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开放,能不能生仍然是个难题。
政策限制已经不在,难处居然在于,“老大”们对二胎的反应太大。有报道说,山东青岛一所小学四年级的一位老师发现,班里几个学生搞了个“反弟弟妹妹联盟”。以前常听说孩子独立反对父母生二胎,现在都“有组织”了,太厉害。生,孩子难受,不生,父母难受。去年一个13岁女孩以死相逼,怀孕的妈妈含泪放弃二胎,选择流产,这种悲剧不能再出现了。
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相处,需要聪明的沟通。令人吃惊的“反弟弟妹妹联盟”已经表明,哪怕是年龄这么小的孩子,也已经具有了相当成熟的思维逻辑。而在这些逻辑表象之下,父母必须发现孩子真正的意图,才能明白这么激烈的表现因何而生。
不管是谁,都需要安全感,孩子因为没有成年,对安全感的缺乏尤其严重,对许多事物会格外恐惧。二胎的出现,就是一例。
因为经济压力,一些父母会在有二胎之后,减少对“老大”的物质投入。由于孩子的安全感基本来自于父母,所以这类行为就会导致孩子开始丧失安全感。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失去安全感,会促使孩子产生焦虑,丧失自尊和自信,并且容易导致孤独,从而对他人产生敌对行为。所以,当二胎或显或隐地成为“威胁”时,“老大”们以死相逼、成立联盟,就不足为奇。
所有的行为最终会指向一个问题,即“父母对我的关爱是否会分流”?父母作为成年人,距离童年生活太过久远,也许忘记了自己小时候也曾对安全感的丧失心存恐惧。且不能忽视的一点是,现在的父母主体是“80后”,属于独生子女一代,从来没有面对过“二胎”的“考验”,就更难以理解“威胁感”究竟从何而来。因而,父母需要换位思考,扮演孩子的角色,通过对方的逻辑去想二胎这件事,才能体会到孩子的恐惧心有多强烈。
在二胎问题上,不管孩子是失落、愤怒还是恐惧,父母在体察到他们的心态之后,首先要做的是平复他们的情绪。心理学认为,一个拥抱或者一个道歉,甚至听人发泄内心的不满,都能缓解对方的紧张与不安,满足对方的情感需求。不要小看这些微小的举动,作为对孩子情感上的补偿,这样有利于接下来的沟通。
在二胎这件事上,父母与子女的需求有错位。前者想的是多生孩子以防老,后者在乎的是维持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这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矛盾,如果孩子以安全感为重,父母有的是办法能给予这种保证。即便在物质方面做不到,也可以通过强化确认“老大”的家庭地位、赋予他足够多的生活决定权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防御机制,而这种机制排斥的仅仅是不安感,却不会将亲情与未来的“弟弟妹妹”阻挡在外。毋须将这样的方式视作交易,这并非以丧失双方的原则为代价,只不过是沟通过程中满足各自的需求,而这些满足,恰好能由另外一方来提供而已。
同时,还可以进行角色互换,将孩子带入父母的角色,去体验养儿防老的心态。鉴于孩子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不妨为他们详细勾勒出父母年老后的情境,或者能够使孩子体味到父母究竟为何要生二胎。更何况,在一些父母的规划中,生二胎的目的之一,本来就是为“老大”提供更多的亲情体验,这使得双方的需求存在交集,将孩子带入类似情境后,沟通会顺畅得多。
电影《后会无期》的台词说:“道理我都懂,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用在解决儿童心理方面,也总能印证这句话,所以父母们常常头疼。其实道理真的不离其宗,难点在于“万变”。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即问题千差万别,孩子不同,家庭环境不同,解决办法的切入点也不一样。孩子的心结,有时只在一个细节之中,需要父母仔细地观察,道理只是铺路石,敲门砖却在父母手中。
文|张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