啰唆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教育,啰唆,艺术
  • 发布时间:2016-04-19 14:44

  没有几个教师不啰唆。

  从某些方面讲,教育是啰唆的艺术。试想,一本书从头到尾,一学期从期初到期末,哪里有那么多新鲜话要讲呢?而不重复又不行,天才毕竟是少数,得反复强化才有效果。任何人都是会原谅这点的,只要结果好,知识进脑子了,就没问题。

  教师们苦口婆心,这有点像家长对孩子,写文章的人对读文章的人。有些老师举了一个例题,还会问:“大家弄懂了吗?”学生偏偏不合作,也许前面应和多了,疲惫了,也许到了下课的时候心不在焉了,于是老师就会说:“那好,我再来给大家讲一遍。”学生是不可能反对的,而实际上那题目是老师讲给他本人听的。老师就是这样,宁可让成绩好的学生厌烦,也必须让每个人领悟。生活中这样的体验太多。为了达到某个小小的目标,不惜花费大的成本,而且沾沾自喜,不知与此同时丢弃了其他的利益。

  在啰唆的成分里面,也还有一些习惯的因素,或是教师个人是否负责的问题。

  有的老师总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独到的,不讲细,才能让大家觉得自我的高妙之处。也有少数是条理不清,讲了一通,不仅别人没搞清楚,自己也越讲越不自信,也就只有颠来倒去了。有个别人存在某种怪论,教师就应该把握着话语权。还有一批糊弄学生的,明明最后没事干了,大话连篇,打发时光而已。最严重的要算一些拖堂的教师。教学进度把握不当,或者是设计不周,而最后让学生承担了这些。很少有学生坚持的,随着下课铃声一响,注意力早已不集中了。偶尔为之还差不多,有些老师经常性拖堂,啰唆得学生不再郁闷,而是早有准备,有的做题,有的阅读,有的清理东西,啰唆者还以为学生进入了某种鸦雀无声的状态。

  没有几个啰唆的教师会认为自己啰唆。他们自以为敬业,老认为学生不好教。有些老师很忌讳人家说自己啰唆,好像这就否认了自己的水平,于是很少有人在这方面进行修正。

  如果把啰唆当作一种小小的过失的话,那么过失背后自然有它的秘密。老人在晚辈面前啰唆,不管多么不耐烦,仍旧要迁就这种苦口婆心。领导在下属面前啰唆,在台上啰唆,废话连篇,也是为了重要指示能迅速传达贯彻。相反,下级给领导汇报则啰唆不得,有时清楚也无必要,领导只知大概就行了。这里有种不平等,进而导致不公平,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种啰唆何尝不是一种显权呢?对话缺乏对等,不可能产生深刻的共鸣。

  相对于一些讲课过于简单的人来讲,啰唆至少面向了全体。有些教师,尤其个别理科教师,对自己的能力很自信,把很多复杂的问题想得简单,课堂节奏快速推进,让人云里雾里跟不上,学生们也就干脆不跟了。高明的教师不会这样,而是和学生始终保持同一步调,才能掌握行进的速度。自己的速度快了,就得迁就学生,不要把自己当作国王;速度慢了,就得减轻负荷,删繁就简,不要像一个老态龙钟的长者,你不走,人家没法往前行。

  (慕容攀柳荐自《特别文摘》)

  责编:高冗

  卢年初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