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志愿者”的上海样本

  “志愿精神是为了让人们通过公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偏好。”

  “小白菜”、“黄马甲”、“红袖章”、“蓝精灵”,不同的名称,却都代表着同一个含义:上海世博志愿者。

  进入中国不到20年的“志愿者行动”,在上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动员起来。200万名世博志愿者,几乎占了这座特大型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其规模甚至超过北京奥运会。

  一个志愿者网络体系,早在世博会之前就已遍布整个上海。上至上海市文明办领导下的市志愿者协会,下至居委会的志愿者服务队,一个由市、区、街道和基层单位组成的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体制已渗透到每一个社区。它优势在于,可以让人们在短期内迅速转换成志愿者。

  很少提出换岗的“小白菜”

  在世博园区,几乎每走一步都能看到身穿绿白相间服装的志愿者,他们被游客们亲切地称为“小白菜”。

  每天有6000多名志愿者活跃在园区。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90后”志愿者吕颜婉倩就曾是其中一棵“小白菜”。

  凌晨5点,天才蒙蒙亮,吕颜婉倩就已经醒了。虽然3个月的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工作已经结束了,但她的生物钟还没有调整过来,“有时候做梦都还在世博园呢。”这个戴着大大眼镜的安徽女孩笑着说。

  “很辛苦很累,但有一种被需要的快感。”说起世博会,她仍然掩抑不住激动。志愿者工作结束后,她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感谢世博会,让我对“志愿”有了全新的认识。

  新闻专业出身的吕颜婉倩是世博会媒体注册中心的“助理新闻官”,“就是接待媒体人员咨询,发放记者证啦。”这一工作让她见到了不少业界精英,如刘璇、闾丘露薇、张泉灵等,这让才学新闻两年的她兴奋不已。

  “志愿精神是要让人们通过为公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偏好。”中国社科院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说。

  “助理新闻官”听着是十分简单的工作,其实并不轻松。“没有我想的那么风光和轻松,”吕颜婉倩说,所有的整理工作都要手工完成,常常为了一张证要翻找好几摞证件。

  在世博会开幕之初,记者证还没有全部制作完成,每天已有上千名记者来领取证件,“我们只有5名志愿者,根本忙不过来。”他们不得不轮流去上厕所。

  尽管这些辛苦和繁琐远超出了她的想象,但吕颜婉倩仍然乐此不疲,“我觉得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到别人就很开心。”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满足于这样简单的快乐,也有人希望从志愿者工作中获得更多。赵晓燕是吕颜婉倩的同事,在她看来,志愿者工作有点“大材小用”,“许多重点大学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在这里泡咖啡、管仓库、跟班车,合适吗?”

  与赵晓燕一样有些“牢骚”和不解的志愿者有,却很少有人提出换岗。

  其实让赵晓燕等人感到有些委屈的是,一些人认为世博园区的“小白菜”就是廉价劳动力,“大概就是我们走上社会的提前预演吧。”

  完成任务的“红马甲”

  在世博园区之外,“红马甲”们则编织出了另一张志愿者网络,包裹住了整个城市。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景鹏指出,志愿者关键在于自愿。不过像中国许多地方的志愿服务活动一样,“红马甲”背后有着一只有力的推手。

  早上7点45分,郑佳(化名)就已经站在地铁站里,看着匆匆赶去上班的人们,她其实很难受别人对她的不理解,虽然她也曾经这样看待别人。

  郑佳是地铁站附近一家国有企业的员工,世博会刚开始时,她发现每天上下班时地铁站里多了好多“红马甲”,“站在那儿,不知道他们是干吗的。”

  “没想到他们的衣钵传到了我手里,”郑佳指指身上那件无数人穿过的“红马甲”笑着说。7月初的一天,公司领导动员说: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和党员要到地铁站轮班“上岗”。

  虽然也有人不太情愿,可没有人拒绝。

  世博会期间,像她这样的志愿者每天有5000人次左右,分为社会文明志愿者、党员先锋志愿者、世博站点志愿者、世博平安志愿者、地铁专业保障志愿者和地铁员工志愿者六大类。这些名额以指标的形式被具体分配到了不同的区、街道和具体单位。

  居委会阿姨和社区居民们也被动员起来。他们身穿橘红色马甲,佩戴红袖标,每天在小区、公园和马路上,或站岗,或巡逻。

  “无比光荣”

  无论如何,对上海的大部分志愿者而言,他们的志愿者生涯都是从世博会起步的。“好不容易通过层层选拔,才能拥有这个做志愿者的机会,是件无比光荣的事情。”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志愿者袁倩倩告诉本刊记者。

  在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的调研结果中,接近92%的志愿者有着与她类似的感觉:“参与这样一件大事,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

  据上海《文汇报》报道,上海电力学院大三学生杨耀词有7位亲人在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难中失踪,但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并没有回家,而是选择了继续留在世博园疏导游客和帮忙抬轮椅。

  他的行为也招致一些人的质疑,“坚守在世博会志愿者岗位上是否必要?”、“对志愿者的管理是否应该更人性化?”

  但这种为世博会全情投入的“志愿”行为在“小白菜”中其实并不少见。有一位学生志愿者的外公去世了,她连夜飞回哈尔滨见了最后一面,甚至没有来得及等到出殡,又马上飞回上海继续做志愿者。

  对这些涉世未深的志愿者来说,“为大家忘小家”的行为一旦被误读,都会有种委屈之感。

  也有一少部分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四个字的内涵理解不那么透彻,在志愿中也有些自身价值的考量,诸如求职、出国、丰富简历等“需要”。事实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外资企业,把是否从事过志愿服务当成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品质的一种参数。

  志愿者证书的分量并不轻。在一些学校,两周的世博志愿者工作不仅可以作为实习,也会被算作学分。而这一纸志愿者证书与他们的未来也相关。根据上海最新规定,世博会志愿者工作组织方将鼓励有关单位在招录公务员、招聘员工、招生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录取有良好志愿服务表现的志愿者。这或多或少体现出政府对志愿者的态度。

  无论如何,在这个过的“关侬啥事体”(沪语音“关你什么事”)为口头禅的城市,如此广泛的志愿者参与水平,不能不令人惊讶。毕竟,志愿服务是一种进步、一种文明、一种境界。在杨团看来,“志愿精神是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参与推动社会进步和社区发展的精神,当越来越多的人以很私人化的方式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时,就会折射出整个社会文明和人文品质的光芒。”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