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子能听声辨偶面容呈陶醉状

  • 来源:专案经理
  • 关键字:瞎子,听声辨偶,陶醉状
  • 发布时间:2015-12-18 09:57

  系列四 木偶戏的最高境界

  「演木偶戏要演到瞎子能够进来听戏,才算成功。」这是木偶戏国宝级人物黄海岱对徒子徒孙的终极要求。他说,戏偶可以去买、去雕刻,布景可以换掉、重搭,口白却是木偶戏的精髓,唯有五音清楚分明,眼盲者才不会混淆,因为他们脑海正上演着眼帘前这出精采的好戏。

  对黄文择来说,影响最深的人除了父亲黄俊雄之外,当属祖父黄海岱。在他多年的木偶戏生涯里,曾交代徒子徒孙这一段话「演木偶戏要演到瞎子能够进来听戏,才算成功」。字里行间中象征的意义非凡,如何能让眼盲的人动容,所代表的境界和当中的诀窍又是什么?

  五音清晰,瞎子亦会动容

  「口白要讲很清楚,五音必须很分明,试想眼盲者坐下来听戏时不会搞混,小旦、小丑、小生都能分得很清楚,也就代表他们知道整部戏的剧情,在讲些什么样的故事。」黄文择认真地说。

  他更指出小时候在戏棚后看到的真实场面,当时有几位眼盲的朋友到后台,跟我父亲提了不情之请──要求用手摸戏偶──这可说是戏班里唯一的破例。主要是因为木偶戏不允许非操偶的人去触碰,一方面是对戏偶的尊敬,另一则是机密问题。由于眼盲者触感非常敏锐,轻轻细细地抚摸着戏偶,彷佛一瞬间能把每个主角烙印在脑海。例如摸了云州大儒侠史艳文后,他们的神情,有的很激动,有的若有所思。

  「当戏开演时,他们听着戏,脑中就会出现戏剧的画面。那时,我还特别跑到前台观察,发现他们听到入神时,不仅眼皮会跳动,脸部还会出现陶醉的表情,现在想起来还会起鸡皮疙瘩,而此就是我阿公说的木偶戏最高境界。一部戏能到此地步,也算是超越价值了。」黄文择说。

  尊重编剧,演起戏就会长久

  对于如何用声音去诠释角色的性格,而且每次都能维妙维肖地切中,应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黄文择解释,「这可不是无中生有啦!编剧都很认真,在角色拟定后,会将主角的性格列出来,以及在这出戏的故事性又是为何?当我看到这些描述后,便思索如何把角色发挥出来,例如编剧设定该角色是较于忧郁、沉闷,则按照背景资料确定声音和音调,尽量把他们需要的人物创造出来。」

  「当然也会遇到不搭调的时候,例如编剧设定角色是30岁左右,我也给了30岁的声音,戏偶呈现时看起来比较成熟,貌似40岁的样子。不过这类的小落差,观众不会像我们看得那么细微,毕竟很多真人也看不出年纪。」黄文择说。

  会不会遇到口白和剧本有出入的状况?黄文择表示,「很简单,在剧本上做注明,大多数是习惯用语的问题,我们不会去改剧本,只会去修语气。后端的操偶师看到我的标示就知道哪句话没有说,哪句话做了修饰。基本上,大家都工作很多年,问题不大。」

  「这些年很多朋友都会问我怎么可以一进录音室就好像上身?脑袋源源不绝的创意,其实来自于我很喜欢聊天,例如朋友间讲了很好笑的笑话,我会记下来,除了觉得很有娱乐效果外,也会适当地放到戏里,给丑角使用,把生活上的一些趣味跟观众分享。」他说。

  木偶戏更讲究语言的艺术

  对霹雳木偶戏熟悉的朋友,一定会觉得黄文择讲起闽南语「口气」很不一样。对此,他倒不谦虚地说,「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闽南语,记得读书时学习的是国语文化,但木偶戏因为是传统,得用闽南语来表演。刚接戏的前几年,我几乎天天都在翻阅和闽南语相关的研究书籍和字典,一直翻、一直看、一直演练,因木偶戏里头有很多的诗词,必须去研究怎么『读』会比较好听。」

  大家可能不知道,原来我们平常说的闽南语是比较偏白话的,但在木偶戏仅有丑角和乡下人可以讲白话,其他则是以文言居多。此外,经常会说台南人会有台南腔,说不定台北人听起来会怪怪的,黄文择试图去找到南北腔调的平衡点,让北中南的观众皆能接受,他称此为「中性的音。」

