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营高尔夫服饰的比音勒芬重启上市路,但高尔夫大环境的日趋严峻,以及高居不下的存货和关店率,令投资人对其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及上市后的前景深表疑虑。
两年上市未果的比音勒芬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音勒芬”)今年再次踏上上市之路。
再次冲刺上市之际,其之前就存在的库存量高的问题是否仍然存在?在当下高尔夫市场整体萎缩的情况下又有什么新的应对计划?就以上问题,《投资者报》记者致函并致电公司相关人士,有位李姓女士称“将在文章截稿前给予回复”,但其最终食言,记者并未收到公司方面对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
高存货痼疾难除
比音勒芬是一家专门从事高尔夫服饰研发设计、品牌推广及销售的公司,目标群体为高尔夫爱好者以及认同高尔夫文化、着装倾向于高尔夫风格的中产收入以上消费人群。
比音勒芬的产品分为专业高尔夫系列和生活休闲系列。公司的产品销售收入以上衣和外套为主,2013年~2015年,上衣和外套的销售收入之和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1.25%、80.18%和78.01%。由此可见,公司产品结构也比较单一,令投资人担忧其未来的成长性。
前些年,中国的高尔夫运动参与人群逐渐增多,但近来,随着狠刹公款消费之风,高尔夫市场空间明显受限。
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13年~2015年,比音勒芬实现营收分别为5.67亿元、6.5亿元及7.54亿元,近两年增速分别为14.53%与16%。从净利润上看,2013年~2015年,分别实现0.96亿元、1.08亿元及1.23亿元,近两年增速分别为12.13%及14.59%。
营收与净利润的增速一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高尔夫市场的整体萎缩,再加上国外品牌的竞争以及服饰行业整体不佳等压力,公司上市后有多大的投资价值仍无确切答案。
此外,整个服饰行业还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存货高企,产能过剩。比音勒芬也不例外,两年前争取上市之时,这个问题就已经存在。
存货余额大,一直是让比音勒芬头疼的问题。截至2015年底,比音勒芬存货为1.93亿元,占资产总额的28.26%。
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存货主要包括原材料、委托加工物资和库存商品,2013年~2015年,存货金额分别为1.59亿元、1.68亿元及1.93亿元,分别占总资产的35.19%、30.78%及28.26%。存货中,库存商品的比重最大。近三年,库存商品在存货账面余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93.29%、96.49%和95.53%。比照比音勒芬近三年的净利润分别为0.96亿元、1.08亿元、1.23亿元,每年的存货金额都超过净利润,去产能问题较为紧迫。
对于不断攀升的存货余额,比音勒芬曾解释,“高端品牌服装企业存货占资产总额比重较高以及存货周转率偏低,是与高端品牌服装企业的经营模式相适应的。”再加上“直营模式下,公司会根据店面规模来配置足够款式、尺码的服装,从物流仓库发往直营店铺,该部分服装始终作为公司库存商品处理。而近年来,直营店铺从2013年的200家上升到2015年末的280家,这也直接导致了公司库存商品的期末金额较大,并且逐年增加。”
存货量如此之高,不可避免地对公司周转率、现金流造成很大影响,若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市场环境更加恶化或者遭遇更多的竞争对手,都会加剧公司的存货负担,令公司无法针对市场做出更加敏捷的反应,这不利于公司发展,也会大大降低公司的竞争优势。
此外,招股说明书显示,报告期内,过季商品的销售额分别为0.91亿元、1.17亿元、1.39亿元,分别占总营业收入的16.01%、18.02%及18.44%。销售库存商品,比音勒芬采用打折的方式。库龄为1到2年的货品按吊牌价的4~5折销售;2~3年的按原价的3折左右出售,3年以上的打2折。打折商品过多,不仅资产在不断贬值,也会有损公司的品牌形象,不利于在高端服饰市场的发展。
关店144家仍继续募资扩张
比音勒芬此次欲发行2667万股,募集资金6.24亿元,主要用于三个项目的建设:营销网络建设项目5.21亿元、信息系统提升建设项目5383万元、补充流动资金5000万元。其中,用于营销网络建设项目的资金就占到总募集资金额的83%。这部分资金将用于门店的继续布局上。
据招股说明书透露,比音勒芬在终端销售渠道建设方面,主要采用直营和加盟相结合的模式。具体来说,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机场、知名高尔夫球会会所开设直营店;在其他城市的高档商圈开设加盟店。
截至2015年底,公司就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设了601个终端门店,其中直营店280个,加盟店321个。报告期内,比音勒芬分别新增门店94家、90家及87家,增长速度保持在7.5%左右。不过,与此同时,公司也关闭门店48家、51家及45家,关店率分别为51%、56%及51.7%。
对于关店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比音勒芬称,“关闭门店主要是因为三方面原因:商场整体装修或关闭;商圈转移,门店经营不善;合同到期未续约。”
不过,这不禁令人质疑公司在布局门店时计划是否周全,若门店关闭率一直居高不下,是否反映了公司在销售渠道布局方面能力不足或理念存在偏差?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还将募集资金大量用于这方面,是否有让投资者为公司门店的开张及关闭实验买单之嫌?
此外,大量铺设门店,建立直营及经销网络,将大大增加管理难度和人力成本。而且,意图采取这种广撒网的方式来扩大销量提高营收及利润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仍然需要市场考验。
《投资者报》记者 周月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