里,便看见悬于路边的博物馆指示牌,左拐进入一条村道。沿着村道向前,一座白顶的房子矗立路边,普通至极,此即为“汉长安城长乐宫四号建筑遗址博物馆”所在。

  时值中午,天气炎热,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依然非常热情地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博物馆的情况。四号建筑遗迹是一大型建筑基址,2003年考古部门对遗迹进行了发掘,根据位置关系、建筑等级等信息推测,这里可能是长乐宫临华殿遗址。在基址的两处半地下建筑遗迹现已辟为展馆。展馆内有玻璃通道覆于其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下面的发掘情况。基址中础石密布,共10列4排,础石间距2米,四周还有14根壁柱,此处很可能是一高台建筑的基址。

  这个博物馆免费参观,但展馆内部不能随意拍照,除了建筑基址外也没有别的文物陈设,笔者想可能是因为正在完善之中,所以只在外面拍摄了六号遗址。

  未央宫遗址公园

  未央宫位于汉长安城西南隅,是西汉惠帝到王莽时期皇帝居住、朝会之所,是西汉帝国200余年间的权力中心。

  未央宫遗址公园的入口处在西安市未央区连霍高速公路北的邓家村附近,入口处就是西安门遗址。西安门三个门道清晰可见,各宽6米,相当于当时四个标准车轨。在门道两边,笔者看到了一排排础石。础石是古代建筑中木柱下防潮用石墩,这说明汉代的城门洞里是有柱子的。由于拱券(xuàn)技术在历史上出现很早,加上笔者曾多次路过西安明城墙,因此之前想当然地以为汉代城墙的城门洞也是用砖垒起来的。后查资料,方才得知汉长安城墙门是两壁直立的阙口,门道两边再立木柱,其上建门楼。其实看《清明上河图》,也能隐约看到北宋京城汴梁城门里的木柱,拱券技术用于城门洞则是南宋后期的事了。

  城墙修筑采用的是平夯法,即先在地平下开挖倒梯形基槽,用土将基槽夯实,再在地面上两面上夹板,用土将夹板填平后再夯实,一层一层向上夯筑。城墙用土就在墙下不远处挖取,等城墙修成时,墙外自然形成城壕。城墙原高12米以上,下部宽度在12~16米,如今南墙西安门段宽高皆不到5米,可以清楚地看到夯土分明的层次和当年版筑留下的圆洞。城墙上构树成荫,远远看去像一条巨大的庭院绿篱。城墙坍毁后,部分泥土被雨水冲刷流进了护城河,因而护城河的河床也变得很浅,现今已长满了青草。

  进入城内沿着路标向北,就到了未央宫前殿遗址。前殿遗址是一组高台建筑群遗址,为未央宫的大朝正殿,即未央宫的核心建筑。殿前地势开阔,有四个庭院。遗址上现有一个观景台,顺着木质阶梯走上三层高台,就登上了遗址区最高点,这里高出地面20多米,可以清楚地看到椒房殿、城墙等,登临高台,负手而立,四野景色尽收眼底。

  之后笔者一行去了中央官署和椒房殿遗址,这两处遗址地面情况大同小异,都是保护性回填后留下一些墙基和础石,学习中国古代建筑之人来此,当有所收益。在中央官署区一个玻璃罩子下,笔者见到了一处地下排水点,所用的是秦汉时期很有代表性的陶制五边形排水管。

  石渠阁为萧何主持营造,因阁下有石渠引水,得此名。这里初时用来保存秦时的图书典籍,到后期则发展成为西汉著名的经学研讨中心,“石渠阁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石渠阁遗址是一座很高的夯土台基,被荒草树木围绕,周无小径,不得而上,故也不清楚上面是否有建筑基址。东边不远是天禄阁,天禄阁是汉时存放国家文史档案和重要图书典籍之所,是我国最早的国家档案馆和图书馆,扬雄、刘向、刘歆都曾在这里校书、著述,途径此地,当可思忆昔年文人俯首疾书之盛景。遗址上今有一座刘向祠,去时祠堂紧锁,爬上祠后一座土丘(可能也是夯土台基),上面的小房子里挂着关于刘向的文字介绍,另一块牌子上还有抗日战争初期中共地下党人吉午中夫妇在天禄阁小学开展抗日救国事迹的介绍,天禄阁曾经是共产党在西安地区重要的情报站。

