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荒岗挂满“绿宝石”
- 来源:中国扶贫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临城,扶贫开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8 11:55
河北省临城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前些年,该县以资源型经济为主,发展方式粗放,山不绿、民不富、县很穷。近几年,在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帮扶下,全县上下立足于生态发展、绿色脱贫,多措并举发展薄皮核桃产业,逐步实现了山变绿、人增收、县转型。截至2014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五年前的29%上升到41.8%,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全部财政收入分别由五年前的3402元、2.13亿元上升到去年的6233元、3.85亿元,矿山企业税收占比由五年前的95%下降到去年的20%。
四任书记六任县长接力扶贫
临城县是矿产大县,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矿石原料和煤炭为主,矿山收入占全县经济总量90%以上。这种发展模式造成矿山枯竭、环境污染,大多数群众享受不到资源红利,村企矛盾易发多发,一度导致群众上访,占全县信访总量的65%以上。
如何实现既富民又绿山?县委、县政府从问题入手,在调整农业结构方面不断进行着尝试。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县开始“加快四荒开发,再造秀美山川”,推广过大枣,种植过蓖麻,曾出现家家户户种蓖麻、沟沟坎坎栽大枣的景观,核桃等传统经济林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引导,生产与市场脱节,并没有带来好效益。经过多次聘请专家把脉,召集群众代表商议,县委、县政府逐步找到了自身优势。全县贫瘠荒岗多、宜林山场面积大,土质非常适宜栽植核桃,且核桃宜管理、成本低,市场前景广阔,价格波动不大。同时,本地传统核桃皮厚、生长慢、产量低,而薄皮核桃价值高、生长快、产量大,特别是用手捏得开,解决了好吃皮难剥等问题。当时,一些群众开始试种植核桃,特别是县电信局组织干部职工筹资承包了3500亩荒岗,成立了以薄皮核桃种植为主的河北绿岭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努力,绿岭公司核桃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也带动了周边群众种植的积极性。特别是2006年以后,薄皮核桃种植迅速推广,全县大大小小荒岗陆续披上绿装。
2009年以来,县委一班人立足于产业发展,及时从政策、机制等方面引导薄皮核桃拉长链条,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也将薄皮核桃作为产业扶贫重点予以帮扶,累计争取项目资金超1.6亿元,仅农业开发项目就有11个,协调资金近6000万,直接扶持薄皮核桃。
抓引领,用制度管长远、管根本。制定政策向大户倾斜,成立薄皮核桃产业小组,组建核桃办公室,出台薄皮核桃发展五年和中长期规划,谋划了凤凰岭、五龙沟等片区,从种植、加工等环节给予指导。目前,全县薄皮核桃种植面积达21万亩,实现人均1亩优质薄皮核桃林目标,建成“中国薄皮核桃之乡”。
抓整合,把农口项目资金集中打捆使用,变撒芝麻盐为整合帮扶。每年整合资金近亿元,向重点企业和大户倾斜,最大限度调动积极性。逐年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改善薄皮核桃产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在科技推广上,设立专项资金,每年召开多次科技专题培训班,将科技知识普及全县。
抓组织。制度措施出台后,执行至关重要。县委在配备干部上树好导向,培选科技型干部,把扶持薄皮核桃带领群众致富作为干部选用一条重要标准。每年三干会,县领导给帮扶单位和个人挂红花、发奖金,乡镇近几年提拔科级干部半数以上懂产业政策,了解核桃知识。政府注重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千方百计为企业家换思想、开思路,带领企业家20多批次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引导企业家树立敢闯敢试理念。
“四位一体”带动千家万户
临城县委、县政府在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大力帮扶下,不断增强薄皮核桃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整合利用各项政策,积极鼓励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促进“龙身”发展,探索形成以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合作社为纽带、农民为主体的“四位一体”产业发展机制,创新“资金入股、资产入股、土地入股、劳务入股”等股份合作模式,以房屋、林地、资金、土地等股本,共建经营主体,再加上企业与农户、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农民实现股金、薪金、租金等多重收益,带动全县种植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全方位补贴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一头补苗子,种植面积百亩以上种植一棵、嫁接一棵分别给予1元和3.5元补贴;一头补深加工,政府帮助争取生产线补助资金,并通过财政贴息等措施予以补贴,仅一次性就补贴核桃深加工高速生产线1200万元。
