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udSAN,另类还是主流?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CloudSAN,宏杉科技,存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6-22 09:37
宏杉科技总裁李治一颗忐忑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一年了,CloudSAN于3月30日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宏杉科技寄予厚望的里程碑式的产品CloudSAN会带来意外之喜吗?
“在公司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款新产品在发布之前会做如此长时间的铺垫。”李治告诉记者,“一年前,我们就发布了‘存储互联’架构,那其实就是在为CloudSAN的发布打前站。”宏杉科技卧薪尝胆一年,并不是对CloudSAN技术没有把握,而是希望在这一年中尽可能多地发掘CloudSAN的适用场景。
100种应用,101种存储需求
100种应用,101种存储需求,这就是企业级用户要解决的存储问题。因为应用的多样化、复杂性,企业级用户不可能完全照搬互联网公司的存储思路和解决方案。
企业级用户基本都在使用传统SAN存储,因为SAN存储具有高性能、高可靠和高可用性。就像它的长处非常明显一样,SAN存储的短板也一目了然,就是不具备横向扩展能力。互联网公司推崇的,也是一些企业级用户急于想尝试的分布式存储,具有适合云应用的特点,可以轻松实现横向扩展,低成本,且易于部署和管理等。
企业云化,这是必由之路。但就因为这个原因,企业级用户就必须放弃传统SAN存储,转而采用分布式存储吗?企业级用户的存储要云化,但是对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可用性的追求并没有变,分布式存储能够100%满足吗?如果用分布式存储取代传统SAN存储,那么用户原来的数据、应用可以平滑迁移吗?事实是,企业级用户不会将原有的IT基础设施推翻重建,而是会选择循序渐进的方式,由边缘到核心地慢慢改造、替换。
既然完全取代不合适,那么能不能考虑融合?这就是CloudSAN的思路。
宏杉科技唱了一出“借东风”
李治很坦白:“CloudSAN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基于我们对用户需求的深入洞察,将现有的先进、成熟的技术融合在一起推出的存储平台。”
按李治的话说,CloudSAN的构建非常简单,只需要三步。
第一步:在SAN存储节点后端,使用高性能低延迟40G/100G RDMA网络技术,构建存储的第二张网,宏杉科技称之为存储交换域网XAN(eXchange Area Network,存储交换域网)。
第二步:建立SAN全局资源表,同步到每个存储节点。采用全局地址共享、全局资源访问机制,任何服务器通过任何存储节点和XAN,均能够访问到任意节点上的存储资源。
第三步:根据每个节点的容量、性能、可靠性服务级别,CloudSAN可实时监控应用需求变化,并通过多副本、节点数据分层技术,为不同应用提供不同级别的数据访问服务,称之为存储QoS。
如果没有云计算,那么企业级客户可能还会继续安逸地使用着他们的SAN存储。但是因为云计算的出现,企业级用户在云化的过程中又要面临鱼或熊掌的两难抉择:是保留高性能、高可靠、高可用的SAN存储,还是选择易扩展、低成本、更灵活的分布式存储呢?现在,企业级用户不用再纠结了,因为CloudSAN将SAN存储与分布式的存储优势融合在了一起。
基于低延迟的10/40/100GE,并配合RDMA、ISER技术,CloudSAN在各存储节点间构建起高速内部数据传输与通信网络,传输速度可媲美PCIe3.0、InfiniBand。“网络有多大,存储就有多大。”李治总结说。
基于全局地址表,所有应用可以同时“看到”CloudSAN所有存储节点上的LUN,任意服务器可以通过任一存储控制器访问任一存储LUN,多条路径之间可实现负载均衡访问。SAN的存储孤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全局资源池,比存储虚拟化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李治特别强调了CloudSAN的智能QoS——根据业务的不同要求,对数据位置和访问路径进行动态调整,实现透明数据迁移;对访问频繁的存储节点,智能地进行数据迁移,实现全局负载均衡;对读取访问频繁数据,智能增加多副本,大幅提升并发读性能。智能QoS充分满足了企业级用户的需求。
CloudSAN的存储节点间可以支持横向扩展(最大支持512节点),单节点内支持纵向扩展(可支持上千块硬盘),这是SAN存储与分布式存储完美结合的又一例证。必须说明的是,CloudSAN是一个开放的架构,它可以支持其他第三方的存储设备。企业现有的设备都可以作为一个节点,融入CloudSAN之中。
李治谦虚地说,CloudSAN是“借了高性能、低延迟网络,以及SSD等现有技术的东风”。
软件定义这个时髦要不要追
一位在美国硅谷工作的存储同行曾经问李治:“现在都流行软件定义存储了,你们为什么还在做存储阵列?”李治反问:“软件定义存储的下一步是什么?”
