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新金融”变革
- 来源:互联网经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22 14:16
技术变革+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时代,经济、社会、技术、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深度变革,网络化、虚拟化和数字化的特征日益凸显。
从需求端来看,一方面,网络普及程度日益提高,人类生活方式日益互联网化,以“在线常态化、购物网络化、社交虚拟化”为特征的互联网生活模式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另一方面,虚拟网络经济蓬勃发展,传统商业模式被深度解构,产品服务向虚拟化、个性化发展,营销模式向精准化、交互化方向转变,产业竞合向开放化、众包化方向发展,服务对象向碎片化、规模化市场转变,由此催生了大量具有互联网特征的金融服务需求。
从供给端来看,以开放、聚合、互联和智能为特征的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深度融合,从根本上再造了传统信息采集、传播、处理和利用的方式,对金融服务过程中渠道接入、资金结算、信息处理、客户交互、风险管理的方式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互联网金融业态兴起奠定了基础。
从市场端来看,电商企业、第三方支付、电信运营商、银联等第三方机构向结算、理财、融资、担保等核心金融服务领域广泛渗透,倒逼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借助于网络技术不断深化在线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双方竞争合作、互利共存、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网络与金融相互融合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倒逼商业银行变革
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非金融机构快速介入金融领域,迫使各家银行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深化经营服务模式变革。
加速商业银行金融脱媒
渠道脱媒: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非银行机构凭借其掌握的大规模客户入口、高效的资金处理方式、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削弱了银行作为主要支付结算渠道和产品代销渠道的地位,造成渠道脱媒。
资金脱媒:交易结算资金大量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越来越多的投资借贷行为以网络理财、网络融资的方式实现,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匹配,资金在银行体系外流动,形成资金脱媒。
信息脱媒:智能搜索引擎和海量数据挖掘技术有效又低成本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互联网平台企业获取了大量本应由银行掌握的客户身份、账户和交易信息,削弱了银行对客户信息的垄断,造成信息脱媒。
客户关系脱媒:互联网金融为客户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选择,更多金融交易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客户不直接与银行发生接触,银行客户关系的排他性和客户忠诚度下降,形成客户关系脱媒。
加深金融生态多元融合
金融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传统银行业开始有选择地进入证券、保险、租赁等金融领域,综合化经营、金融跨界融合成为互联网时代银行业重要的特征。
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成为一种潮流,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基于客户价值链条,从线上向线下金融增值服务延伸,银行业传统业务由线下向线上迁移和拓展,线上与线下的服务与应用逐步走向贯通融合。金融与商业生态的融合日益加深,商业银行根植于社会网络、经济网络、产业链条,融入各种商业生态提供金融增值服务。
推动商业银行智能化变革
移动通信、智能终端和用户界面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商业银行渠道接入的智能化变革,体验式“智慧网点”、交互式网上银行、移动智能终端是银行当前服务渠道创新的重要方向。以定制化、标准化、集成化为方向,实施产品服务的智能化改造,成为银行应对互联网时代快速金融创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必然选择。数字化变革挑战银行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和营销模式,基于对客户信息的挖掘和行为特征的分析,可实现客户的分类管理和客户营销的智能化。
利用开放技术平台和流程模块调用、执行监测和决策规则引擎,银行逐步走向流程运行的智能化。基于开放共享的信息集成平台和挖掘分析工具,银行实现管理决策的智能化,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风险的集中管控和价值的深度挖掘。
深刻改变银行业市场格局
在互联网环境下,银行业的价值取向、资源禀赋、角色定位将发生根本改变。竞争的支点将从客户关系、资金规模、网点覆盖转向网络技术、数据积累、平台入口和客户体验,市场各参与方将在综合实力、定制化服务、渠道便捷性等方面展开激烈比拼。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竞争,从产品服务的竞争转向商业模式的竞争,从资源实力的竞争转向综合能力的竞争,从行业内部竞争转向产业联盟的竞争,最终由竞争走向合作,形成基于生态系统各取所需、互补发展、共享共赢的格局,将是未来演变方向。
转型: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面对互联网金融强势崛起给银行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商业银行应充分依托现有业务、技术和客户基础,深度融入互联网金融生态,逐步实现经营管理全流程向互联网化的方向转型。
加紧实施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
着眼于顺应经济社会变迁、技术创新应用和金融业态演变趋势,直面互联网金融兴起和同业经营互联网化带来的挑战,实现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时代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改善客户服务体验、树立网络品牌口碑,巩固商业银行线上线下主流银行的竞争地位。着眼于降低运营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以合理的成本付出和风险承受,实现对小微企业、“三农”客户和网络大众等市场群体更大范围的服务覆盖。
积极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以发展网络支付、网络融资、网络理财和移动金融为突破口,积极推动支付方式、服务功能、服务渠道和服务模式创新,抢占银行业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制高点。从线下走向线上,在“便捷、安全、贯通、定制”的方向上,推动支付方式的创新。通过自建电商平台或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的方式,促进金融服务与电子商务的全面融合,构建集金融交易和商务、生活增值服务为一体的商务生态圈。深入拓展传统电子渠道功能,加快移动金融等新兴渠道建设,实现互联网金融全渠道创新发展。建设以旗舰店为核心、卫星型网点为辅翼的智慧网点体系,打造“视、触、听”全方位互动营销体验区,加快实现传统渠道的互联网化。
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加快搭建开放式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深入挖掘线上客户的金融需求和数据信息,打通线上线下信息壁垒,创新闭环服务模式,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产业链条上各方的互补合作,提升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和竞争力。构建集金融交易和商务、生活增值服务为一体的商务生态圈。通过多渠道整合和集成,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开展定制化、个性化的O2O闭环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顺畅衔接和交叉互补。
打造灵活高效的支持保障体系
按照互联网金融的运行机理,从产品研发、运营架构、风控体系、IT架构等多层面入手,打造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按照互联网金融特点创新产品研发机制,实现产品的快速研发和按需定制,提升客户体验和市场响应能力。借助信息技术应用,推进风险管理技术革新,建立与互联网业务特征相适应的风险策略和风险控制技术。基于模块化、标准化、开放式的流程和信息架构,实现运营平台随需调整、灵活组装、弹性扩展,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频繁创新和规模的快速扩张提供保障。构建开放、灵活、松耦合的云系统架构,提高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数据服务、产品创新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文/丘永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