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季同笔下的1889年巴黎世博会
- 来源:书屋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陈季同,1889年,巴黎,世博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9-19 10:19
中国和早期世博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1851年,中国商人徐荣村和在中国经商的外商将丝绸、茶叶、中药材等中国传统商品运往英国,参加在伦敦举行的首届世界博览会。此后,晚清时期,中国官方和民间商人以组团参展、寄物参展和派员参观等各种形式,几乎参加了历届世博会,期间某些人士写有参观记,为我们研究有关的世博会提供了重要资料。
过去学术界很长时期在讲到清末与早期世博会关系时,经常列举的是李圭关于1876年费城世博会的记述,黎庶昌关于1878年巴黎世博会的记述。中国学者都不知道陈季同曾写有关于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专文,他还在这次世博会上发表过演讲。
陈季同(1852—1907),字敬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青年时期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5年以后在欧洲学习和工作了十几年,曾任清廷驻法国使馆参赞,期间用法文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1891年他离任回国后,又在晚清的政治外交文化活动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在他1907年逝世后,长期鲜为人知,几乎被人们遗忘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学者开始了对陈季同其人其书的研究,并将其法文著作译成中文发表。其中《巴黎印象记》法文版出版于1891年,《吾国》法文版出版于1892年。《巴黎印象记》一书描绘的是巴黎人的日常生活,以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身份对亲身经历的异域风俗加以评论,其中包括有记述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万国博览会》一文。《吾国》一书是陈季同编录1892年以前在欧洲撰写的十一篇文章的集子。其中第一篇文章是陈氏在1889年巴黎世博会上发表的演讲——《中国的社会组织》,此书还包括有《万国博览会上的中国馆》一文。陈氏的这三篇文章为我们研究1889年巴黎世博会、这届世博会与中国的关系、陈氏在博览会中的感受与表现提供了重要资料。
《万国博览会》一文采用的是书信体,陈氏说此文是一位参观博览会的中国人写给他的信,但通观全文系出于陈氏本人的手笔,记录了他的所见和观感,这可以他在本书中发表的《参观法院》一文的有关内容作为佐证。陈氏在此文一开头就讲:“不久前我曾向诸位讲过巴黎万国博览会上琳琅满目的景象如何令我赞叹不已。”
文章一开头便交代他本人十分热衷于本届博览会,说他在一段时间里每天都在博览会上,风趣地写道:“几乎成了参展商中被展出最多的人。”陈季同所见的巴黎博览会规模盛大,展品众多,各国展品的亮点很多,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湛的美术作品。美术作品多种多样,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塑像有神灵、仙女、皇帝、著名人物、愤怒的公牛、变成泉水的少女、劫掠女人的猴子、搏斗的士兵、喂孩子的奶妈,总而言之是人们所能想像到的一切。令他陶醉的还有绘画,其中或人物画或风景画,“小小画幅上是广袤的田野,各种各样的肖像,精神疲惫而忧郁的农民正在辛勤耕作,日落笼罩在雾中或者覆盖着白雪的大山,月光照耀下的茅草屋,小船在垂柳依依的湖上泛舟。总之这些画以令人惊异的忠实再现了大自然的一切风景”。陈氏这里记述的当为十九世纪欧洲的名画。在文中他还提到了某些著名画家的名字。如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画家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E.Delacroix,1798—1863),十九世纪法国优秀风景画家,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卢梭(T.Rousscau,1812-1867),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巴比松画派的成员米勒(J.F.Miller,1814—1875),十九世纪法国卓越的风景画家,写实主义风景画大师柯罗(C.Corot,1796—1875),可见陈季同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鉴赏能力与丰富的知识。
二、快捷的机械设备。令陈氏叹为观止的是生产车间和造纸的自动流程,对此他写道:“我来到二楼,坐在一个铁制的台子上,突然间,它沿着两根铁棍滑动起来,将我送到了走廊的另一端下面,机器挥舞着巨大的手臂,粗大的铁桿骇人地上上下下,巨大的手臂,送来阵阵冷风。”“一家造纸厂向人们展示纸的自动生产。如何从白色的纸浆变成雪白宽大的纸张,然后数千米长的纸张又缠绕在一截圆木上。”陈季同还生动地描述了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将人的声音抓住,然后粘到一卷转动的蜡上。你只需将这卷蜡寄给朋友,他们也让它转动起来,声音又立刻又说起话来,无论重复多少遍都可以。”
三、不断改进的武器。在陆军展览馆里,陈氏见到了从古到今的各种军事武器,有短兵相接的马刀、短刀和长矛,十步之外射杀的左轮手枪,两公里外射杀的步枪,射程为七八公里的马克希姆小型炮以及射程为三十公里的卡耐(Canet)大炮。陈氏还详述了不同型号的弹丸,小如橄榄的铅弹,大如木桶的钢炮弹,只能一枚一枚发出的大圆炮弹,可以在一分钟之内射出三百发的小炮弹。陈氏所见的炮弹发射,或用人工、蒸汽或电力。他形象地描述大炮的威力:“当炮弹自动发出时,大批人还来不及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击中倒下了。”当他了解到各种各样的火药时,大发科学幻想,认为人们很快就可以发明射程更远的武器,随着科技的进步,将来所有的炮弹都可以射到月球上去,月亮仙子的宫殿可能会受到损坏,但人类可以生活得更好!
