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看杂纸了

  • 来源:读者新周刊
  • 关键字:侯孝贤,亚马逊
  • 发布时间:2015-10-22 17:58

  标题没有写错。

  我很确定。只不过不想用“纸质杂志”这么啰嗦的说法而已。

  就在三年前,我仍然会大批量的购买报刊亭上展示的大多数杂纸,除了《兵器知识》这种我实在没兴趣,从《上海服饰》到《最小说》,我都是有买来看过的。比如一直对时尚杂志《嘉人》颇有好感。职业习惯使然,可以不戴太深的有色眼镜,用专业的而不是直男的视角去审视同行的作业(这位同学请你停止变相自夸)。

  不过的确,我已经很久没有购买过杂纸了。

  8月份去北京出了一次差,发现北京街头的报刊亭仍然生机盎然,只是保有量上,恐怕仍然难免有减少。

  不过三线城市兰州,虽然是省城,报刊亭是明显关门很多的,功能更多集中在贩售纸巾和饮料上面。

  所以当我突然想要看三联做的侯孝贤的专题时,我很自然,也是很破天荒的,选择了从亚马逊网购。

  而之所以要看三联,并非我是三联什么铁粉,只不过因为《刺客聂隐娘》有一些详细记录影片拍摄幕后故事的书,太贵了。

  像世纪文景出的《刺客聂隐娘》拍摄笔记·美术图稿·高清剧照·绘本电影,标价高达188元,电商售价也在130元以上。看看杂志的专题,也是不(便)错(宜)的选择。

  而之所以要看杂纸,也与侯孝贤有密切的关系——若不是这样一个手艺人一样,用胶片,零特效去拍电影的导演,我都不会有丝毫动力去“买一本纸质杂志”的念头。

  有关侯孝贤的文字,如果是“跃然纸上”的,大概更好些。

  当比我预期快很多收到杂纸,并很快就看完的时候,我察觉到了一些和以往看杂纸完全不同的感受,这或许和这一年来,我全面拥抱数字阅读,有很大关系。

  首先,在看这个有关侯孝贤的专题的时候,我多次用手机拍摄了我认为很精彩的文字片段,并且把照片发到了网上。

  杂纸分享起来真是麻烦啊!虽然手机拍照已经这么方便,但是杂纸因为物理的局限,可能你想分享的那段话,前半截在第38页的末尾,后半截在39页的开头。

  你如果只是想分享一段话还要分两张照片,那真是有太麻烦了。

  而且你还要注意,手机镜头边角畸变对图片的影响,所以拍照的时候还要尽量保持手机和杂纸平行。

  其次,不仅分享不便,而且你没办法点赞。诚然,我发布了屏摄杂纸的图片,还在社交网络上收到了几个赞,可那并不是我想要的。

  我想给侯孝贤点赞,我想给舒淇点赞,我想给张震点赞,我想给朱天文点赞。

  可是杂纸上只有摸起来滑溜溜的铜版纸啊,哪里有竖起大拇指的点赞按钮?

  再次,我看完杂志,还得将它放好。但我不能收藏在什么云端,什么网络收藏夹里面,我不能在点击收藏的同时标注上“mark,看完了感受很深”之类。

  我的意思是,数字阅读无比简便的检索、标注、评论和分享,在一本物理上极具存在感的杂纸面前,全部缺失。

  可我本来才是数字阅读这个世界里的新居民好吗?我是新来的啊!

  我本来应该是纸质阅读的遗老遗少,我本来是给收破烂的卖二手杂志时豪气千云的卖家啊,一叠叠重得要死的铜版纸杂志,卖废品好压秤的呢!

  我应该吐槽手机屏幕在深夜的刺眼和冰冷,吐槽毫无手感的震动反馈,吐槽自欺欺人的翻页特效……

  我应该憎恨数字阅读才对。

  现实残酷,当我仅仅拥抱数字阅读不足一年,我已经忘了四大发明之一纸张君的好了。

  我只是觉得,如果我看一篇文章想分享片段到网上,我还得捎带让手机摄像头君也把文章给读了,那我觉得我们都有点累。

  手机摄像头不就是用来拍美食、自拍还有扫二维码用的吗?什么时候还有承担“为了展示主人还在读书所以我也要读书”的使命?

  所以说回来,细细一想,网购一本杂纸,这里面有很微妙的讽刺意味,和并不友好的数字体验。

  侯孝贤的作品,无论如何都应该去体验胶片放映的那种美好,而有关叙述侯孝贤工匠精神的文字,至少,杂纸已经是显得多余的存在了。

  数字阅读比我想象中,来得更加凶猛,我在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就不得不确认我必须已经准备好了这个事实。

  因为我要把我读了侯孝贤专访的链接发送到朋友圈里去啊,要不然我为什么要读这些东西?

  所以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看杂纸了。

  至于杂纸都没人看了,再上哪去看那么多专业又有深度的文字,这这我可管不了那么多了。

  包括你,肯定也没工夫操这份心,这不,大家都在用读览天下看《读者新周刊》看得好好的么?

  文/顾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