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美元市值”公司的商业逻辑

  • 来源:中国民商
  • 关键字:啤酒,葡萄牙
  • 发布时间:2016-05-14 15:44

  如果要研究全球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超级公司之共同秘密,除了每年发布的世界500强榜单之外,还有一份“千亿美元市值”公司排行榜。

  最近一次榜单出炉是在2014年10月。在全球家千亿美元市值企业中,诞生于19世纪之前的仅有百威英博、默克、美国银行三家,数百年长盛不衰的秘密与所处行业有莫大关系,这3者所在的零售快消、生物医药以及金融业至今仍是热门领域。

  在千亿美元市值公司榜单中,金融和生物医药、能源矿业、零售快消分别以14家、10家、10家、家位居前四位行业。这种惊人的一致绝非巧合,背后蕴含的商业法则和经济规律值得探究。

  长盛不衰的秘密

  1366年,一家名叫邓翁的私人啤酒作坊在比利时鲁汶市创办。这一年,全球首富沈万三的海外贸易风生水起,10年后因富可敌国而“犯上乱民”被朱元璋所杀;意大利的乔凡尼·德·美第奇年仅6岁,31年后美第奇银行横空出世;欧洲最古老的私人公司斯道拉恩索获得瑞典皇家特许权已19年,特权带来的垄断资源令人艳羡。

  在那个年头,包括邓翁啤酒、沈万三、美第奇、斯道拉恩索在内,全球商业的主流是专卖权和特许经营,市值最大的公司都依附于统治权力之下,只是命运各有不同。沈万三家破人亡,祸及子孙。邓翁啤酒在此后600多年间不断并购、重组、扩张,逐渐发展成拥有300多个品牌、成千上万家酒厂的百威英博,2014年以1789亿美元成为全球千亿美元市值企业中历史最久远的一家。

  此后300年,商业史的演进与海权争霸、大国崛起的路径密不可分。哥伦布、麦哲伦、达·伽玛等航海家的探险热潮催生一大批特许公司:东印度公司、莫斯科公司、哈德逊海湾公司、非洲公司、维吉尼亚公司、马萨诸塞公司等商业机构相继横行海上。他们全部由统治者、王公大臣授予特权,富商出资金,海盗、囚犯、奴隶等亡命之徒操盘,统治者的称霸梦和商人的财富梦高度一致。

  这段时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先后通过海战称霸和殖民统治迈入强国之列,而那些以航海冒险、野蛮掠夺发迹的公司陆续在历史烟云中灰飞烟灭。相反,1668诞生的默克公司却基业长青,弗雷德里克·雅各布·默克收购德国法兰克福南40公里达姆施塔特的“天使药房”是这家企业的开端,后来由制药到化工,历三四百年风雨,市值1696亿美元。

  不过,美国就源于殖民掠夺,1620年9月,弗吉尼亚公司的“五月花”号轮船往美国开荒拓土,年独立战争爆发,第二年建国,从此傲视群雄两个多世纪。1781年,第一家纯由美国人创办的公司北美银行诞生,3年之后,美国银行的前身马萨诸塞州银行创立,到2014年已创下1625亿美元市值。可是,当时最热门的还不是银行业,到1800年,全美境内家商业公司中,从事运河及收费桥梁、公路的运输公司最多,银行业次之,制造与贸易仅占4%。

  六次浪潮

  商业长河的波涛滚滚向前,时代变局与技术革命不断孕育新的繁荣,也埋葬昔日英豪,兴勃衰亡的故事每日上演。回望1800-2014年的200多年里,全球千亿美元市值的大企业一共经历六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847-1852年。1847年,维尔纳·冯·西门子和机械师约翰·乔治·哈尔斯克共同创西门子公司的前身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生产由西门子本人设计的指针式发报机。同一年,菲利普·莫里斯在伦敦邦德街开办一家出售烟草和卷烟的烟草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流转,1919年被美国股东收购,5年后万宝路诞生。1849年,查尔斯·辉瑞向父亲借2500美元,与表哥查尔斯·厄哈特在纽约曼哈顿一座红砖小楼里建立查尔斯·辉瑞公司,生产碘酒制剂、柠檬酸及驱虫塔糖等。3年之后,亨利·威尔斯及威廉姆·法高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创办威尔斯法高银行(富国银行),从事速递服务和银行业务。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760年代开始,到1840年代基本完成,但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诞生与此并无关联,倒是能侧面反映鸦片战争的时代因由。西门子诞生时,法拉第提出发电机理论基础已有16年,尽管以电力广泛运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尚未到来,但德国正处在技术革新和发明狂热的社会变革期。包括默克公司在内的全球最早的制药领先企业都诞生于莱茵河流域,辉瑞两位创始人生于德国,1840年代初期到美国发展,制药技术和商品化能力都是优势。富国银行成立于美国淘金热时期,安全可靠的运送和方便快捷的汇兑是发迹重要原因。总体而言,4家巨头在5年内密集诞生,并没有明显的共同特征和因由。