  建章宫遗址

  建章宫建于西汉武帝年间,规模宏大,“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有复道跨过城墙和未央宫相连。建成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这里都是汉武帝处理政务之地,《汉书·武帝纪》就两次提到汉武帝前往建章宫。王莽年间,建章宫被拆毁,砖瓦木料被用于盖设九庙。

  建章宫遗址当是最让笔者意外的一个地方。遗址在未央宫西边,当笔者一行来到建章路时,已是下午三点多了,看见右手边高堡子村门楼上有“建章宫遗址”几个大字,便拐了进去。因不知具体位置,故一路上走得很慢,一直盯着街道两旁,看有没有什么指示牌。走了一段路后感觉不对,一问路人,才知道走过了。后经路人指点,方在一条不起眼的巷子内看到了建章宫的文物保护碑。

  文物保护碑立在一个院子的红铁门前,门口停着一辆卡车,这里是一个工厂?进去后发现竟是一座寺庙。问庙里一老人,说建章宫就是这里,问还有没有什么汉代遗存,答曰没有。当时一直很奇怪,按理说真是遗址的话,上面是不应该有这么多房子的,但看地势,尽管有乱七八糟的建筑居于其上,依然能看出是一个高台。回来后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才知道地方确实没错,此处是建章宫前殿遗址,但寺庙则属违章建筑,2003年就出现了。早前先是随意取土,后来一些信佛的村民在遗址上修建了这座寺庙,文物部门曾出面阻止过,事情一度闹得很大,甚至连大殿上的房梁都被拆过一次,但村里的信众们还是“顽强”地把庙建了起来。想起那天下午在寺庙外墙上看到的一条宣传文物保护的新横幅,现在看来满满都是讽刺。

  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相继以汉长安城为都。从汉初建城到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迁都大兴城,汉长安城历时近800年,之后逐渐荒废。1961年,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介绍,2015年为遗址保护建设第二个阶段的尾期。从笔者一行实地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遗址内主要文物本体有了一定的保护和展示,基础设施也基本安置到位,一部分村子完成了搬迁。从明年1月份开始,相关部门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看公园的规划图,基本上把整个长安城都圈了进去,据说要搬迁遗址内5万居民。

  如此庞大的公园,建成以后仅基本维护费用就是个大数目,而且周边商业氛围并不浓厚,在吸引资金方面可能要比唐大明宫遗址公园困难很多。作为一个游客,在遗址区大片青草地间游览,第一感觉就是大,太大了,但半天却看不到明显的地面建筑,这样的景点是没什么吸引力的。笔者建议,在保护好遗址的前提下,至少可以复原一部分建筑,将其打造成一处知名景点或者影视基地,亦可带动周边人口就业。

  在寻访汉长安城相关遗迹时,笔者接触到了许许多多的当地人,他们热情地向笔者介绍着自己所了解的一切,对脚下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的那个时代充满了感情。在雁秋门停车场拍摄建章宫双凤阙遗址时,笔者说明来意,对方负责人十分热情,拍照时他指着双凤阙说:“这是汉武帝时候留下来的,已经几千年了!”骄傲之情溢于言表。也许这正是汉代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不只是建章路、天禄阁村、未央区这些地名,还有汉这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2.咸阳汉陵

  此去咸阳,目的是为了拜谒两汉帝陵与诸多权贵功臣的陪葬墓。咸阳位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zōng)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之为咸阳。

  咸阳是秦汉文化的重要源地之一,同样也是一座古城,始皇帝于此制六合而履至尊,定百制而安天下,咸阳亦有“中国第一帝都”之称。汉时,张骞通西域,开古道,咸阳也成为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是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

  西汉初立,高祖刘邦建都长安,咸阳虽失其京畿之位,但因长安距咸阳仅有十余里,古之亦是王侯贵族的陵寝之地,咸阳北原便成了西汉皇室权贵的重要陵区,地位仍很重要。西汉十一个皇帝中有九个葬在咸阳北原,陪葬功臣贵戚之墓更是有数百之多,咸阳因此也成为研究秦汉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咸阳帝王陵墓,每个皇帝都有相应的陵区及陪葬墓,其中有些地方已经开发,形成了著名的旅游文化胜地,有的则散落田野之中,颇具野趣。此次咸阳之行,囿于时间,笔者一行并未一一拜谒上述所言九个帝陵,仅就其中的高祖长陵及其陪葬墓、武帝茂陵及霍光墓、昭帝平陵及上官皇后墓、元帝渭陵及其陪葬墓瞻观一二,虽不得其全部,但亦可循其追思西汉当年千般盛衰事。

