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医院比较大的问题是,一方面医疗资源紧张,另一方面浪费严重。
看中国的社交媒体,医疗纠纷是最常见的“刷屏”话题之一。光是最近几周,就出了儿科医院人满为患、北医三院产妇病逝风波等几桩“大事”。
其实,现在中国医院的医疗水准和设施,已经算得上先进。中国的医院,到底是哪里还不行?
这让我想起去年夏天全家回中国时的看病经历。回国一两月间,不知什么原因,一家四口全部病倒过,为此跑了多次医院,也深切感受到中国和英国医院服务之间的不同。
首先要说,现在中国国内医院的硬件设施真的非常现代化,与我几年前离开时相比,进步可谓巨大。
另一个优点是,“看上病”的速度很快——因为医院很市场化,哪怕是深夜挂急诊,也很快就能把病看了。若是在英国,首先要跟社区医生预约,然后再排期。
但国内医院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是,一方面医疗资源紧张,另一方面浪费严重。
首先,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病人看病是“跟着感觉走”,而且都想挤进三甲医院、挂专家门诊,哪怕只是普通的感冒。
在英国,除了急诊以外,正常看病都要先经过社区医生,他们对病情作出基本判断后,决定是自行吃药解决,还是转去大医院。如果需要进一步检查或转诊,社区医生还会替你联系好后面的就医程序。
还有一种浪费在于,中国几乎每家医院自成体系,我还没有发现一个所有医院可以资源共享的患者基本资料档案库。于是每次看病,都要从头再来一遍各种基本化验程序,既浪费医生和患者的时间,也浪费医院的医疗资源,人为造成医院的“拥堵”。
另外有一点要特别提出——中国医生使用抗生素类药品和让病人“挂吊瓶”的比例,比英国要高得多。
2015年夏天我们全家的几次看病经历中,几乎每次医生都让挂吊瓶,数次开出抗生素类药。在英国,医生在使用这类药品时,则是非常非常谨慎的。一次,孩子咳嗽,医生特意嘱咐,这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前期会发烧,但他认为不应该给孩子使用任何抗生素类药品。
国内医院常常闹出医患纠纷的原因也在于,即使是目前中国最好的医院,在人性化方面仍然有太多可以提高的空间。
我的儿子在中国国内医院看过两次病以后,再去医院,只要朝上次去过的方向走,孩子就会哭闹。医院成了一个让孩子恐惧的地方。
英国医院在这方面做得就“巧妙”得多。急诊室里,孩子排队等候的区域会摆放各种玩具,让孩子“没空”害怕。甚至急诊医生的办公室里也有玩具,在孩子摆弄的空档,医生就可以进行各种检测,不知不觉完成了看病的过程。哪怕是在社区医生那里打预防针,结束后医生也会奖励孩子一个带笑脸的小贴纸,能让孩子高兴半天。
文/安光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