四、引人入胜的风光。他对配合博览会举行修建的埃弗尔铁塔十分欣赏,把它称之为“高耸入云铁铸的梯子”。生动地描述铁塔电梯升降之快:“还来不及背诵三句《论语》”!由埃弗尔铁塔联想到西方传说中的通天塔,说人们可以在博览会会场中听到各种不同的语言,以此形容会场中各国观众之多。他对在会场中见到有中文告示感到高兴。陈氏对会场中设有每十分钟往返一次、行程两英里的小火车,十分赞赏,认为它发挥以车代步的作用。他称赞会场应用了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使博览会晚上照常开放。陈季同对令人目不暇接的博览会喷泉十分欣赏,为此他写道:“从一个满满的水池里喷射出一束高高的银色液体,周围一圈黄玉般的水柱,水柱垂下来,散为成千上万晶莹的水珠”。“突然,没有间歇,银色的水柱变成了乳白色,水柱不断升高,变细,变成一条紫晶的激流,上面溅落着红宝石般的水流……像火焰一般升起,又像宝石雨一样溅落”,呈现着美妙的色彩变幻。
陈季同的有关巴黎博览会的记述,说明他的文化品位很高,这是他长期旅居欧洲,受西方文明熏陶的结果,总之他对在博览会上所见所闻持称赞态度,反映了他对近代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接纳与欣赏。
《万国博览会中的中国馆》记述了陈季同在这届巴黎博览中关于中国馆的所见所闻,文章的第一部分交代了中国展品参展的缘起与中国馆的筹建,第二部分对中国展品刺绣、牙雕、瓷器等的质量、工艺进行了评估,这是此文的重点。
文章的第一部分澄清了学术界关于中国参加这次博览会一些不准确的说法。1889年举办的巴黎世界博览会,关于中国政府没有接受邀请正式参加的原因,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中国政府考虑到“中国计程遥远,运物艰难,非近在欧洲之国可比,且前与他国赛会颇多亏赔,是以近年概辞未与”。但据陈季同在《万国博览会的中国馆》一文的记述,本届世博会中国政府所以未赴会另有原因,是由于所有的贷款被投入到拯救黄河决口所造成的水灾之中。陈氏这种说法有事实根据,1887年8月郑州十堡发生了黄河决口,造成了直隶水灾,9月以郑州整治河口需款,开郑州捐例。这次救灾需用款额巨大,仅1889年4月1日清廷据河东河道总督吴大徵等奏,黄河两岸各厅检工迭出请添拨防险二十五万两,而参加世博会所需费用也确实庞大,如1905年中国政府参加在比利时列日举办的世博会,江海关道就汇拨银两万两,外加八万法朗。陈氏在文中也指出前几次参会,中国政府要为每个参展商提供四十至五十万法朗。根据以上情况,可见陈氏关于中国政府未正式参加本届巴黎世博会是由于救灾造成的财政困难,这一说法符合实际。中国政府声称“计程遥远”难以赴会,实为托辞。
在《万国博览会的中国馆》一文中,陈季同对在1889年巴黎博览会中的中国参展的情况做了概述,从中我们了解到本届博览会中国政府没有像历来那样,委托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组团参展。但为了表示对法国的友好,中国政府指示各通商口岸的税监,对那些愿意参展的商人和企业家给予鼓励,免除其出口税。结果中国展区由十五名参展商组成,其中有四位列入名录,他们中有两位来自广东,他们占据了展区的七分之五,其余七分之二被旅居巴黎的侨商占有。过去有的学者在研究本届巴黎世博会与中国关系时,认为中国参展世博会大多是由海关组织的,把1889年中国参加巴黎世博会也列入其中。从陈季同上列的记述,可见这种说法不准确。
陈季同的《万国博览会的中国馆》一文的重点是对这次世博会上中国展品的评价,指出刺绣“俯身在如此简单的材料之上的工匠制作的产品的艺术价值丝毫不逊于欧洲出产的挂毯”。陈氏又说在这些产品上充分运用了他们天才的想象力,产品的色彩无与伦比,千变万化,时而热烈时而柔和,但在总体上又不失和谐,而和谐正是这种精美物品的基本要点。值得注意的是陈季同用资本主义工厂大生产,使人性泯灭、异化的观点,将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与中国传统手工生产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中国手工产品没有堕落到工业产品的水准。他认为“机械操作对于生产者的智力以及产品的美感都有致命的损害”。接着陈氏又分析了美不胜收的牙雕作品,指出这一绝活儿,比如那些层层相套的同心球,它们是用一块材料雕刻、切割而成,陈氏介绍了牙雕工艺的奥妙。之后陈氏又指出来巴黎展出的瓷器都是中国当代制造商生产的最精美、最具装饰性的产品。陈氏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中国这次送展的还有竹器、乐器、漆器、墨汁,各式折扇、香精等。