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世故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金庸,莫言,生活
  • 发布时间:2016-05-30 09:51

  朋友寄来一本新著《瓷夫人》,说的是瓷上画意的欣赏,里边文字结合以往的历史和现状,该分则分,该合则合,没有半点造作的矫情,干净得体,沁人心脾于无声之间。虽在南方看此书,但心境有如在北方的冬夜,泡上一杯浓茶,看着扑向玻璃窗的雪花,翻阅一本好书。那情景,真的是手捧百年史,胸间飘云烟,过往千张脸,细诉爱和怨。

  一翻此书,得知遇到高人了。奇怪的是,与这个高人已相识很久了,竟然对他的收藏以及这老兄对瓷器的深厚感情,对文字的驾控能力所知不多,可见笔者的劣根尚在清洗之中,失礼,失礼。为过往怠慢仁兄而心生惶然。

  由此及彼,笔者回顾经历的人和事,常常又感动又自觉礼数不周。读大学时,曾和不同届的同系校友同睡一间寝室。其中,睡在我上铺的是莫雷先生,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心理学专业的博导。简单说吧,凡是在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学教学的,或从事研究的,包括在东南亚,40岁以上的本专业的专家、学者、教师,没有人不知道莫雷的。可以说,他是一位在南方的重量级心理学研究、教学的核心人物。

  可在我们念书期间,笔者就时有失礼之举。原因是莫雷先生有一怪特性,他从来不睡中午觉,每当午休的时候,他就手拿英语单词的小活页,用橡皮筋扎起来,一张一张地在床上背诵。念几句就无所谓,但念一个中午,就如同听人唠叨似的,你不管有多么巨大的忍耐力,也难以压抑冲动的情绪。于是笔者往往会带头“警告”莫雷,用夸张的语言说:“莫雷同志,您c莫,要用‘雷’一样的声音‘雷’战友们啦”结果,李耀新用他的侨乡话,徐德卿用他的湛江话,李季用他年轻人特有的吴川语言,也一齐“攻击”莫雷。莫雷不愧是有心理学大师的功底,笑着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向同学们道歉。”但过不了几天,他又会重犯一次,已成习惯。只不过从念念有词变成用气息吐音,像迷上了武侠小说的意境。幸亏同学之间互相了解和理解,要不然真的容易产生意见分歧。

  笔者多年前去汕头大学,和学校的谢书记共进晚餐,当其时老感到对面桌的一位先生脸熟,又不敢贸然打招呼,只好微笑、点头、示意友好。谁知那位先生稍坐片刻,径自和一位女士、一位男士走过来敬酒,旁人介绍,说:“这是金庸先生。”句话把我吓了跳,居然在这见到金庸,太奇特了。赶紧点头鞠躬、握手,连说三声:久仰、久仰、久仰大名!

  礼毕,坐下,顿时感到自己无礼至极,必须向金庸先生回敬一杯酒,致以谢意!我们知道,邓小平同志健在的时候,接见过金庸先生几次。我们算什么人物,岂能怠慢!于是和谢书记齐,恭恭敬敬地回敬金庸先生,连声说:“失敬、失敬。祝先生大安。”总算是补了过失,对高人敬重如山,心里边才畅顺一些。

  高手过招,有的是眼神一碰,四目相视心已相知。有的是听对方只言片语,已心领神会。有的是观其举手投足之间,即心心相印。这经验、这阅历大多来自观察、来自总结、来自研究积累而形成的,没有任何侥幸成分。所以,如不注意,很容易造成有眼不识泰山的尴尬局面。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看到教授跳楼、劳工跳江、恋人吵架跳河,看到爬大桥、攀高楼、讨工资等事件不断发生。人们经常认为不得了啦,这到底谁负责?过去没有这方面问责机制,结果一问,更乱了头绪。其实这类事,统统把眼睛看着公安、城管是极大的误会。这类事要求干群之间要有沟通渠道,上级一方必须“接地气”,尽可能知晓多些信息。另方面是百姓之间别以为自己没事只管看热闹,相互一定要“通气”。通气的事做好了,大家得知,互相照应,事情就主动了。三是不要“斗气”,不要动不动就有一种“搞大”思维,什么事都以为“小了”没人知,“小了”没人管,要搞就搞大,要搞就真家伙,你不仁我不义。有“斗气”情绪,就难以“顺气”。十桩恶化、恶性的事件,十有八九是“斗气”斗出来的。清醒之时看,便觉得自私自利到头来自讨苦吃、自寻烦恼。

