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府之国”到“创业天堂”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创业,成都,十三五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17 17:3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成都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完善一系列注重实效的创业服务体系和创新支持政策,尽快形成“创意天堂、创客天下”的良好“双创”局面。
成都制定出台了“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启动了“创业天府·菁蓉汇”专项活动,基本构建起覆盖科技人才激励、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创新载体建设、成果转化实施、科技金融结合的政策支撑体系。成都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城市”,被《财富》杂志评为“中国十大创业城市”,跻身阿里研究院提出的“中国硅谷”六大创新创业城市。
11月9日,全国首个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在成都举办,并达成了全球创新创业“成都共识”。成都打响了“创业之城、圆梦之都,成都创业、创业都成”的城市创业品牌,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高涨,正从“天府之国”变身为“创业天堂”。
成都新名片:创业之城、圆梦之都
11月9日,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开幕,期间,国内外代表达成了《全球创新创业成都共识》。实施创新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校院地协同创新,出台“成都十条”,启动“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打造“菁蓉汇”平台……“创业之城、圆梦之都”正成为成都的新名片。
说起“天府之国”成都,你会想到什么?也许是热气腾腾的麻辣火锅,或者是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还有可能是历史浓厚的巴蜀文化……但随着成都的发展,除了这些传统的标签外,“创业之城、圆梦之都”正在成为成都的新名片。
2015年8月,《财富》杂志将成都列入“2015年中国十大创业城市”。7月,阿里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报告,提出“中国硅谷”将集中在成都以及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六大创新创业城市。5月,清科集团发布报告,称国内创新创业已形成北京、上海、深圳加武汉、成都“3+2”格局。
2015年11月9日,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开幕,超百位国内外商业领袖、国际知名创业型高校代表、著名投资机构人员参与。11月10日,全球创新创业成都共识圆桌会上,科技部、成都市、全国多个科技园区的代表与来自美国、俄罗斯、以色列等国家的政府部门、机构代表达成《全球创新创业成都共识》。
“党委政府首先要做好平台载体的建设,让创业者通过市场来实现价值。唯有做到双驱动,才能使创新创业发展得更好。”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说。
自由宽松氛围适合创业
数据显示,1--9月成都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8万户,同比增长34.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6%;新增注册资本总额4836.1亿元,同比增长94.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6.2%。1--8月,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37家,新引进光谷咖啡、36氪等知名孵化机构10余家。
成都近年来创业氛围越来越好,跟成都的独有特质有很大的关系。成都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从古到今就有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创新的基因。都江堰水利工程、全球最早的纸币“交子”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等都出现在成都。
创新需要知识作为支撑。成都科教资源丰富,拥有中国核动力研究院等国家级研发机构30余家,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53所,牵引动力国家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67个。科教资源的价值体现有潜在性、流动性。成都每年有20多万在校毕业生,要把他们留下来在成都创新创业,需要智慧。
成都和谐、包容的氛围浓厚,这对创新创业的人很有吸引力。创新需要一个相对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而成都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就像成都有很多茶馆,它们提供了开放、自由的社交氛围,更容易产生创新的想法。此外,成都作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积累了产业基础、人才基础,这让创业者更有市场需求。成都还拥有广大的腹地,发展的地域空间不容小觑。
“成都十条”:科技资源变创新资本
成都自身的文化氛围适合创业,近年来出台的政策也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例如,成都市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对创新驱动发展作出战略部署。2014年8月,成都市颁布《成都市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十条措施支持高校院所重大科技成果在蓉产业化,又称“成都十条”。
“成都十条”的出台影响力非常大。它涵盖了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三权”的改革、人员的解放、载体的建设、成果的转化、企业的研发、资源的共享和科技金融产品的创新等。
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尽可能扫清阻挠创业者进入市场和在市场时遇到的障碍。党委政府做好载体建设,帮助市场良性发展。