陈氏在这篇文章中对今后中国如何参加世博会提出了意见,即让更多的中国制造商与会,请他们向公众讲课,传授制造方法,以便加强中国生产者与外国公众更紧密更经常的联系。陈氏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指出由于经费(补贴)的限制,中国没有更多的制造商予会,即使如此,我认为我们的展区对于一切关注我国艺术和工业的人士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的。总之,我们来了,我们与邻近的展位相比很有自信。没有人会说中国因为不参加1889年的这次世界聚会而颜面扫地。陈氏这些议论反映了他扬国威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强烈愿望,拳拳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本届世博会,由赫德主持的中国海关没有参与中国参展事宜,因此他们态度冷淡,这从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与他的下属驻伦敦的代表金登干的来往信件中有所反映,目前我们发现他们之间只有一封信谈到中国参展的情况。金登干在1889年11月1日致赫德的信中声称他在巴黎世博会所见“中国展馆,真是太丢人了,场地上只有两三名肮脏的中国人与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埃及人等一起在所谓的开罗大街销售再普通不过的小玩意儿”。金登干笔下的中国馆与陈季同的有关描述存在很大差距,金登干的冷淡与蔑视显然反映了他的民族偏见,很可能也是由于海关未参与此次世博会送展事宜,令他耿耿于怀。无论如何,陈季同的描述是接近真实的。
陈季同在这届世博会上发表了题为《中国社会组织》的长篇演讲,应是他参加世博会的重头戏。演讲的具体时间、地点不详。后来演讲作为文章收入《吾国》一书,文章全面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勾画出一幅政通人和的社会生活图景。全文的重点在于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解释和赞扬,陈季同写道:
在我国,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紧密相连,而党派问题从不介入其中,统治我们的皇帝本人光荣地声称自己是万民之父,结果,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拥有四亿子民。在他的统治下,我们就像被监护的孤儿自愿接受睿智的监护人的监护,他管理我们的财产,保护我们的利益,保证我们的福利和安宁。
这段话解释了中国社会组成的家庭特征,以一家之长代表帝王,以子女来代表臣民。接着,陈氏又向西方读者详细说明清政府的内阁、六部、总理衙门、海军衙门的组织形式,介绍它们的功能,把一个组织完备、功能齐全的清帝国政治制度网描绘出来。在文章中作者抒发他热烈的崇仰中国传统道德和爱国的感情十分可敬,但有时不免有自大护短之嫌,如他为连坐、纳妾、溺婴等陋习辩护;又如每当指出欧洲社会的缺陷时,常自夸中国如何完美。
……
过去学术界很长时期在讲到清末与早期世博会关系时,经常列举的是李圭关于1876年费城世博会的记述,黎庶昌关于1878年巴黎世博会的记述。中国学者都不知道陈季同曾写有关于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专文,他还在这次世博会上发表过演讲。
陈季同(1852—1907),字敬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青年时期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5年以后在欧洲学习和工作了十几年,曾任清廷驻法国使馆参赞,期间用法文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1891年他离任回国后,又在晚清的政治外交文化活动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在他1907年逝世后,长期鲜为人知,几乎被人们遗忘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学者开始了对陈季同其人其书的研究,并将其法文著作译成中文发表。