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变阵再出发
- 来源:计算机应用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铁塔公司,电信,移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1-31 17:20
经历了3G时代的哺育,4G时代的大跃进之后,国内的三大电信运营商在传统业务上的影响力日渐式微,用户覆盖率趋于饱和,新业务也逐渐困顿于窘境和迷茫中。
在过去的2015年,面对互联网企业的挤压和虚拟运营商的竞争,运营商们不得不频频出招—提速降费、流量不清零以及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深度合作等。一系列的大动作背后,整个行业是否正在酝酿着一场新的变革?
4G时代,电信运营商轮番抢戏
电信联通计划“开黑”
去年8月24日上午,原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出现在了中国联通大厦,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京清正式宣布由王晓初担任中国联通董事长。中组部此次的“周一见”,动作之大甚至被很多人解读为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将要合并的前奏。
在2015年11月初,网上再次曝出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将成立工作组,研究进行网络基础资源互换。不久后,中国联通一份名为《关于成立“网络建设领域深度合作”工作组的通知》的红头文件被披露。这份文件显示: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双方“将开展网络建设,即在现有共建共享基础上,开展网络建设领域的深度合作,以节约投资、提升效率。”文件还表示,“双方集团公司决定成立集团、省、市三级工作组,建立完善的联合工作机制,以保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事实上,工信部部长苗圩曾公开表态称,“现在的竞争格局是不均衡的”,将推进三大运营商建立一个相对均衡的竞争格局。
在2G时代,中国移动可谓是一家独大;到了3G时代,中国联通凭借其手中的WCDMA牌照和更成熟的产业链,在市场上逐渐占据主动,中国电信也得到了CDMA牌照,以重返移动通信格局。然而到了如今的4G时代,中国移动多年积蓄的力量开始了大爆发,上演了一场对市场的大反扑。
据国内三大运营商和工信部日前公布的2015年11月运营数据显示,中国移动11月净增用户121.2万户,新增4G用户超过2 000万户,4G总用户数达2.87亿户。
而中国联通已经连续10个月出现了用户净流失的现象,仅仅是2015年11月份就净减了34.6万户移动用户,目前总的户数为2.87亿户,中国电信的4G用户数则为1.09亿户,这也印证了苗圩的观点。
而在基站建设方面,中国移动更是健步如飞,在今年8月底便完成了年初制定的2015年底建成100万座基站的目标。与之对应的是,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二者目前的基站总数也没能超过100万个,差距更是明显。
或许正是由于中国移动的强大攻势,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才正式公布了“恋情”。去年12月中旬,二者在北京举办了联合发布会,对终端产业链联合发布了《六模全网通终端白皮书》。与此同时,双方将共享网络资源的消息,也得到了官方证实。
通信方面的资深研究员项立刚也认为:“双方把资源拿出来共享,是一种很正常的抱团取暖行为。”而有网友则戏称,在面对风头正盛的对手时,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正谋划“开黑”来应对。
运营商的“4G焦虑症”
除了面对老对手中国移动的疯狂反扑,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还面临着来自互联网巨头们的挑战。而在这一方面,其实就连强大如中国移动的运营商也不能避免。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通信运营商都换上了“4G焦虑症”。此前一直躺着挣钱的它们,如今并不愿意沦为单纯的流量管道,因此捣鼓了一系列的大动作。