“成都十条”第一条就是实行科技成果“三权”改革,鼓励高校对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探索新方式。高校院所可以自主处置科技成果的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事项,只要上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即可。高校院所2年内未实施转化的科技成果,可由成果完成人或团队通过与单位协商自行运用实施。
“成都十条”还包括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改革,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不少于70%的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和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
除此之外,推动国内外高校院所与区(市)县共建协同创新试点示范区、鼓励在蓉高校院所建设创新创业载体、鼓励高校院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支持高校院所重大科技成果在蓉产业化、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拓宽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创业融资渠道、支持高校院所共建研发创新平台、支持高校院所开放共享研发资源也是重点。
事实证明,“成都十条”的效果非常明显:今年上半年,共有774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成都转化,100余位高校副教授以上教师带成果、带技术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
在成都高新区天府生命科技园c1的办公室,陈元伟的身份是成都海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同时,他还是川大特聘教授、博导,带了12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他所在的“千人计划”团队与四川大学国家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打造国内领先水平的药物制造平台,主攻抗癌药物等新药开发,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已进入临床前最后阶段。
朱晓章也有两个头衔。一个是四川中电昆辰科技的CEO,另一个是电子科技大学的教师。去年12月萌生创业想法,今年2月注册成立公司,7月产品开始进入试点……公司开发的“鹰眼”定位系统,估值已从去年的1300万元增加到1亿元。“公司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成型,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赶上了体制创新带来的政策红利。”朱晓章说。
人才与资金是“双创”要素
政策除了促进不符合市场的规则改革外,对于创业中的人才和资金的实际需求也相当关注。创业首先需要人。成都在汇集创业力量时有“创业新四军”的说法,他们是青年大学生、高校老师、海归人才和大型企业出来的创业者。
建筑、设备等资源是固定的,但人才资源是流动的。因此,要如何留住这些人才是关键。就此,打造创业载体非常重要,首先要让创业者有物理场地、有平台保障。成都通过政策的引导并撬动社会资源,新型孵化器以市场建设为主,如天府新谷、金融城等。以金融城为例,通过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引进了包括“光谷咖啡”等13家孵化器。如今,这里已聚集6000多人,将近400多个团队。
成都还引导建设有专业特点的孵化器,如专门做文化创意的“明堂”。孵化器会依托学校的实训基地,如西南交通大学有数控机床、3D打印机等设备,以前都只是用于校内,如今对社会开放,使能力培训、实验和创业三结合。最近,成都市科技局还在规划鼓励大型企业在其内部建设孵化平台。
人才留住了,还需要解决投资资金的问题。一些传统观念认为,政府的资金支持就是给项目直接“拨钱”,而成都靠的更多的是市场的资源配置,把“拨钱”改为投资、贷款和补贴。
如今,成都设立了天使投资人协会,以培育和壮大本土天使投资人规模。创业启动后,获得可持续的融资也很重要,为此,成都设立了2.5亿元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鼓励银行、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和信用贷款等金融服务。
对于创业者来说,其他要素资源服务也很重要。例如,产品的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的代理、财务管理、法律咨询等。成都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了科创通平台,如今注册的企业已超过11000家,提供服务的机构超过450家。成都希望把该平台打造成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科技版天猫商城,企业可以在网上便捷地找到服务机构。
而在线下,成都还建设了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金融广场,让企业减少寻找服务资源的成本。
打破制度障碍是关键
近年,成都被评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城市,并成为“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之一。
打破体制的障碍是关键。成都正在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成果产权的改革,让科技成果不单只是科研上的成功,也能在市场上成功,把科技变为资产。这也涉及到人的解放,让博士、教授不单是作为科研人才,也成为市场获益者。让他们更有研究动力,促进科技进步。
11月27日,东郊记忆·互联网创意产业园正式启动,将打造成都软件特色产业高地,以数字娱乐及其相关产业为核心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引进互联网重点企业、垂直行业互联网重点企业、创业孵化器,强力打造全国首个由传媒集团打造的互联网创意产业园区。
产业园第一期项目依托虚拟现实、游戏动漫和数字影视等产业,实现技术开发、内容生产、推广发行、智能终端、数据处理、孵化助推、智库支持等全产业链运营,拓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同时结合成都传媒集团自身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打造媒体融合和新媒体发展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相关项目提供研发、试制、场地,以及政策、法律、财务、投融资、企业管理、人才、推广等一站式服务,助力创新创业。
成都打造“创业天府”,不断推进思想解放、体制改革。“成都创业,创业都成。”这已经成为许多创业者在成都的共同感受。
《小康》记者 麦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