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流量变现新法门

  • 来源:互联网经济
  • 关键字:互联网,众筹,P2P
  • 发布时间:2015-10-22 14:22

  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在传统金融领域的运用和创新。近年来,互联网金融领域涌现出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P2P、众筹、大数据金融等新兴业务模式,多元化的互联网金融生态逐步形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冲击,不仅在于创新的金融服务形式,还在于将原本不属于金融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引入金融服务体系。

  随着互联网金融市场爆发式增长,吸引更多互联网企业纷纷抢滩布局,在P2P、众筹、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证券等领域加速推进。特别是电商平台依托长期积累的交易数据记录和信用体系,服务于全产业链,向供应商、中小企业乃至消费者,提供支付、融资、理财、消费信贷等各类金融服务。仔细地梳理这些布局,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基础技术。主要是指支付系统,很多互联网企业出于自身平台交易需要开发。比如,腾讯推出微信钱包,阿里推出支付宝,百度推出百度钱包,京东、小米及苏宁均开发了自己的支付系统。支付系统的推出不仅解决了平台内部交易涉及的支付问题,还可提供很多延伸性的服务,比如信用卡还款、转账、手机充值、水电煤缴费等传统金融较少涉及的惠民支付服务。

  第二个层面是金融产品。基于企业平台开展金融相关业务。互联网企业纷纷推出各种理财产品,包括成立小贷公司,建立众筹、保险、基金等金融服务平台,发展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参与筹建网商银行等。比如,阿里就在支付宝基础上推出余额宝、支付宝股票、蚂蚁微贷、支付宝红包、花呗、娱乐宝、蚂蚁达客、淘宝基金超市等众多金融产品,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产品生态。

  第三个层面是核心技术。互联网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巨头,在信用评估、征信、大数据金融、云计算等领域加大投入,比如阿里推出芝麻信用分和腾讯推出腾讯信用等,这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金融基础构架的完善,也在进一步构建互联网企业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阿里、腾讯、京东及百度,小米、苏宁、海尔等均向互联网金融发力,其布局方式与阿里或京东类似,主要都在上述三个层面布局,构建自身金融生态,从而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促进互联网企业流量获取与变现

  互联网企业围绕以上三个层面构建金融生态,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在原有流量的基础之上扩大优势,通过更多应用场景获取流量并将流量变现。

  流量是所有互联网商业模式存在的基础,也是资本市场对互联网企业估值的关键要素。互联网企业的流量指标包括注册用户的数量、活跃用户数量以及用户使用频率等。流量规模意味着企业的潜在客户规模。互联网企业,不论是以电商起家,还是以社交或者搜索起家,全都掌握着大量的客户数据,布局互联网金融的主旨都是在抢占流量“入口”,流量是所有互联网商业模式存在的基础,缺乏流量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

  互联网金融相关业务是互联网企业获取流量的高速引擎和流量变现的加速器。互联网企业的日常运营及资本运作均体现流量扩大的逻辑,为此,互联网公司之间反复上演着合纵连横的戏码。比如,支付宝和微信的红包大战一度发展为互相屏蔽与封锁,其背景为微信支付挟微信的流量优势,将用户规模快速做到了1个亿,引起了支付宝的高度警惕;再比如,腾讯与阿里联合其他知名企业成立了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旨在借力现有流量资源发展便捷的互联网保险服务,延伸服务链条。

  互联网公司获取和变现流量的战场,已从线上延伸到线下。比如,微信整合电影票、机票、火车票到“我的钱包”;支付宝成为12306的支付工具之一;百度则杀入票务支付,意图以电影票为切入点导入流量,同时还在糯米网、去哪儿网上布局搭建O2O闭环,联合去哪儿网推出全国5A景区门票半价活动,意图明显。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用户和厂商之间得以更加便捷地连接和互动,互联网企业将用户端和供应链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闭环,不断地进行价值动态传递,形成企业发展“生态圈”。互联网金融成为互联网企业生态布局中的关键一环,打通了整体资金流,并日益发展为互联网企业新的盈利增长点。

  互联网企业+互联网金融的未来驱动力

  互联网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巨头能够基于生态链布局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原因在于其拥有流量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数据优势等,但其中最为显著的优势还是数据优势。数据是流量的积累,数据资产将成为互联网企业未来最为核心的资产。

  如果从现有商业模式来看,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是为了引入流量和提升流量变现能力,但是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的作为远不止于此,未来驱动其走得更远的动力来源于两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把大数据、云计算、征信等新技术手段运用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控。涉足金融领域难以绕开信用风险问题,传统金融对于信用风险的主要控制手段是进行严格的线下审核,通过专业评估方法评估相关主体信用风险,这一方式受到风控成本和风控效率方面的影响已经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在资金供求市场上表现为“二八现象”,导致大量的小微企业无法获得正常的金融服务,从而为经营带来困难。而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的特点在于将一切活动数据化,借助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功能积累形成有效的个人信用评价机制,与央行征信体系形成有效互补,实现金融风险管控和营销方面的创新,实现风控成本与效率的平衡。

  第二个方面是与具体产业、实体经济相结合发展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使得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得以统一地控制和协调,从而使整条供应链可以更有效地运行,不仅解决了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还使其业务经营和发展获得更大的优势。产业链金融的发展可以降低放贷风险,增强企业的商业信誉,提升整体产业链的价值,更有效地控制资金流向。总之,基于具体产业、实体经济发展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既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平台的长远发展。

  任何行业的长期发展都依赖于对原有业务模式的突破和创新,但创新的维度对创新的成败影响重大。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指出,就算经营最好的公司,尽管他们十分注意顾客需求和不断地投资开发新技术,但都可能被任何新产业所影响而导致失败。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传统金融行业,尽管现在很多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努力创新,但是如果不从新的角度重新设计金融运行方式,几乎没有可能改变传统金融机构低效、覆盖面窄的问题,更别谈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这一世界性难题。然而,互联网对解决这一难题提出全新的思路,从一开始互联网金融企业就以“小微”涉入金融,注重小额、便捷、体验,进而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路径。这种方式一方面避免了与传统金融发生正面竞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提供创新的金融服务方式实现了对原有金融服务的突破和升级。相信,互联网公司在互联网金融相关领域的布局也是构建创新维度、实现自我突破的重要举措。

  文/王晓军 郭大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