其中《巴黎印象记》法文版出版于1891年,《吾国》法文版出版于1892年。《巴黎印象记》一书描绘的是巴黎人的日常生活,以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身份对亲身经历的异域风俗加以评论,其中包括有记述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万国博览会》一文。《吾国》一书是陈季同编录1892年以前在欧洲撰写的十一篇文章的集子。其中第一篇文章是陈氏在1889年巴黎世博会上发表的演讲——《中国的社会组织》,此书还包括有《万国博览会上的中国馆》一文。陈氏的这三篇文章为我们研究1889年巴黎世博会、这届世博会与中国的关系、陈氏在博览会中的感受与表现提供了重要资料。
《万国博览会》一文采用的是书信体,陈氏说此文是一位参观博览会的中国人写给他的信,但通观全文系出于陈氏本人的手笔,记录了他的所见和观感,这可以他在本书中发表的《参观法院》一文的有关内容作为佐证。陈氏在此文一开头就讲:“不久前我曾向诸位讲过巴黎万国博览会上琳琅满目的景象如何令我赞叹不已。”
文章一开头便交代他本人十分热衷于本届博览会,说他在一段时间里每天都在博览会上,风趣地写道:“几乎成了参展商中被展出最多的人。”陈季同所见的巴黎博览会规模盛大,展品众多,各国展品的亮点很多,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湛的美术作品。美术作品多种多样,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塑像有神灵、仙女、皇帝、著名人物、愤怒的公牛、变成泉水的少女、劫掠女人的猴子、搏斗的士兵、喂孩子的奶妈,总而言之是人们所能想像到的一切。令他陶醉的还有绘画,其中或人物画或风景画,“小小画幅上是广袤的田野,各种各样的肖像,精神疲惫而忧郁的农民正在辛勤耕作,日落笼罩在雾中或者覆盖着白雪的大山,月光照耀下的茅草屋,小船在垂柳依依的湖上泛舟。总之这些画以令人惊异的忠实再现了大自然的一切风景”。陈氏这里记述的当为十九世纪欧洲的名画。在文中他还提到了某些著名画家的名字。如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画家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E.Delacroix,1798—1863),十九世纪法国优秀风景画家,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卢梭(T.Rousscau,1812-1867),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巴比松画派的成员米勒(J.F.Miller,1814—1875),十九世纪法国卓越的风景画家,写实主义风景画大师柯罗(C.Corot,1796—1875),可见陈季同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鉴赏能力与丰富的知识。
二、快捷的机械设备。令陈氏叹为观止的是生产车间和造纸的自动流程,对此他写道:“我来到二楼,坐在一个铁制的台子上,突然间,它沿着两根铁棍滑动起来,将我送到了走廊的另一端下面,机器挥舞着巨大的手臂,粗大的铁桿骇人地上上下下,巨大的手臂,送来阵阵冷风。”“一家造纸厂向人们展示纸的自动生产。如何从白色的纸浆变成雪白宽大的纸张,然后数千米长的纸张又缠绕在一截圆木上。”陈季同还生动地描述了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将人的声音抓住,然后粘到一卷转动的蜡上。你只需将这卷蜡寄给朋友,他们也让它转动起来,声音又立刻又说起话来,无论重复多少遍都可以。”
三、不断改进的武器。在陆军展览馆里,陈氏见到了从古到今的各种军事武器,有短兵相接的马刀、短刀和长矛,十步之外射杀的左轮手枪,两公里外射杀的步枪,射程为七八公里的马克希姆小型炮以及射程为三十公里的卡耐(Canet)大炮。陈氏还详述了不同型号的弹丸,小如橄榄的铅弹,大如木桶的钢炮弹,只能一枚一枚发出的大圆炮弹,可以在一分钟之内射出三百发的小炮弹。陈氏所见的炮弹发射,或用人工、蒸汽或电力。他形象地描述大炮的威力:“当炮弹自动发出时,大批人还来不及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击中倒下了。”当他了解到各种各样的火药时,大发科学幻想,认为人们很快就可以发明射程更远的武器,随着科技的进步,将来所有的炮弹都可以射到月球上去,月亮仙子的宫殿可能会受到损坏,但人类可以生活得更好!