“是存储的融合和存储资源的池化。”李治自问自答,“软件定义只是一种手段,一个中间过程。存储融合和存储资源池化才能真正称为存储发展的里程碑。”
记者曾经接触过许多中国存储厂商,它们当中有的一开始意气风发,最终却无奈地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有的默默耕耘,终于实现了上市的梦想;还有更多像宏杉科技这样的中国存储厂商,它们为了能够长久地屹立于存储市场而不断奋斗。记者认为,凡是现在还在企业级存储市场生存并坚守的中国存储厂商都值得佩服,因为它们看重的不仅仅是商业利益,更多地是怀揣着一个“存储中国梦”——希望有朝一日,中国存储厂商能够真正崛起,可以与国外存储厂商正面抗衡。
在CloudSAN发布会上,记者听了李治的一番话,深有同感:“中国的存储厂商并不满足于跟随、模仿,或者再走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老路,而是要从中国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真正实现自主创新。以前,我们可能满足于知道How,现在我们迫切地想知道Why。在了解了驱动存储发展的背后因素以后,再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思考和积累,并持之以恒,中国存储厂商终将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存储一向都是软件定义的,关键是软件能够深入到哪个层次,是只能管理局部,还是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李治说,“现在一谈软件定义,很多人就走极端,似乎要完全抛弃硬件。软件定义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事,而是要在不牺牲硬件性能和功能的情况下实现软件定义。CloudSAN最大的一个突破是,实现了全局资源的池化,这是软件定义的功劳。”
什么才是存储市场的领导者?存储市场的领导者,不仅要在市场占有率上领先,还有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是,它必须具有前瞻性,能够提出引领行业发展和未来技术趋势的理念或纲领。一个厂商,如果只是追逐着市场热点不断推出新产品,那它只能是一个跟随者和仰望者,而永远站不到山之巅。
宏杉科技现在当然还不是那个可以在存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角色,但它现在流露出了成为领导者的潜质——不走寻常路。无论在哪个领域,对于那些不走寻常路的人、公司,人们一开始总会用“另类”来形容,因为它们敢于冲破传统思路的禁锢,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如果这些“另类”能够很好地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落地成产品,并能始终坚持下去,那么就很有机会成为市场的主流。看看现在市场上的那些大咖,哪个当初不是旧市场上的“另类”,哪个不是从被忽视到成为新市场的领导者,成为竞争学习和模仿的主流。
宏杉科技也许一开始并没有想用CloudSAN取代谁,但按李治的话说,CloudSAN将颠覆传统的多控架构的高端存储。借助XAN将单控、双控、4控的存储设备进行高速互联,完全可以达到传统多控高端存储的性能、可用性。
CloudSAN会不会成为市场的主流?一个新的技术理念或一款新产品能否成为市场的主流取决于很多因素。至少,CloudSAN走出了一条新路——不是用分布式存储替代传统的SAN,而是最大程度地融合,充分发挥分布式存储与SAN存储各自的特长,既能满足各种不同的企业应用需求,又可以保证用户原有的投资。CloudSAN这种方式应该是那些受尽了“铲车式”升级之苦的用户们愿意接受的。
现在,摆在宏杉科技面前的最迫切的任务是,如何更好地适配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最终,CloudSAN这条路能不能走通,能否成为市场的主流,还要用户说了算。
■本报记者 郭涛
