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博物馆兴起上海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私人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
  • 发布时间:2016-02-02 14:25

  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上海就会有自己的“古根海姆”。

  两三年前,常有国际友人问我,上海有哪些博物馆值得看?我一般都会推荐两家: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城市规划馆——前者的青铜器和明清书画收藏,中国领先;后者则是了解今天超级现代化、城市化上海的必去之地。

  这两年来,我的推荐名单有了变化,增加了好几个新选项。比如,由世博会英国馆改建而来的龙美术馆、位于浦东的喜马拉雅美术馆、以印度尼西亚华裔收藏家余德耀命名的余德耀美术馆。

  这些私人美术馆的兴起,改变了上海的城市艺术生态,让这座亚洲大都市在全球艺术版图上,有了更多的“个性”。

  对很多西方旅行者而言,一座城市常常是由它的博物馆来定义的,而这些博物馆中,必须有一些非公立的、具有自己独特长处的私立馆(很多这样的博物馆也是著名的建筑地标),方能显出这座都会在艺术方面的全球化和多样性。

  比如美国纽约除了有众所周知的大都会博物馆,还有创立于1937年、以收藏现当代艺术品著称的私立古根海姆博物馆。这座由美国建筑师弗兰克·赖特设计的博物馆是一座让人惊异的简洁白色螺旋状建筑,与周围的曼哈顿写字楼和传统博物馆风格迥异,辨识度极高。

  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艺术的交易中心在香港,艺术家则相对聚居于北京——私人博物馆在上海的兴起,使这座自近代以来深受中西方艺术熏陶的大都市,具有了艺术界的新地位。

  我曾经带美国来的朋友看过中国年轻艺术家徐震在龙美术馆的个展,把东方佛像和希腊雕塑嫁接在一起,想象力和震撼力不亚于我在西方看过的任何优秀的现代艺术展。

  更重要的是,那是一个工作日的下午,身边看展的人依然川流不息,有一些中老年人,更多的是年轻人。中国日益富裕的中产阶层,对艺术鉴赏的兴趣和对艺术品的需求日渐增强,这是上海私人博物馆得以兴起的最重要原因。

  这个阶段,西方也曾经历过。有统计数据显示,西欧大约每5万人口就拥有一座博物馆,而中国目前平均每60万人才有一座博物馆——差距明显,但机遇也是显而易见的。

  英国创意产业评论人菲利普·多德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博物馆时代”。他的估计是,大约还需要30~50年的时间,中国就可以建立起一个类似西方、比较成熟的“博物馆系统”。尽管这听起来像是很长时间,但已经比西方同时期的速度快了许多。

  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上海就会有自己的“古根海姆”,私人博物馆聚集的徐汇滨江区域,也将成为下一个“博物馆大道”。

  文/孟莎美(印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