四、引人入胜的风光。他对配合博览会举行修建的埃弗尔铁塔十分欣赏,把它称之为“高耸入云铁铸的梯子”。生动地描述铁塔电梯升降之快:“还来不及背诵三句《论语》”!由埃弗尔铁塔联想到西方传说中的通天塔,说人们可以在博览会会场中听到各种不同的语言,以此形容会场中各国观众之多。他对在会场中见到有中文告示感到高兴。陈氏对会场中设有每十分钟往返一次、行程两英里的小火车,十分赞赏,认为它发挥以车代步的作用。他称赞会场应用了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使博览会晚上照常开放。陈季同对令人目不暇接的博览会喷泉十分欣赏,为此他写道:“从一个满满的水池里喷射出一束高高的银色液体,周围一圈黄玉般的水柱,水柱垂下来,散为成千上万晶莹的水珠”。“突然,没有间歇,银色的水柱变成了乳白色,水柱不断升高,变细,变成一条紫晶的激流,上面溅落着红宝石般的水流……像火焰一般升起,又像宝石雨一样溅落”,呈现着美妙的色彩变幻。
陈季同的有关巴黎博览会的记述,说明他的文化品位很高,这是他长期旅居欧洲,受西方文明熏陶的结果,总之他对在博览会上所见所闻持称赞态度,反映了他对近代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接纳与欣赏。
《万国博览会中的中国馆》记述了陈季同在这届巴黎博览中关于中国馆的所见所闻,文章的第一部分交代了中国展品参展的缘起与中国馆的筹建,第二部分对中国展品刺绣、牙雕、瓷器等的质量、工艺进行了评估,这是此文的重点。
文章的第一部分澄清了学术界关于中国参加这次博览会一些不准确的说法。1889年举办的巴黎世界博览会,关于中国政府没有接受邀请正式参加的原因,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中国政府考虑到“中国计程遥远,运物艰难,非近在欧洲之国可比,且前与他国赛会颇多亏赔,是以近年概辞未与”。但据陈季同在《万国博览会的中国馆》一文的记述,本届世博会中国政府所以未赴会另有原因,是由于所有的贷款被投入到拯救黄河决口所造成的水灾之中。陈氏这种说法有事实根据,1887年8月郑州十堡发生了黄河决口,造成了直隶水灾,9月以郑州整治河口需款,开郑州捐例。这次救灾需用款额巨大,仅1889年4月1日清廷据河东河道总督吴大徵等奏,黄河两岸各厅检工迭出请添拨防险二十五万两,而参加世博会所需费用也确实庞大,如1905年中国政府参加在比利时列日举办的世博会,江海关道就汇拨银两万两,外加八万法朗。陈氏在文中也指出前几次参会,中国政府要为每个参展商提供四十至五十万法朗。根据以上情况,可见陈氏关于中国政府未正式参加本届巴黎世博会是由于救灾造成的财政困难,这一说法符合实际。中国政府声称“计程遥远”难以赴会,实为托辞。
在《万国博览会的中国馆》一文中,陈季同对在1889年巴黎博览会中的中国参展的情况做了概述,从中我们了解到本届博览会中国政府没有像历来那样,委托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组团参展。但为了表示对法国的友好,中国政府指示各通商口岸的税监,对那些愿意参展的商人和企业家给予鼓励,免除其出口税。结果中国展区由十五名参展商组成,其中有四位列入名录,他们中有两位来自广东,他们占据了展区的七分之五,其余七分之二被旅居巴黎的侨商占有。过去有的学者在研究本届巴黎世博会与中国关系时,认为中国参展世博会大多是由海关组织的,把1889年中国参加巴黎世博会也列入其中。从陈季同上列的记述,可见这种说法不准确。