  第二次浪潮出现在1882-1886年。1882年,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通过多年兼并与收购建立标准石油公司,这是美国乃至全球首家现代托拉斯企业,埃克森美孚公司即脱胎于此。第2年,哥德利布·戴姆勒创办戴姆勒公司,1886年他将发动机安装在四轮马车上获得成功,世界上第一辆四轮汽车因此诞生。1885年月,美国亚特兰大的药剂师约翰·彭伯顿与3个合伙人成立彭伯顿化学公司,4人享有均等股份,这就是后来的可口可乐公司。1886年,担任过战地医疗工作的罗伯特·伍德·强生将军与两个弟弟一起,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新布鲁斯威克创建强生公司,生产无菌外科敷料。

  这段时期正是美国的“镀金时代”(1877年到1893年)。南北战争之后,钢铁、铁路、石油等行业都得到井喷式的发展,洛克菲勒的财富狂飙就受益于此。英国医生约瑟夫·李斯特在南北战争时发现手术室内通过空气传播的细菌,这正是罗伯特·伍德·强生创业的理论基础。可口可乐源于古柯葡萄酒,世纪中期美国开始约束酗酒,彭伯顿为避开禁酒令的限制而改良成糖浆饮料上市销售。戴姆勒是4家公司中唯一的非美国企业,1867年,德国工程师奥托制造出往复活塞式四冲程内燃机,10年后他宣布放弃四冲程内燃机专利,这是戴姆勒诞生的重要契机和德国汽车工业腾飞的历史性事件。

  第三次浪潮出现在1909-1912年。1909年,在波斯地区(伊朗)勘探油田的威廉·诺克斯·达西建立英国波斯石油公司,这就是英国石油公司的前身。1911年,华尔街金融家弗林特投资霍列瑞斯的公司,3年后托马斯·约翰·沃森加入,10年后更名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1912年,中国银行与联邦银行这两大金融机构分别在中国和澳大利亚成立,前者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改组产物,后者成立后年间也曾担负中央银行的职能。

  行业特征渐显

  与前三次浪潮明显不同,从第四次浪潮开始,千亿美元市值企业每次集中出现都具有明显的行业、国家特征,我们可以据此捕捉到历次浪潮带来的变革与机遇。

  第四次浪潮出现在1975-1978年。1975年,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在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德市创办微软。第二年愚人节那天,史蒂夫·乔布斯与史蒂夫·沃兹尼亚克、龙·韦恩一起创办苹果电脑公司。又一年,拉里·埃里森与鲍勃·迈纳、爱德华·奥茨在硅谷创办软件开发实验室(甲骨文公司前身)。美国连续年诞生3家全球顶级高科技公司,与以电子计算机发展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密不可分,而1971年纳斯达克资本市场问世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Visa与家得宝分别创办于1976年、年,二者所处的金融与零售、快消依然是美国的创业热土。值得注意的是,这5家企业都生于美国,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商业史已悄然进入美国称霸的时代。

  第五次浪潮接踵而至,出现在1984-1987年,与第四次浪潮之间并无年代分际。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承担起原中国人民银行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同一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昂纳德·波萨克和桑德拉·勒纳这对教授夫妇创办思科系统公司。第二年7月,52岁的艾文·马克·雅各布与安德鲁·维特比等6位朋友创办高通,在无线通讯领域独步天下。1987年,吉利德科学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诞生,从事药品开发和销售。同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的3号人物张忠谋回到台湾,在新竹科学园区创办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

  5家企业有3家是通信、半导体所在的高科技领域,而且分属于美国和中国(包括台湾地区)。1984年后来被称为“中国公司元年”,联想、海尔、万科等一大批大公司都在这一年成立,而美国的思科、戴尔、高通等也诞生于1984年,这似乎预示着中国已赶上全球商业潮流,而且在下一次浪潮到来时会有更大的爆发。