首先便是封杀。在突如其来的移动互联网大潮面前,运营商们从最初的不以为然中猛然惊醒—以《微信》为代表的手机APP开始蚕食自己的核心业务:通话和短信。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手机通话时长以及短信发送总量均出现持续的下滑。去年1~6月,手机通话时长每个月都同比下降约2.4%,发送短信总数每个月的同比降幅也超过了4%。
上一次有可能威胁到运营商们根基的是网络电话,如今已经尸骨冰寒。而此次运营商想要来一场故技重施,却显得没那么容易。2014年一场围绕《微信》收费的传言曾引起了一场网络热议,让运营商意识到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最终不了了之。如今,《微信》活跃用户已超过6.5亿。
其二则是流量经营。在通话和短信业务不断下滑的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却为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消费需求。不管是愿不愿意,运营商们开始了自己在流量经营方面的尝试。流量银行便是这其中最初的关键词。运营商开始尝试用流量的方式,和用户进行互动。比如,流量可以转赠他人,用户也可以通过参加运营商的活动获取流量。不过,几分钟的新鲜感过去之后,很多用户发现这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如今看来,流量银行之所以没能够掀起浪潮,还是与运营商本身的诚意不足有直接关系。
而流量话题中最受关注的,自然是流量不清零了。从去年5月份开始讨论的流量不清零政策,在历经整整5个月的酝酿之后,终于在去年11月1日起由三大运营商正式同步实施。运营商宣布,上个月未使用完的流量可以在次月继续使用。然而,谁曾想在新政刚开始实施不久,网络上又传出运营商偷跑流量的嫌疑。此前一直以“霸道总裁”示人的运营商,此番又遭遇了信任危机,几番辟谣收效甚微。
此外,《微博》和《网易云音乐》等很多互联网服务商也开始主动和运营商展开流量合作,推出专属的定向流量包。同时,三大运营商也开始推出自己的4G内容业务,化身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其实,无论是流量银行、流量不清零,或是最后的定向流量包,其背后的本质还是现阶段流量费用过高。围绕着流量做文章,将是4G乃至5G时代运营商们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而如今,无限流量的话题也逐渐被大家所提起。但运营商们由于网络承载能力和盈利模式所限,无心也无力推动无限流量。互联网巨头只会为自家服务买单,也无法向用户提供真正免费和无限的流量。想要同时克服这两个困难,要求一个从云端到终端全面控制的巨头,这个要求太高。即使是苹果,也是采取和运营商合作的方式,况且苹果骨子里作为硬件厂商,也正是高额流量费的受益者之一。
其三是VoLTE。为了找回用户对于语音通话的热情,中国移动等已经加快了对4G网络的升级,使之支持VoLTE高清语音通话。目前,中国移动各地的VoLTE业务已经开始测试,北京、上海和重庆等地已经开始了该业务的试用。
互联网企业们也来掺一脚
在很多互联网企业看来,通信运营商在面对移动互联网浪潮冲击时,显得比较木讷,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因此当政策松动之时,很多互联网企业都跃跃欲试,希望通过虚拟运营商这道口子,打造一个具备互联网精神的电信产品。
不过,虚拟运营商这条路也并不好走,至少没能对得起市场过高的期待。一些虚拟运营商计划推出的高性价比套餐,并没有能最终成型。比如蜗牛移动推出的相关套餐,就曾胎死腹中。而移动互联网业内人士们所期待的,京东、阿里、联想和小米等科技巨头将虚拟运营商和自己的核心业务进行深度融合的案例,也并没有如约上演。
有报道披露,在为期两年的业务试点期间,42家虚拟运营商过得并不好,普遍处于亏损境地。甚至有专家预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笑到最后的可能连5家都不到。公开资料显示,到今年8月底,虚拟运营商移动转售业务用户总数达到1 123万,仅有此前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所预测的5 000万人规模的五分之一。
有人说,虚拟运营商们是被运营商卡住了脖子,他们拿到的通信服务“批发价”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便宜。同时,在制定套餐时,还要受到电信运营商的掣肘。不过,将虚拟运营商的问题都归咎于电信运营商显然有失公允。按照海外的经验,虚拟运营商往往在3~5年后才会获得盈利,业务的深度融合还得靠时间去酝酿。虚拟运营商产品的主要方向是面向细分市场,相信这也是无孔不入的互联网企业们所擅长的。
抱团取暖,只为抗衡移动?
深度合作,初衷为何?