  长陵及陪葬墓

  汉长陵是汉高祖刘邦和吕后的合葬墓。长陵位于今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怡魏村,即坐落在咸阳塬的南部,南临渭水,北依九嵕山,居高临下,俯视秦川大地。

  沿着一条沙石铺着的平坦道路,笔者一行见到了长陵。道路两旁的田地里,是整整齐齐的松柏,而长陵和吕后陵墓,便坐落于这些青松苍柏之间。芳草连天,松柏成荫,陵寝与之相合,自然和谐,并不显得突兀。立于此地,身合自然,思绪悠长,试忆,此人以布衣提三尺剑而有天下,建立泱泱大汉,何等雄浑慨然,令人心驰神往。

  吕后的陵墓,位于长陵东面二百多米的地方,呈覆斗形,因汉制帝后不同陵,所以吕后墓亦是一个单独的陵墓。或因方位之故,从远处望去,吕后墓有些低平缓和,与高祖长陵的陡峻肃然有些不同,显得略为柔和。吕后在世时,曾辅刘邦定鼎天下,刘邦死后,吕后当政,继续刘邦未竟之业,为稳固刘氏江山和国家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后,当是女中豪杰无疑,她也是我国古代有记载的第一个皇后和皇太后。

  长陵陪葬墓位于陵园东部,是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功臣贵戚之墓,数量巨多,唐代诗人刘彦谦曾作《长陵诗》言“长陵高阙此安刘,附葬累累尽列侯”,道尽墓中诸人高贵身份。

  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治理国家,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墓便位于长陵陪葬墓群之中,笔者寻访萧何墓地,仅知其位于长陵东北方向的西史村中,走访当地老人,方才得知陵墓位于一处玉米地中的土塚,便是萧何夫妇的墓地。与其他帝王的陵寝相比,萧何墓处没有任何标识,也并不如山丘一般显眼,就像是一座被遗弃的土石堆积之地,其上芳草杂木萋萋,如果没有人指路,笔者当真不会相信眼前这个孤立于田地中的小土堆,便是萧何的墓地。与萧何的功绩相比,萧何的墓地确实有些不显眼,或许当年,萧何的墓地,当如他定鼎天下、匡扶汉室的功绩一般,显赫而又耀眼。

  周勃、周亚夫父子的墓地,同样处于长陵陪葬墓群中,位于咸阳杨家湾。杨家湾在汉时也被称为周氏曲或者周氏坡,周勃、周亚夫的墓地便位于此处。经当地人指点,笔者一行来到了高干渠,高干渠是陕西省于1958年建造的灌溉渠,是陕西省重点灌溉工程之一,驱车沿着高干渠旁的道路前行,有一座石桥,可供过去。而在石桥的正对面,便是一座墓地,墓地周围,是一座桃园,仅有一条小路可供前行。据当地人介绍,周勃、周亚夫父子的墓地仅有一座保存完好,另一座已被发掘,现在仅余一个大坑,因是周围桃树阻隔,笔者一行最终没有见到那个醒目的土坑。

  查阅资料得知,1965年,考古工作者对其中的一座墓地进行了长达五年之久的考古发掘,发掘出骑兵俑583件,步兵俑约2000件,盾牌1000余件,以及大量箭簇、弩机和车马饰等,规模蔚为壮观,现保存在咸阳博物馆内,这些兵马俑被称为“西汉彩绘三千人马”,曾赴西欧、北美、新加坡等多地展出,是咸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茂陵及霍光墓

  茂陵是西汉武帝的陵寝,位于咸阳兴平市东北塬上,茂陵是汉代帝陵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陵寝,有“中国的金字塔”之称。

  茂陵是我们多次去过的一个地方,2013年本刊因研究西汉历史便曾拜谒过武帝茂陵及卫青、霍去病、金日磾陪葬墓,每次前来,都受震撼。依托茂陵及周边诸多陪葬墓,茂陵现已经变成了一方旅游文化胜地,建有茂陵博物馆,馆藏丰富。不过茂陵博物馆并非建立在茂陵前,而是建立在霍去病墓前,因霍去病墓前矗立有诸多雕刻,如牛、马、猛兽、石人等,其形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最具有艺术价值的大型石刻群,为了保护这些艺术瑰宝,当地政府便将茂陵博物馆修筑于霍去病墓前。