  第六次浪潮出现在1998-2000年,这是时间离今天最近、千亿美元市值公司出现最多的一次,两年间有8家公司密集问世。1998年底,腾讯与阿里巴巴几乎同时诞生,中国互联网领域的两大巨头自此笑傲江湖,两个月之前,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租用朋友的车库创办谷歌。1999年、2000年,中国石油与中国移动相继成立,这两家巨型央企都是中国国企改制的时代产物,为2001年中国加入WTO提前布局。1999年,德国的赫司特与法国的罗纳普朗克合并成立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第二年,另一家生物医药公司葛兰素史克由因葛兰素威康与史克合并而成。同一年,美国的贝尔大西洋公司与GTE合并成立威瑞森。

  这8家公司,中国企业占据半壁江山,互联网企业又二分其一。美国企业有两家,分别为互联网、通信行业。英法两国各占一家,都是生物医药公司。以此观之,那几年在全球范围流行的“中国崛起”的说法并非毫无根据,敏锐的商业观察家已经洞悉未来世界格局。从商业趋势来看,并购已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

  六次浪潮已基本描绘出过去200多年全球商业的流变曲线,将时代变革、商业趋势和国家实力的沉浮起落速写呈现。不过,浪潮之外,如果将全球千亿美元市值企业榜单与更多排行榜数据联系、对比,还会有更隐秘的商业逻辑浮出水面。

  大公司崛起的商业逻辑

  纵观全球69家千亿美元市值企业,美国以34家独霸榜首,中国以9家位居次席,英、德两国各占5家,瑞士3家,荷兰、法国、澳大利亚各两家,日本、韩国、印度、比利时、丹麦、西班牙、巴西各有一家企业入选。

  以千亿美元市值企业数量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关联度来看,虽然不是严格对应,但基本相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4月8日公布的2013年世界各国GDP排名显示,位列前10位的分别为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巴西、俄罗斯、意大利和印度。千亿市值企业数量与GDP排名前4位有3个相同,美国、中国、德国,这说明只有经济强国才能造就高市值公司,反之亦然。不过,日本与英国的这两项数据形成较大反差,这说明大量非高市值企业也可以成就经济强国,但市场经济一定发达。俄罗斯、意大利GDP高却无千亿市值企业,而瑞士、荷兰、澳大利亚、韩国等却相反,这与国土面积、人口基数等有直接关系,大国小企和小国大企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

  世界500强企业是千亿美元市值企业的摇篮,两者之间的对比或许更能反映各国的经济结构和企业实力。2014年7月7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美国有128家企业上榜,中国100家,其后分别为日本57家、法国31家、德国28家、英国27家、韩国17家、瑞士13家、荷兰12家。这项排名与世界GDP排名更吻合,前6位基本一致,只是德国与法国互换位置。与千亿美元市值企业榜单对照,更能体现日本、法国、韩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多而千亿市值企业少,说明这些国家很多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而瑞士、荷兰更均衡。

  从千亿美元市值企业榜单、世界GDP排行以及世界500强排行三项数据对比分析,不难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世界500强越多的国家千亿美元市值企业越多,同样,没有哪个国家企业发展水平低、市值规模小而经济发达,三者之间是互相促进、发展的因果联系。

  从行业分布来看,全球69家千亿美元市值企业中,金融以14家位居第一,能源矿业与生物医药各以10家并列第二,其后是零售快消8家,互联网、通信各5家,多元制造、汽车各3家,消费电子、软件服务、半导体、传媒、烟草各2家,化工1家。将这组数据结合时代变迁来看,在过去六七百年间,金融、能源矿业、生物医药、零售快消四大领域长盛不衰,因为流动性、同质性高,容易形成寡头地位,形成高溢价。互联网、通信两大新兴产业因后来居上,汽车等制造业有所下滑,传媒、烟草、化工等传统产业已今非昔比。

  2014年世界500强榜单也印证了这一点,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55家,炼油企业40家,车辆与零部件33家,其后分别是采矿、原油生产以及食品店和杂货店人寿与健康保险、电信等,半导体、软件等行业位居末席。虽然行业划分标准略有不同,但金融、能源矿业、零售快消、生物医药依然是强势行业。因此,世界500强与千亿美元市值公司的主要行业没有太大变化。

  与GDP排名和世界500强排行榜一样,千亿美元市值企业榜单也是商业潮流和经济趋势、投资方向的晴雨表、风向标,真实反映国家经济实力和产业分布格局。如果延伸到更长远的历史跨度去考量,这张榜单就是一张近代全球商业史的底片。

  文/陈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