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二战罪责的反思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德国,二战
  • 发布时间:2015-10-21 14:23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里,有一个话题是绕不过去的,即:德国对二战罪责的认知、忏悔和反思。

  在世人的印象中,战后德国在处理历史问题上做得很好,但这只是故事的一面,另一面是,它也经历了从掩盖到揭露、从沉默到反思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众所周知,二战前夕,是第三帝国的“太平盛世”:失业率下降,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经过十多年的动荡、不安和沮丧,人们重获信心。可以说,当年是德国的经济勃然发展掩盖了纳粹政治体制的阴暗面。希特勒把纳粹的掌权及社会的重大变化美化为“民族的崛起”,几乎没有人怀疑和反对纳粹高调喊出的“振兴民族”的口号。全体国民在行“希特勒万岁”的问候礼中臻于癫狂的境地,普遍参与屠犹、告密活动,国民(甚至不少妇女、学生)从戎践踏苏联、波兰等国,极端的民族主义甚嚣尘上。在二战期间,许多德国人迷失了方向、丢失了信仰、失去了尊严。1945年第三帝国覆灭后,很多纳粹时代当官的人,仍在台上;他们的知识分子三缄其口,不愿担当“批判者”的角色;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干过坏事的当事人,对曾经的岁月更是如遇瘟疫,唯恐避之不及。德国《明镜》周刊曾称这些人为“沉默的邻居”。战争结束后的前十年里,诸如屠犹话题始终被公众所讳忌,当时关于说什么、怎么说都有很多限制。

  把纳粹的历史性罪恶拿出来清理,不是由经历了浩劫的一代人来进行的,而是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年轻一代的诉讼,是他们拯救了德国的名誉、前途和人类的良知!

  当年,尤其令年轻人不能容忍的是德国政府对二战罪责的“闭嘴”。在新生代的敦促下,德国政府意识到:对历史不能选择沉默,更不能避讳。1970年12月7日,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维利·勃兰特的“华沙之跪”便是一个显例,德国政府的惊人之举震撼全球。它不止是拉近了德波两国的距离,更是德国重新融入世界和平大家庭的启端。如2013年1月27日“大屠杀纪念日”和1月30日纳粹头目希特勒掌权八十周年前夕,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发表声明称:“德国对纳粹罪行承担‘永久责任’”。

  记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里展出过一个另类“产品”--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铭牌“绊脚石”。据德国馆工作人员介绍,每块“绊脚石”上刻有的文字是一个或数个人的名字,那全是在二战中被纳粹投入集中营遇害的犹太人,上面还简略记载着他们的生卒年月。政府出资,将它们一块块镶嵌在罹难者故居门前的街道上,稍略高出地面,常令人不期而遇,在硌脚之余,驻足俯首注视一下那些揪人心肺、催人泪下的名字。德国政府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别有深意的“绊脚石”,它是明明白白地向世人昭示:德国人绝不会忘记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而反思罪恶、铭记教训、悔过自新则自然形成了德国人的一种“绊脚石心态”。

  德国是一个最伟大的文明遗存和最深重的罪行记录并存的国度。在德国,第三帝国统治了十二年,战后,其满目疮痍,遍地废墟,神话破灭,信仰轰毁,人们的心头也是一片废墟。经过一段时期的励精图治,德国经济复苏,雄风重振,又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真可谓:一代人的精神死亡了,另一代人却经过反思,从死亡的废墟中站立了起来。

  【原载2015年9月7日《上海法治报·灯下漫笔》】

  沈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