  现在我们是信息不对称、不平衡,“管道”也不畅顺,有可能变成了林妹妹喜欢上了焦大,焦大也喜欢上了林妹妹的怪状,变成了许多大事、小事混杂。合同纠纷、拆迁纠纷、劳资‘问题、拌嘴斗气、入学择校等各种各样事纠结一块,互不谦让,越弄越僵,越搞越大,搞到事情都周旋不过来,事情就陷入困境了。我们目前缺乏的是相互留意、相互推荐、相互评定一些有责任心、有担当精神、有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的人在小区、在街道、在企业、在一些经济实体担任类似“协调助理”这一类的工作。大的单位可设专职,小的可兼职,把此项工作担当起来,很有必要。

  人的个性特点越来越分明,人的分工越来越精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却越来越少,越来越难,这就是矛盾。你再封闭自己,再隔绝人与人之间交往,各种事件只会越来越复杂。偌大城市,再增加几支城管队伍,再培养20个福尔摩斯也没有多大用处。因为你不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事情只会像打了结一样,引起我们的集体憋屈。

  什么事该了解下,什么事该风趣地提醒,这个说“请注意”,那个说“对不起”,什么事该礼尚往来,这个说你好,认识您很高兴,那个说久仰、久仰、久闻大名。总之,距离和隔阂是最容易产生心理藩篱的,旦产生藩篱,谁也不去拆,谁也不戳穿,就等于隔着你、我、他,如隔着千山万水一样。同住一个宿舍、小区、街道,各怀心事、各不关心、各不相让、各不沟通,这样太封闭,太自我了。轰轰烈烈,大鸣大放未必好,但孤家寡人更不应该。集体生活就像大合唱,就像音乐合奏,你不吭一声,或滥竽充数,必与众人不合,必须尽快改变这种局面,越早越好。

  我们已进入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已走进一个谁也没有本事划分人员结构的现实中。我们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把许多可能蔓延扩大的事情控制、缩小、消灭在最小的范围内。人们可能会说,你前面说的人,说的例子,那些人和事都是素质高的人,那些事也不容易产生大的分歧。在这,笔者再说一件真实的事情。

  笔者高中毕业留校工作,在广州一所中学。同一批留校的还有几个同学,有一个叫周永添,有一个叫黎伟光。周永添现在在广州市计生委办公室,黎伟光在某驾驶学校工作。当时我们三个人和一位我们的老师,名梁冠初的英语老师住在一间空置的教室里。每天晚上,我们都有听半导体收音机的习惯,但坚持得最好的,还是梁冠初老师。

  时间长了我们就发现秘密了,发现梁冠初老师很晚很晚还在听半导体收音机,而且有几次,听着、听着人就睡着了。但是,半导体收音机忘记关了,更不巧的是,身体与开关碰撞摩擦,把音量调大声了,我们一听,嗬,不得了!原来是“外台”,是境外英语台。梁冠初老师第二天醒来,问我们:昨晚我忘了关半导体,你们知道吗?我们三个人说:呼噜一声睡着了,不知道。梁老师说:“那就好,那就好。不要影响你们休息。”我估计我们三个人都知道梁老师收外台,去学英语发音,去掌握更多语汇,动机很单纯,主要是业务学习,不涉及其他。也不排除梁老师睡着后由于身体碰撞,不小心把开关移动了,刚好拨至了外台的波段,这也完全有可能,纯粹是无意的事。于是,我们三个人守口如瓶,没有一个告发梁冠初老师。要知道,在那个还不是改革开放的年代,“文革”十年浩劫还没结束,听外台是有极大危险的,我们告发之后,还可能获得奖励或表扬,但没有一人去做。直至梁老师退休前,我们从不提此事。

  如果我们有任何一个人干了告发之事,事情会怎么样?梁老师的职业会受影响吗?受影响后他的一家会责怪我们三个学生吗?我们三人之中有人告发了,梁老师会不会认为我们集体串通去做这事呢?我们三个人会不会被梁老师的孩子、孙子一直记恨下去,成为不解之怨呢?-切皆有可能。很庆幸,这些都没发生。因为我们彼此信任,打开了心理藩篱,我们知道怎样对待好人,知道彼此的人格底线划在哪里。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有不要说的理由,我们不可以勉强。但是,在相互不认识的环境,在纷杂的社会现实中,在移民社会的状况下、在多元化的今天,彼此还是多一份关怀,多一点问候,多倾注一些关心更符合我们的心理期盼,更有利于我们的社会稳定。

  日前,和莫言先生一起座谈(前面说了莫雷,结尾处来说说莫言),发现莫言和新朋友们在一块聊天说笑,很无拘无束。笔者追星,要莫言先生的签名,当一回追星族,挺好。看见莫言先生和他女儿那晚很高兴,更应了那句话,打破心理藩篱,心路必会畅通。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就这么简单。简单得像我们童年一样,青年期一样,根本不用担心家里没有盐,没有糖,没有葱,一敲邻居的门,一切均可解决。不像现在,缺了什么都心慌慌,因为彼此都不认识,仿佛有一道藩篱。

  (钱谷玲荐自《环境·语境·心境》)

  责编:天翼

  □朱仲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