自1999年第一次拆分中国电信,到2002年第二次拆分中国电信,以及2008年的电信重组,中国电信业经历了三次大的重组。每一次重组的目的,都是为了深化改革,推动电信业走向市场化运营的机制。然而,时至今日,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这三大运营商,仍然充满了强烈的垄断气息。
另外,某知名媒体的官方微博曾经提到,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合并,信息产业产能过剩是最主要原因。而要说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为了抱团对抗拿到了基于TDD-LTE技术4G牌照的中国移动—虽然在3G市场中,中国联通凭借着自己的3G牌照胜了移动一回合,但在那个时代却并没有因此而真正反超中国移动,反而因为4G时代的迅速到来而痛失先机。而在牌照上难以获得优势之后,中国联通想要再依靠技术来反超中国移动,难度自然更高。在这个时候,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双方“弱弱携手”,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最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合作,乃至三巨头的分分合合,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推动电信业走向市场化运营,中国电信业目前还是中国移动一家独大,在很多领域里,一家独大就意味着垄断,在中国电信业也是如此,这是上至政府部门下至基层用户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而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联合,至少表明了政府部门对于中国电信运营市场的一个态度。
合作可行?仅仅是一场持久战的开始
那么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合作能否撼动中国移动目前的“老大哥”地位呢?笔者认为,这恐怕很难。
首先,中国移动有非常庞大的用户数量,不止如此,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方的用户数量差距也非常之大。咱们就先来看看2015年5月移动公布的运营数据,在那一个月里,中国移动净增用户数量37.5万户,用户总数达到了8.16亿户,相对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的优势非常明显。而根据2015年前三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移动4G用户达到了2.48亿户,也遥遥领先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在净利润上更是自不待言。
虽然“打破垄断”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用户基数大,就意味着很多用户哪怕仅仅是因为“习惯了”也会继续使用中国移动,即便它的资费更为高昂。同时,手机号码作为一个商品来说,本身就非常特殊。用户对于用惯了的号码依赖性非常强烈—更换号码会产生一系列生活上的不便,这也是中国移动的地位难以被撼动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中国移动本身相较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起步更早,这并不是说中国移动成立时间更早,而是在此前的多次的分分合合中,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被折腾得元气大伤,以至于在3G时代刚刚开启的那段时间,就已经落后了一大截。我们知道中国移动是从中国电信那里拆分出来的,而之所以它能青出于蓝胜于蓝,并不是因为中国移动有多“给力”而是中国电信不再将重心放在移动通信上,直到3G到来时才恍然大悟,回归了手机运营商行列,但那时市场的先机已经被中国移动占尽。加上中国联通在此之前,甚至包括现在都背着一口“信号不好”的大黑锅,想要在产品质量上干掉中国移动,似乎也就在3G时代才有可能,但这短暂的时代给中国联通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而如今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两两相加,也未必能够加出一个好未来。
另外,就算这两家在未来真的合并了,也要面对以下几个问题:
固网的重新融合—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固网体验在不同地区差距很大。有些地区联通网络体验一流,中国电信则比较糟糕,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则正好相反。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凑在一起,能否解决这种地区差异化?这本身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其次就是移动网络的取舍,他们已经在4G网络上展开了深度合作,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基站共享之外,两边还在包括传输、漫游等领域展开合作,比如两家手机用户在4G信号不好的时候可以自动漫游到对方4G网络上等,另外就是让4G全面取代3G。这些举措的成败都将决定他们能否从根本上靠用户体验来赶上中国移动。
最后就是人员整合的问题,在资源共享之后,难免两边会出现一些冗余人员,如何安排他们的去留,提高效率同时稳定军心,也成了一个问题。可以说,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本来两边单纯在用户数量上相加,也依旧不如中国移动,如果合并后还会面对各种问题,能够不弄成1+1小于2就已经是万幸了。所以即使他们合并了,也不会是他们挑战中国移动老大地位的结束,而是一场持久战的开始。
打BOSS的同时,还得对付“小怪”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还是要进行所谓的深度合作呢?