  在茂陵博物馆附近,笔者一行驻足远望,得窥武帝茂陵,卫青、霍去病、金日磾墓。茂陵是汉代厚葬的典型,史载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征募工匠、徭役数万之人,于槐里县茂乡修筑茂陵,至后元二年(前87年)竣工,历时53年。可谓汉代帝陵中历时最久、规模最大、陪葬品最丰富的陵墓。驻足陵前,仰首观之,陵墓高大宏伟、庄严稳重,如是大山,其上苍柏纵列,青草披覆,犹如巍峨巨人,肃穆庄严,令人敬畏。

  茂陵东北千米处,便是卫青墓。卫青墓遥望如是一小山,南面陡险,北面平缓,史载为“庐山”之形,古之“庐山”,是为今之阴山,意喻大将军卫青功绩卓著。墓前石碑,是清代毕沅所立。

  侧首东望,可见霍去病之墓,与卫青墓并立。霍去病墓亦呈山形,但与卫青墓不同,霍去病墓状如祁连山,当地人亦称之为石岭子,同样意喻霍去病抗击匈奴之功。墓地周围,灌木丛生,苍松翠柏,荫蔽其身,墓南东西两角,各有回栏曲径,通向墓顶小亭。墓前更有马踏匈奴石雕群像,望之肃然,恍惚间,忆昔日峥嵘岁月,少年英雄,马踏匈奴,封狼居胥,赢得身后千载盛名。

  在卫青、霍去病墓旁边,还有一座墓地,是为汉室做出过重大贡献、武帝托孤重臣金日磾的墓地。三座陪葬墓一字排开,犹如三个钢铁守卫,守护着武帝茂陵。

  因为本刊曾对茂陵及卫青、霍去病、金日磾陪葬墓有过详细介绍,故此次途径茂陵,笔者一行仅在陵园稍作驻足,并未详细观览、品鉴茂陵博物馆内的诸多珍贵藏品,经当地人指点后,便驱车赶往霍光墓所在。

  霍光,字子孟,西汉著名政治家,是冠军侯霍去病之弟,为武帝托孤重臣之一,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为汉室稳固和昭宣中兴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死后以皇帝级别葬仪葬于茂陵。

  霍光墓是武帝茂陵的陪葬墓之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南位镇东陈阡村南部,即渭北高塬南边沿,高干渠的北边。或因笔者一行行进路线不对,驱车从村中穿行良久之后,方能隐隐见其轮廓,待及从一条坎坷不平的小土路接近时,却又被横亘其前的高干渠所阻。因之前两天的暴雨,高干渠中泥水湍急,附近又未见桥梁,不得而过,或是站的近了,有果林俏木遮眼,反而不见墓葬,颇有几分“身在此山不见君”之感,只能透过林木的缝隙,隐约见其少许,却是另有一番风味。

  与游人如织的武帝茂陵博物馆相比,霍光墓无疑显得有些冷清,不过,这份清宁,这样的陪葬墓,正适宜远眺而观,揽其全景。

  平陵及上官皇后墓

  汉昭帝刘弗陵,是武帝少子,母亲是被武帝死前处死的钩弋夫人,目的是为了防止钩弋夫人趁皇帝年幼而专权。昭帝在位时,改革武帝时制度,轻徭薄赋,内外政策得当,使武帝一朝遗留的矛盾、弊端得到控制,扭转了西汉王朝衰微的局势,出现“百姓充实,四夷宾服”的局面,为昭宣中兴打下了基础。昭帝死后,葬于平陵,年仅二十一岁。

  汉昭帝平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大王村附近,咸阳高塬西端。平陵邑因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华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又靠近312国道,兼具文化底蕴与交通便利的优势,所以当地政府欲以建立平陵邑丝路风情苑,打造咸阳高塬、渭水之滨代表不同历史文化的风情小镇和休闲观光景区。

  不过,在从武帝茂陵驱车赶往平陵时,笔者一行通过车载导航,走的是村里弯折狭窄的小道,并未见到什么平陵邑风情苑。从一片片长势正好的苹果园中穿行而过,虽是道途忐忑,颠簸不平,但鼻中苹果清香,眸中红绿相缀,亦颇有意味。隔着一片园林,笔者看到了昭帝平陵所在地,但因位置所限,仅可远观,且亦未长时间驻足,便驱车赶往上官皇后墓地。