陈季同的《万国博览会的中国馆》一文的重点是对这次世博会上中国展品的评价,指出刺绣“俯身在如此简单的材料之上的工匠制作的产品的艺术价值丝毫不逊于欧洲出产的挂毯”。陈氏又说在这些产品上充分运用了他们天才的想象力,产品的色彩无与伦比,千变万化,时而热烈时而柔和,但在总体上又不失和谐,而和谐正是这种精美物品的基本要点。值得注意的是陈季同用资本主义工厂大生产,使人性泯灭、异化的观点,将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与中国传统手工生产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中国手工产品没有堕落到工业产品的水准。他认为“机械操作对于生产者的智力以及产品的美感都有致命的损害”。接着陈氏又分析了美不胜收的牙雕作品,指出这一绝活儿,比如那些层层相套的同心球,它们是用一块材料雕刻、切割而成,陈氏介绍了牙雕工艺的奥妙。之后陈氏又指出来巴黎展出的瓷器都是中国当代制造商生产的最精美、最具装饰性的产品。陈氏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中国这次送展的还有竹器、乐器、漆器、墨汁,各式折扇、香精等。陈氏在这篇文章中对今后中国如何参加世博会提出了意见,即让更多的中国制造商与会,请他们向公众讲课,传授制造方法,以便加强中国生产者与外国公众更紧密更经常的联系。陈氏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指出由于经费(补贴)的限制,中国没有更多的制造商予会,即使如此,我认为我们的展区对于一切关注我国艺术和工业的人士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的。总之,我们来了,我们与邻近的展位相比很有自信。没有人会说中国因为不参加1889年的这次世界聚会而颜面扫地。陈氏这些议论反映了他扬国威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强烈愿望,拳拳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本届世博会,由赫德主持的中国海关没有参与中国参展事宜,因此他们态度冷淡,这从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与他的下属驻伦敦的代表金登干的来往信件中有所反映,目前我们发现他们之间只有一封信谈到中国参展的情况。金登干在1889年11月1日致赫德的信中声称他在巴黎世博会所见“中国展馆,真是太丢人了,场地上只有两三名肮脏的中国人与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埃及人等一起在所谓的开罗大街销售再普通不过的小玩意儿”。金登干笔下的中国馆与陈季同的有关描述存在很大差距,金登干的冷淡与蔑视显然反映了他的民族偏见,很可能也是由于海关未参与此次世博会送展事宜,令他耿耿于怀。无论如何,陈季同的描述是接近真实的。
陈季同在这届世博会上发表了题为《中国社会组织》的长篇演讲,应是他参加世博会的重头戏。演讲的具体时间、地点不详。后来演讲作为文章收入《吾国》一书,文章全面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勾画出一幅政通人和的社会生活图景。全文的重点在于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解释和赞扬,陈季同写道:
在我国,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紧密相连,而党派问题从不介入其中,统治我们的皇帝本人光荣地声称自己是万民之父,结果,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拥有四亿子民。在他的统治下,我们就像被监护的孤儿自愿接受睿智的监护人的监护,他管理我们的财产,保护我们的利益,保证我们的福利和安宁。
这段话解释了中国社会组成的家庭特征,以一家之长代表帝王,以子女来代表臣民。接着,陈氏又向西方读者详细说明清政府的内阁、六部、总理衙门、海军衙门的组织形式,介绍它们的功能,把一个组织完备、功能齐全的清帝国政治制度网描绘出来。在文章中作者抒发他热烈的崇仰中国传统道德和爱国的感情十分可敬,但有时不免有自大护短之嫌,如他为连坐、纳妾、溺婴等陋习辩护;又如每当指出欧洲社会的缺陷时,常自夸中国如何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