  「平衡点很重要,闽南语其实有很多的眉角,以最简单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念法即可分白话和文雅,韵得要抓到,味道才会出来。诚如国语要达到字正腔圆,闽南语需讲究原汁原味又带文雅,且多数闽南语发音都有两三个,要念到好听有一定的难度,都要仔细研究,古味才会出来。」黄文择说明,「木偶戏之所以重视口白,某种程度也是为了符合戏剧的氛围,让观众可以融入在那个时代,也就是武侠的世界。」

  他更指出,坊间经常会争论闽南语或是河洛话哪一个才是木偶戏的正统,对黄文择而言,语言是沟通工具,前提是要听得懂,就像文字如果写成汉文,观众肯定一知半解,「我常说,听得懂就听得懂,听不懂则看字幕;但如果听不懂,字幕还让观众看不懂,戏就不用演了。这是一种逻辑,跟谁是正统的关联不大,观众看得懂、听得懂才是最重要。」

  精准拿捏各线主角性格

  当提到演过上千个角色,在内心中是否有较难驾驭,或是思考比较久的角色?黄文择笑着说,「每一档戏都有很多一线角色,每个角色的扮演都不太容易。有时反倒是二线主角比一线主角更有难度。若心中存在只是二线,就随便做做的想法,则一线所要的效果会出不来;但表演得太过头又会抢了一线的风采。例如一锅汤,芫荽加下去,香气跟着浮现,也提了味,二线等同芫荽,能把一线衬托出来。我的要求是,二线不能压过一线,这是第一点;再者,二线也得突显自己很厉害,这的确需要一些功夫。」

  「叶小钗的难度是很高,当编剧设定叶小钗为了练武功,导致声音尽失,形成了『无声之声』。这倒是考了我一下,后来想到曾经看过聋哑学校的朋友因为过马路,不小心被车撞死,身旁同是聋哑友人的悲働,没有声音的心酸几近于『嚎』,几经试音,才将叶小钗的声音呈现。」他指出。

  另外,黄文择也提到这几年霹雳木偶戏主角上的问题,曾经有些编剧,很喜欢素还真,就把素还真写得出神入化,其他角色遇到他,不是往生,就是发生一些意外事件,也就是把素还真定位在很主观的位置,使得戏剧变得很不客观。「几次下来,董事长下达命令,要求编剧必须要客观,不可以因为负责写这个主角,好像什么好事都应该落在他身上。」

  「还是要照原本的设定,一线主角、二线主角,还是超一线主角必须有所分别,否则每个编剧都想把自己写的角色当作一线,一线太多反而戏剧效果打折。当然也常遇到一些粉丝特别喜欢哪一个新主角,才成立好后援会,这个角色就被编剧赐死,下去领便当了。粉丝们也很可爱,还会为这些主角抱不平,特地去官网抗议。这表示这次主角的设定很讨喜,让观众很喜欢,间接成为我们往后编剧的依据。」

  也曾发生过为了观众的呼声,让二线主角败部复活的案例,对霹雳木偶戏来说,让主角活过来反而麻烦,所有剧本都要更动,许多枝节会延伸出来,原先设计的剧情走了样,更导致歹戏拖棚,后来剧组就决定「时间到,该死掉的,还是要死掉」,绝对二话不说,没有转圜的余地。

  把观众当作「懂得看戏的人」

  黄文择接着指出,霹雳木偶戏的戏迷,年龄层分布很广,小到十几岁,大到花甲之年,整出戏需要的元素必须面面俱到,想办法能一网打尽地让每个年龄层都能从戏里面,或多或少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有时候,观众只要看到自己喜欢的部分就心满意足,人们多数都是嫌无不嫌少的。」

  「更多时候,观众对霹雳木偶戏都很了解,二十几年的铁粉大有人在,从年轻人看到中年人。这也让我们感受到制作的压力,每个画面都战战兢兢,明明可以勉强过关,却二话不说地重录,只因为我们把每个观众都当作懂得看戏的人。」

  说到此,黄文择举一个实际发生的案例,有个观众上网购买「百世经纶一页书」的复刻戏偶,收到货后,很快地又办理退货。细究原因,这位粉丝才很不好意思地说,「一页书的释迦牟尼头上少了一颗舍利子,功力会比较弱!」当时,我们还摸不着头绪,从来没有人去算过一页书头上到底有几颗舍利子。结果,这位粉丝很可爱,他说自己把所有一页书的画面都进行截图,从正面、背面、侧面、上面、下面比对后,算出一个数字。我们吓了一跳,因为内部都不知道答案,后来去查证戏偶后,复刻版还真少了一颗舍利子,赶紧重新雕刻一尊一页书寄给他,「这次的经验,让我们对观众肃然起敬,更加审查自己,绝对不能再有同样的事件发生。」

  文/吴怡铭 PMP PMI-ACP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