  上官皇后是昭帝刘弗陵的皇后,其外祖父为大将军霍光,死后与昭帝合葬于平陵。

  上官皇后墓位于大道边缘,交通便利,在这里,笔者看到了心念已久的平陵邑风情苑。风情苑是秦都区华夏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规划建设汉文化博物馆、汉服表演区、汉军事演示区、戏马台、汉宫古乐、汉衣霓裳等具有汉代风韵特色的景区。笔者到时,风情苑已初具规模,但并未竣工,也未有多少游人,倒是风情苑内的商铺,已经开业,各种小吃琳琅满目。

  从正门进入后,右手边是停车场,左手边则是一个类似舞台的楼阁建筑,沿路右转,正对有一条宽阔的大道,正对着上官皇后的陵墓,道路两边是两个人工湖泊和未及整修的庄稼地。道路两旁,绿柳成荫,碧波盎然,清风徐来,想来竣工之后当是个不错的旅游胜地。

  可惜,在上官皇后墓前,笔者并未见到碑刻之物,亦未见到上官皇后的介绍之物,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曲径通幽,直达墓地顶端。若是风情苑所有项目都建成之后,再来游览此地,当会见到不一样的画面,既可览盛休闲,亦可在轻松之余了解汉代文化知识,一举多得。

  渭陵及陪葬墓

  汉元帝刘奭,字盛,西汉第八代皇帝,史载元帝多才多艺,善史书,通音律,是一位颇具艺术才气的帝王。汉元帝时有两件事为人熟知,一为与其父宣帝的王道、霸道之论,一是昭君出塞,两件事情,都显示出了刘奭柔仁好孺的性格和作风。或正因这样的性格,元帝一朝改变汉武帝以来强硬的对外政策,采取和亲之法,元帝朝也成为西汉由盛转弱的转折点。元帝死后,葬于渭陵。

  汉元帝渭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新庄村东南。在路边看到渭陵的介绍之后,笔者一行沿着一条黄土小道,走向渭陵所在地。小道两旁,是废弃的荒地,其间杂草丛生,荒地外围,则是大片的玉米地和果林。在渭陵周边,笔者除了见到有相关单位树立的渭陵介绍石刻之外,并未见到其他任何关于渭陵的介绍之言,简洁而朴素,一如汉元帝本人一般。陵墓上,除了荫绿的荒草外,便只有一条光洁的小道,直通陵寝顶部,小道光洁笔直,当是有许多人慕名前来,踏草而行,瞻观元帝之陵,方有如此之象。

  登临渭陵,目之所及,四野苍翠尽收眼底,颇有“登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意境,在渭陵的顶端,西北远眺,笔者一行见到了王皇后陵园。

  王皇后名为王政君,是元帝刘奭的皇后、成帝刘骜的生母、王莽的姑姑,其身居后位长达61年,但在位期间并未有太多作为,后王莽通过王政君之手窃取刘氏江山。王政君死后与元帝合葬渭陵。

  王皇后的陵园位于渭陵西北三百八十米处,陵寝四周有墙垣,每墙均于中央辟门,门外有双阙。在王皇后陵园东北约350米处,还有一处墓地,是孝元傅皇后葬陵。傅皇后原为上官太后才人,元帝即位立为婕妤,后立为昭仪。因其为人有才略,深得元帝宠爱。元帝死后,随子定陶王归国。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崩,合葬渭陵,称孝元傅皇后”。当地群众称傅皇后陵墓为“塌塌家”。

  渭陵东北500处,还有数座渭陵的陪葬墓,陪葬墓排列有序,东西4行,每行7座,当地群众称为“二十八宿墓”,《咸阳县志》称为“七妃墓”,现存墓冢12座。据文献记载,王莽叔父、成帝朝辅政大臣王凤、王莽的妻子、昭帝时抗击匈奴的将领冯奉世等皆陪葬此处,但今名位难考。因时间仓促,无暇近前欣赏这“二十八宿”陪葬墓,只能隔田遥而赏之,可窥全景。