其实对抗中国移动这个BOSS并非是他们的唯一目的。在对付中国移动之前,他们还有一些新的对手需要面对,其中就包括像阿里巴巴、国美、苏宁以及蜗牛这样拿了牌照的虚拟运营商。过去无数经验告诉我们,像阿里巴巴这样财大气粗的互联网巨头,为了做大市场,在该出手的时候,从来不会为掏钱而有所犹豫,就算是交学费也交得心甘情愿。如果他们想要在虚拟运营商领域有所作为,那么撒钱是必然的。更何况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要面对的不只是阿里巴巴一个,而可能是很多个类似的企业。虽然在体量上,他们未必会输,但由于他们内部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使其无法像阿里巴巴那样,迅速高效地对市场的风吹草动作出反应。也就是说,虽然浸淫互联网市场多年,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企业”。
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来说,想要真正有对抗中国移动的底气,也要看拿到了虚拟运营商拍照的互联网企业们能不能成功打破如今的通信业垄断格局。这并不是说,他们寄希望于虚拟运营商之中能够出现一个佼佼者来击败中国移动,而是他们期望这些虚拟运营商能够分散中国移动的市场,从而逐渐使他们与中国移动之间的差距缩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要学习如何保住自己的市场,避免自己反而被这些实力雄厚的“初生牛犊”们反噬。其实,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已经受到了国内政策地扶持,而不动声色地在其中寻找自己的新盟友,也是现在摆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面前的一条出路。
虽然表面上来看,合并与否是企业自己的决策问题,但是如果在一个不正确的时期突然合并,只是给自己徒增麻烦,而且也很难因此而迎来用户数量上的爆发性增长。那么其中的关键点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关键还是在于VoLTE的部署时间点。这种IP数据传输技术不需要2G和3G网络,它的全部业务承载于4G网络上,它可以轻松实现数据与语音业务在同一网络下的统一,在4G网络下提供高质量的音频和视频通话。此外,它还能够全面改善4G用户的体验,至少在5G时代到来之前,成为运营商们达到用户增长目的的一个新突破口。
运营商们的2016年,格局依然扑朔迷离?
合作事不大,影响可不小!
在本专题的前两篇文章中,我们剖析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深度合作达成的具体原因。而对比三大运营商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力量悬殊明显。所以,深度合作的发展势必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整个运营商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而笔者也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整个事件对中国电信业的影响。
首先是4G基站方面,在2015年9月左右,中国移动的4G基站就已经超过了100万个,而到去年年底,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4G基站才分别达到46万个与50万个。在这两家的深度合作之后,4G基站的共享将大大减低双方的成本消耗,并在此方面与中国移动达成势均力敌的态势。同时,他们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有利于中国铁塔公司的发展,继而推动整个电信业格局的迈出新的步伐。
第二是利润方面,据公开数据,中国移动去年前三季度营收为5 127亿元人民币,而中国电信及中国联通的营收分别是2 463亿元人民币及2 119亿元人民币,就算他们两家加一块儿也比不上中国移动。而净利润的差距则更加明显,中国移动去年前三季度净利润854亿元人民币,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二者净利润之和的3倍左右。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达成深度合作之后,势必会在各方面相互帮衬,以减少开支,从而在利润方面取得收获。虽说不敢肯定超过中国移动,但是卯足力气往上赶还是能做得到的。
当然,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合作的前前后后都免不了有监管层的声音。就在2015年11月5日,工信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张峰对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运营商合并传闻作出回应:“企业的发展和整合是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的。到目前为止,工信部还没有对电信企业合并整合的问题开展过任何工作。”显然,我们不排除这两家将合并,但短期内应该不可能。可见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弱弱联合”的背后关乎着整个中国电信运营商的格局重建。
此外,还有对整个电信产业的下一个趋势—5G时代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国家已经提出了5G商用时间表。爱立信、诺基亚、华为、中兴以及三星等企业已针对部分5G关键技术研制出概念样机。笔者还注意到,在3G和4G时代,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FDD-LTE 4G方面就一直具有共识,而中国移动则是TDD-LTE的主导者。在如今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合作的大背景下,如果5G标准统一推行,这种寡头格局有极大可能会被打破。
最后就是对用户的影响了。有分析认为,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深度合作,一方面有助于改善两家的4G信号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约基站建设及运营成本,让利于用户,可谓“一举两得”。但笔者认为,深度合作背景下,三家基础运营商变身“两家”,三足鼎立平衡被打破,使得游戏规则更加缺失灵活性,资费能否真正下调都尚需观察,更不用说用户们是否真的会买账了。
电信业再次重组?铁塔公司将成关键
影响说完,我们再来谈谈电信业重组这个热门话题。对于今年中国电信运营商可能发生的大事件,网上众说纷纭,但都离不开铁塔公司这个关键点。2014年9月至今,中国铁塔公司成立有一年多了,在中国电信产业改革的大背景下伴随着电信业重组的话题,铁塔公司算是吃了第一只螃蟹,而曾经传闻中的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的合并也有了征兆。那么铁塔公司在整个中国电信产业中又扮演着怎样重要的角色呢?
