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谱的传统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传统,农村,文盲
  • 发布时间:2016-04-20 16:42

  中国的传统,据说特别多。有些传统很美好,有些传统则否。

  比如所谓的,“吃饭时女人不许上桌”。

  妙的是,如果你要追问缘由,许多长辈也说不出所以然。但长辈们的百宝囊里,有一个看家法宝,一到词穷,就祭出来,道是:“这有什么好问的?传统就是这样的!”

  比如:“为什么结婚要大操大办热热闹闹呢?”“传统就是这样的!”

  然而,按传统,《礼记》上如是说:“婚礼不贺,人之序也。”传统而言,婚礼就不该庆贺的。

  当然,确实需要“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确实要请人来喝酒,但那是请他们来做见证而已,并非庆贺或随份子。

  所以了:如果民政局登记,有国家给你见了证,为什么还要大排宴席请婚酒呢?长辈们可以回答吗?

  比如:“为什么结婚非要买房呢?”

  “结婚就是要买房!传统就是这样的!”

  这时候,您大可以再追问一句父辈:“您当年结婚时,当真自家买了房的吗?”城市里长大的父辈们,听此多半会面露难色。因为住房商品化,是什么时候的事,他们一定还记忆犹新;他们也该知道,最早大多是“单位分房”。

  一定还有父辈嘴硬,说“再前一辈,都是买房结婚的”。这时,您可以给他们看民国时的记录、清朝时的市井。

  哪怕有父辈不肯看史料,好歹肯读读小说吧?钱钟书《围城》、张爱玲《鸿鸾禧》、老舍《骆驼祥子》,可都写着:普通人家结婚,就是赁房居住的。租房结婚,是为常态。

  至于闹伴娘、闹洞房、宴席必须饮白酒等,这些所谓传统,大多经不起细问。

  你问起来,长辈就要恼羞成怒了。

  我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传统,也有许多似乎源远流长,其实凭空捏造的老传统。违背某些胡扯的老传统,算不上不尊重先辈。

  实际上,大多数父辈对许多传统,也都糊里糊涂。

  他们在意的,其实是:“虽然我也不清楚,但既然大家都说这是传统,那我们就照做呗。别就我们显得出格,跟别人不一样。”

  这种将各类伪传统当真、以求合群的思想,才真的是我国不灭的传统。

  众所周知,中国农村直到20世纪中叶,都存在大量文盲。大多数农民并不读书,各类知识,除了本身经验,便靠口传心授。平民阶层对读书有学问的人,既敬畏,又多少带些看不起。敬畏是敬畏他们“有知识”,看不起则是,“学的这个东西,如果当不了官,有啥用呢?”

  在大家都不读书的氛围里,知识的累积只能依赖经验,于是老年人权威极重。他们是最好的经验来源,他们是活字典,在农田、天气、水流、日常生活细节上,有极高的发言权。通常,他们还把持着一个家族的至高权威呢。

  因为尊重老年人,而老年人大多愿意因循传统,“这么做自然不会错”,于是平民阶层不免相对保守。

  而从地域上而言,传统人口流动并不大。村中巷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都认得,各安本分。农民被拴在土地上,手工业者被绑在店铺里,大家彼此不好得罪,以后还要过日子呢。大家也愿意随众保守着:不得罪认得的人,警惕外来的人。

  于是乎,什么乱七八糟的规矩,只要听说是传统,上头有老人提倡,身边有不好得罪的熟人照做,那就照做吧——为什么不查一查书,确认一下这传统是否靠谱?很少人愿意。

  “大家都做的,一定就是传统。”

  在一个重视经验与群体习惯,不重视理性思辨、文字记录与特立独行的世界里,按传统办,总不会出错。谁都不想当出头鸟。

  所以许多伪传统,是欺负当时的人没知识、没学问,又不好得罪周遭,才得以大行其道。

  现代生活的美妙之处在于:你无需再遵循传统的生活模式。只要你可以自力更生,而且不犯法,完全不用怕出格。越繁华的都市,越可以让你独立地活下去。你可以不用求亲访友,不用随大流地生活。

  但很多现代人,还是会选择随大流,去继续一些根本没有历史依据的传统。别人怎么办,我也跟着来。这中间,自然是因为有人确实好热闹,有人出于性格和善。

  但还是有许多人,默默遵循着自己也讨厌的假传统,是出于自觉,遵循着我们这个国度的平民传统。

  虽然从经济意义和精神意义上,许多人已经完全可以独立生活在现代都市,但在我国历史上,平民们从来缺少安全感;偶尔有的安全感,也经不起动荡。大家很清楚自己的脆弱,于是,大家都想躲避在众人的港湾里。

  于是从众,于是随大流、随份子,保持着许多未必真的喜欢,但还是维持着好让人心安的,人情。

  是的,他们未必不知道许多传统是假的,但这种思维方式,这种“哪怕这传统是假的,长辈们说的也总会有几分道理,不要逆流而行,就做顺水人情吧”的思维,却是我们从古至今,而且还会在可见未来继续延续。

  这种不自觉地随大流,遵循些可能根本不靠谱传统的坚忍劲头,才是农耕社会至今,真正不变的传统。

  (凯乐摘自“一刻”)

  ◎张佳玮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