鼓励大户发展合作社,合作社集聚分散农户,通过土地集中“大流转”,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并分红,解决农民无资金、无技术、无场地的“三难”问题。目前,全县共有647个专业合作社,薄皮核桃专业合作社达122个,辐射带动5万多农民从中受益。
基层党组织产业链上带领群众干,提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党组织覆盖面和统领作用,全县建在产业链上的党组织达40多个,带动近万农户从事核桃种植。李家韩、皇迷、闫家庄等村把种植薄皮核桃作为致富主抓手,几年间,核桃种植大户人均收入翻了一番,昔日贫穷村成为致富典范。
引导龙头企业带头闯市场,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科技支撑和科学管理,推动临城薄皮核桃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形成了以绿岭、绿蕾等9家薄皮核桃种植龙头,培育出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苗木品种,其中“绿岭”和“绿早”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处在产业化龙头地位的绿岭、绿蕾等企业主动向种植大户、合作社、农户溢出知识、普及科技,三年来,累计培训农民3万多人,有效促进了知识共享。薄皮核桃树实现当年挂果,三年有产量,五年进入盛果期,亩产250kg以上,产品供不应求。
开展标准化生产,打造知名品牌,制定绿色核桃生产管理技术规程,对118道工序进行标准化种植管理,成为全国唯一的省级核桃生产技术标准。经检验,临城薄皮核桃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7.24g/100g,蛋白质含量23.78%。绿岭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绿岭核桃荣获中国名优农产品、中华名果、奥运推荐果品等系列荣誉。
六次产业增绿创富
临城县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抓薄皮核桃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由一进三”、“接二连三”,推动产业融合聚集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一个市场价0.5元的薄皮核桃加工成风味核桃后能增值到1元多,加工成核桃乳、核桃油后能增值到4元多,加工成胶囊后能增值到10元左右。临城县薄皮核桃实现规模种植后,推动一产连二产,壮大核桃深加工,带动更多人致富脱贫。
分级选,增加产品附加值。绿岭公司建成全国唯一一个核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主研发了核桃分选机、青果脱皮机等产业化装备,获得国家专利,从英国引进核桃色选机,对原果进行分拣挑选,划分三星、五星、七星、特级、尊品等等级,分级包装提升附加值。临城特级薄皮核桃每公斤能卖到160元,尊品核桃卖到5元一个,产品供不应求。
深加工,推进产品多元化。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姻”,建成10万级洁净车间和核桃乳高速生产线项目,向纵横两端延伸拓宽产业链,产品由当初核桃原果、核桃苗发展到核桃乳、核桃油、核桃蛋白片等6类30多个品种。
重研发,主打“健康牌”。围绕生态健康主线,临城县从养生角度出发,积极在核桃精深加工方面进行研发和创新,提取核桃微量元素,生产核桃茶、核桃胶囊等保健功能食品,提升和拓展核桃“含金量”和增值空间。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核桃林既是经济林,又是绿色公园、天然氧吧。临城县坚持实施业态创新,开发核桃旅游功能,推进一三产融合发展,从卖核桃转向卖生态、卖风光,建设综合型产业。
从一季摘果到四季收益。临城县依托万亩核桃林资源,打造春赏百花(园艺造型、设施花卉观赏)、夏乐垂玩(垂钓、游泳、竞技比赛等项目)、秋摘百果(果品、农产品等采摘)、冬重养生(瑜伽疗养康体)的“四季游”特色景观,延长收益时间,增加收益总量。
由卖核桃到核桃游。变吃核桃为享受“核桃宴”,“核桃宴”不仅是吃得好,还能享受到身心愉悦的优美环境。开启核桃“鲜食代”,刚采收未经储藏的核桃,核桃果仁中的水分及营养元素最丰富,是老少咸宜的最佳美食。借助核桃林空气清新、环境宜人优势,丰富野外徒步健身、绿廊绿道骑行、绿色采摘等健身娱乐活动,建成省内唯一42公里自行车绿廊绿道。今年“五一”以来,绿岭公司依托种植基地建成集餐饮垂钓、观光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市外桃源”项目,短短四个月,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
把文化元素植入核桃产业,依托绿岭、绿蕾等薄皮核桃核生产种植区,打造市外桃源、绿廊绿道、养生雅园等特色精品路线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开展核桃知识展览、核桃文化摄影、书法、绘画展览等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开发文玩核桃等核桃工艺品,用文化促民增收致富。
推进城乡统筹。树立融合发展理念,结合薄皮核桃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打破乡镇行政界限,将8个乡镇块状薄皮种植连成片,500亩以上片区达到40余个,带动了运输、物流等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岗位,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贫困人口由“十二五”初的7.24万人下降到现在的3.52万人。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富了口袋,并带动园区村、周边村进行改造提升,建起古西村、乔家庄、丰盈村、凤岗等一批美丽乡村。
(供稿:临城县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