首先,铁塔公司的成立确实大大提高了共建共享的效率。根据铁塔公司的相关数据,2015年上半年,铁塔公司承接基站建设业务总量达32.1万个,启动建设29.1万个,交付22.8万个。相比三家运营商各自建站,铁塔公司通过深入共享,上半年减少了18.1万座基站的建设,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以及中国移动共享率分别达83%、84%和46%,可节约379亿元人民币资本支出、8亿元人民币维护费和25亿元人民币的场租费。在整个通信产业增速下滑的时代,铁塔公司的成立确实对整个通信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其次,铁塔公司的组建和运营大大提升了通信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议价能力。此前,因为三大运营商恶性竞争,加上不适当的网络宣传,各地各机构甚至村组都把铁塔建设当成了唐僧肉,一方面要求网络信号足够好,另一方面借口辐射威胁而不让建设基站,有些干脆就是狮子大开口的要挟,而三家基础运营商为了自己的需要往往是采用息事宁人花钱消灾的方式,最后的结果是这股风愈演愈烈,直到铁塔公司的出现。在中山和长沙等一系列的基站建设事件中,铁塔公司与运营商合作,与不正之风进行斗争。事件发酵之后,老百姓开始重新认识基站建设的问题,不仅没有造成负面效应,相反很快就遏制住了歪风邪气。
另外,铁塔公司也是电信行业进一步重组的试金石。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铁塔公司大胆推行互联网管理模式,依托一级架构的IT支撑系统和数据手段,使全体人员都在一个共同的平面上,总部穿透管理,直接考核评价。此外,铁塔公司还积极引入电商模式,建设中国铁塔在线商务平台。其一系列的行动都表明,如今的电信产业的重组是具有可行性的。
笔者认为,铁塔公司轻装上阵,如今已经是整装出发,为中国电信行业的重组铺就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也有可能成为未来运营商改革的一个新模板。
龙争虎斗之时,虚拟运营商们又会怎样?
而在三大运营商激烈交火的同时,国内的虚拟运营商们又将何以自持呢?
由于虚拟运营商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因而很多企业在初期都投资了大量的资源,财力方面投过亿者不在少数。前期为牌照挤破头,随后烧钱批发流量,最后烧钱抢夺市场。而近来随着三大运营商下调套餐资费,却并未下调虚拟运营商的批发价格,直接导致了虚拟运营商的3G套餐资费反而比传统运营商的4G资费还要高,对整个行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在这样的环境下,三大运营商格局动荡,合纵联合之势凸显。都说乱世出英雄,难道虚拟运营商的春天真的来了?
笔者认为不见得。首先,多数虚拟运营商并未做好准备就争相进入这个行业,匆忙之中自然不能提供优质的内容给受众。其次,与传统运营商相比,虚拟运营商的优势在于能够从更小的切入点去发现用户的需求。强调自身优势,探索差异化是最符合虚拟运营商自身特点的盈利模式。但目前大多数虚拟运营商都没有把重心放在这点上。
随着国内电信业格局的变化,用户的需求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结束了“试验期”的虚拟运营商行业更需尽快完善自身的不足。尽管虚拟运营商在许多方面不足以和传统运营商抗衡,但可以以细分市场为切入点,凭借自身灵活的优势,或许能在未来的通信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文 刘方圆、凹凸嫚、穆青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