  3.灞桥区薄太后窦太后陵

  白鹿原位于西安市东郊,地势高亢,风光旖旎,塬上有三座西汉皇陵,埋葬着汉文帝刘恒、刘恒生母薄太后以及刘恒的皇后窦氏。

  薄太后陵

  薄太后南陵位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狄寨街办的鲍旗寨村。薄氏是刘邦的妃子,生有一子刘恒,后被封为代王。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因薄氏不受刘邦宠幸,吕后便没有难为她,打发她去了代国。吕氏被诛后,大臣拥立刘恒为帝,薄氏为太后。她能被后人熟知是沾了他儿子汉文帝的光—“二十四孝”中汉文帝为薄太后亲尝汤药的故事。《史记·外戚世家》里薄太后的故事很简单,仅在周勃传里露了一面。汉文帝时,周勃辞去相位回到封地后,有人告发他反叛,文帝下令进行调查。薄太后知道后,斥责汉文帝说:“周勃当年拿着皇帝的玉玺,统率朝廷禁军时没有谋反,现居于小小的绛县,难道会谋反吗?”可见薄太后在政治上是很精明的。

  薄太后陵现已被开发成了一个景点。陵园前修筑有一个白鹿原广场。陵园面积委实不小,但却是荒草萋萋,破败不堪。同行的司机是当地人,他说,这里前两年才刚修起来,热闹过一阵子,之后就没人管了。据笔者观察,当初地方政府对这个景区应是抱有着很大的期望,看牌子上的规划图,当地是想依托薄太后陵建一个生态观光示范园,但不知因何草草收场。目之所及,随处可见废弃的喷水池、石雕、览车和遍布于地的烟头、垃圾。

  薄太后墓前有一巨大的铜香炉和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石碑。毕沅是清代著名学者,在陕西工作过多年,除了大兴水利建设外,在陕西的文化建设事业上更是不遗余力。他主持整修了西安碑林、华岳庙、司马迁祠、杜甫祠、苏轼祠,修葺过西安城墙,同时毕沅还填上了帝王陵盗洞,修补残缺,在帝王陵和古建筑遗址旁立碑。毕沅著有《关中胜迹图志》,对关中地区的文物古迹进行了初步清点和立档。他为陕西文物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当记之。

  陵墓脚下的围栏上有一块牌子,呼吁游客文明游览,禁止攀登。薄太后陵的封土上是有砖砌阶梯直上陵顶的,既然不该“登垄”,为何又要修这么一个台阶?出得陵园大门,笔者看到,其所用的砖和大门外台阶的砖看起来是一样的。不管台阶是谁修的,总之用西安市西汉帝陵保护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的话来说,就是“大不敬”。

  窦太后陵

  窦太后陵位于西安市灞桥区沟泉村附近,笔者一行顺着曲折的水泥路上塬登顶后,在白鹿北路旁的农田里看到了这座巨大的墓冢。

  窦太后本名不详,刘恒为代王时,窦氏为王妃。刘恒被拥立为帝时,原先的王后及所生子嗣业已过世,刘恒便将窦氏所生之子、年龄最大的刘启立为了太子,册封窦氏为皇后。窦氏从汉文帝去世景帝继位到汉武帝初年,影响朝政二十多年,这期间她一直推崇黄老学说,是为统治阶层中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人称“黄老太后”。西汉政府在她的影响下,推行“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方针政策,为汉武一朝的富强打下了基础。

  窦太后陵呈覆斗形,西汉帝后陵基本都是这种形式。笔者注意到陵墓封土的斜坡并不平滑,而是呈阶梯状一级级收上去的,加上平顶,很像埃及早期的金字塔形式“马斯塔巴”。

  采用这种形状,笔者推测当有两个原因,一是向上层层加高封土时可保证修陵人有立足之处,二是封土受雨水冲刷时,泥土可以积留在下一级平台上,减缓封土高度降低的速度。故而陵墓刚修好时这种阶梯状应该更加明显。

  墓旁有一宣传栏,除了介绍窦太后事迹外,还有和薄太后陵前一样的呼吁—对祖先陵墓要怀有敬畏之心,当“适墓不登垄”。

  通过对汉城遗址和汉陵的探访,我们感受到了汉朝确实是一个强大的王朝。例如茂陵博物馆里保存的霍去病墓石刻,刀法朴实大气,战马傲然屹立,充满了胜利者的姿态,反映了那个时代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这是汉代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资源。同时,我们也在汉城遗址看到了汉代建城的科学性,除了对城市排水的重视,还有充满智慧的城市发展观。我们在长陵看到了长陵邑的城墙遗迹,当时依陵建城,到汉宣帝时,大大小小的陵邑在长安周边50km的范围内,构成了一个城市圈,这些卫星城市缓解了长安人口压力,同时又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和长安保持着密切联系,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均衡发展。汉帝国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它留下的文明印记却无处不在,至今还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文/唐易 秦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